- 年份
- 2024(5538)
- 2023(7986)
- 2022(7115)
- 2021(6519)
- 2020(5915)
- 2019(13848)
- 2018(13905)
- 2017(26408)
- 2016(15032)
- 2015(17280)
- 2014(17850)
- 2013(17402)
- 2012(16344)
- 2011(14798)
- 2010(15231)
- 2009(14226)
- 2008(14184)
- 2007(13074)
- 2006(11039)
- 2005(9794)
- 学科
- 济(62893)
- 经济(62823)
- 管理(41513)
- 业(38421)
- 方法(33648)
- 企(31353)
- 企业(31353)
- 数学(30413)
- 数学方法(29959)
- 农(16287)
- 财(15700)
- 中国(15115)
- 学(14868)
- 制(12300)
- 地方(12013)
- 业经(11115)
- 理论(10852)
- 贸(10467)
- 贸易(10466)
- 农业(10361)
- 易(10119)
- 务(9687)
- 财务(9642)
- 财务管理(9615)
- 和(9561)
- 银(9414)
- 银行(9372)
- 体(9286)
- 融(9093)
- 金融(9085)
- 机构
- 大学(219758)
- 学院(219642)
- 济(84744)
- 经济(82735)
- 管理(81907)
- 研究(74897)
- 理学(70602)
- 理学院(69787)
- 管理学(68077)
- 管理学院(67687)
- 中国(55710)
- 科学(49826)
- 京(47175)
- 农(44559)
- 所(40186)
- 财(38987)
- 业大(37556)
- 研究所(36819)
- 农业(35574)
- 中心(34736)
- 江(33978)
- 财经(30935)
- 北京(29573)
- 范(28682)
- 师范(28296)
- 经(27911)
- 州(26952)
- 院(26636)
- 技术(25726)
- 经济学(25457)
- 基金
- 项目(147211)
- 科学(113520)
- 基金(104389)
- 研究(103128)
- 家(92664)
- 国家(91924)
- 科学基金(76903)
- 社会(62224)
- 省(59677)
- 社会科(58797)
- 社会科学(58776)
- 基金项目(54865)
- 自然(51727)
- 自然科(50559)
- 自然科学(50540)
- 划(50335)
- 自然科学基金(49594)
- 教育(49260)
- 资助(44685)
- 编号(42754)
- 成果(35176)
- 重点(33613)
- 部(32144)
- 发(30973)
- 课题(30434)
- 创(29899)
- 计划(29046)
- 科研(28914)
- 创新(27971)
- 大学(26901)
共检索到3196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辉 钱益亮 张宏军 陈满元 夏加发 李泽福 石英尧 吴险峰 王安东 朱苓华 高用明 徐正进
以将大面积应用的籼型恢复系蜀恢527和明恢86为轮回亲本,以另外3个水稻品种作为导入亲本,在回交种植的BC2F2世代,按照产量综合性状较优的原则,在6个群体选择单株,得到6个籼型恢复系的产量选择导入群体。通过对6个群体在合肥和海南试验点的田间株高性状的单双向方差分析,总共检测到0.01显著水平的12个主效QTL和145对上位互作,主效QTL和上位互作在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了遗传稳定性和群体和环境的特异性。一些位点通过上位互作和遗传连锁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了控制株高的协同互作的网络,又发现主效QTL与很多的参与上位互作位点紧密连锁或者直接参与了很多的上位互作,由此推断主效QTL是由于位点上位互作效应...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雪仁 梁康迳 林文雄 陈志雄 梁义元 郭玉春 李亚娟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 N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高的发育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 ,株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共同控制 ,分蘖期以加性效应为主 ,抽穗期以显性效应为主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抽穗期的杂种优势最强 .另外 ,株高在整个发育时期易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株高性状的表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阎勇 黄大辉 秦钢 梁海福 屈秋明 粟学俊
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标记,对华南地区常用的30份杂交稻恢复系进行遗传差异分析。所有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是70个,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1.069~4.000之间,平均为2.051;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动范围为0.064~0.750,平均为0.456。聚类分析表明,30个水稻恢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8~0.97之间,有4份材料桂55、9518、测315和5058与其他材料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可在强优势组合的培育中加以利用。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遗传差异 分子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吕建群 刘光春 任鄄胜 曾桂林 蒋天刚 高方远 陆贤军 任光俊
以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对水稻12个品质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①大部分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极显著,说明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②除了糙米率和碱消值级以外,其他10个品质性状受不育系影响较大。③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顺序为:粒长>粒长宽比>胶稠度>垩白粒率>垩白度>精米率>碱消值级>整精米率>糙米率>透明度级>水分>直链淀粉。④在对亲本主要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上供试的不育系以川345A、川106A最好,恢复系以HR13、HR19最好。
关键词:
配合力 杂交水稻 遗传力 品质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匡勇 罗丽华 周倩倩 何云丽 范锡麟 肖应辉
利用由大穗籼稻品系1126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构建的包含216个株系(F7)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调查每穗总粒数、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的表型分布,对4个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与一次枝梗数以外,其余性状均呈1%显著水平的两两正相关,其中二次枝梗数对于增加每穗总粒数的作用最大。遗传分析表明,每穗总粒数遗传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主基因控制;穗长和一次枝梗数由2对加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二次枝梗由4对主基因(2对等效)+加性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琛 王熠 羊彬 朱正康 曹文雅 罗刚 周娟 王祥菊 于小凤 袁秋梅 仲军 姚友礼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目的】明确遗传背景相似、生育期相近的遗传群体水稻株高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株高将供试群体聚类分为A、B、C、D、E和F 6类,研究不同株高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1)供试群体株高表现出差异较大但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2)随着株高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超高株系增幅更大;(3)随着株高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成熟期吸氮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超高株高情况下表现更突出;(4)水稻成熟期总吸氮量可以从全株含氮率与干物质生产量、抽穗前吸氮量与抽穗后吸氮量、单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文科 张世煌 戚廷香 邱法展 庹洪章 刘永忠 郑用琏 徐尚忠
【目的】评估2个热带群体和7个温带群体的育种价值,并在这些群体之间寻找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为利用这些种质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方法】采用9个群体的双列杂交设计,得到36个杂交组合;2002~2003年分别在河南省安阳和湖北省十堰进行田间鉴定,获取产量相关性状的试验数据,用混合线性(AD)模型和MINQUE(1)法(minimum norm quadratic unbiased estimation,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算法)对各性状遗传力、遗传方差分量及其占总表型变异的比率、群体的加性遗传效应和显性遗传效应进行剖析。【结果】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的大多数遗传效应值都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建磊 娄群峰 钱春桃 万红建 周晓慧 陈劲枫
以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14)北京截头为受体亲本,以携带有多种抗性性状的黄瓜珍稀野生种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2n=24)为供体亲本,在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种间杂交异源四倍体的基础上,通过多代回交和自交,结合SSR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以北京截头为遗传背景的黄瓜野生种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并对其导入片段的数目、分布、大小和覆盖率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导入系群体携带的38个供体片段不均匀地分布于黄瓜7条染色体上,其长度介于1.1~14.9 cM,平均长度为5.3 cM,总长度为201.9 cM,在黄瓜基因组上的覆盖率为23.5%...
关键词:
黄瓜 SSR标记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 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苏展 程海涛 郭玉华 曹宏 张伟伟 付飞
为了阐明盐胁迫下水稻苗高的遗传特点,利用两个籼粳杂交的DH群体,在0.40 mmol/L NaCl胁迫下,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盐胁迫下水稻苗高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盐胁迫下的苗高受两对主效基因控制,两个DH群体的两对主基因分别表现为互补作用和累加作用,主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28.56%和50.28%,微效多基因的遗传力为42.54%和29.94%,剩下的由环境决定。由两个DH群体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力表现和群体分离程度可知,DH-2群体更适合进行下一步耐盐基因的定位克隆。在选择遗传分析群体时,可以把群体亲本间的基因型差异和群体表现的极值范围作为一定的指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庆全 穆俊祥 周红菊 余四斌
【目的】为了有效地评价粳稻等位基因在籼稻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效应,为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的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供体亲本、籼稻品种珍汕97B(Zhenshan97B)为受体亲本,经过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88个基础导入系,每个导入系具有相同的籼稻遗传背景,且只含有一个或少数粳稻的导入片段,每个导入系的导入片段叠加起来能覆盖整个粳稻的染色体。利用基础导入系群体进行单株产量、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数量性状基因(QTLs)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9个具有显著遗传效应的位点(QTLs)。其中6个QTL具有正向的加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明 翟虎渠
以红花烟草(Nicotianatobaccum)杂交种(亲本为K326×G140)后代F5和F6系谱为材料,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进行田间试验。对F5世代68个家系的第7周株高、开花时株高资料和F6世代128个家系的最后株高资料进行三级、四级巢式结构的方差分析,得到足够的参数估计方程,在二级统计量水平上迭代估计各性状的主要遗传参数并计算狭义遗传力。3个性状基本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第7周株高、开花时株高、最后株高三个性状单株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78,0.415和0.553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涂诗航 张水金 董瑞霞 杨东 谢鸿光 郑家团
选用11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NCⅡ),对8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1)这8个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株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有效穗、穗长、单株产量等性状则以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为主;(2)多数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要比受不育系的影响大;(3)不育系中EBC502、宜香A、天丰A、龙特甫A和内香2A以及恢复系中R527、N175和TR239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较好;(4)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不同性状间的狭义遗传力大小排列:千粒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培 陈玉蓉 王峰 何萍
从H1花药单倍体试管苗基部,取尚未分化绿苗的胚性愈伤组织建立的体细胞无性系,获得4丛R1结实株系。从田间R2的观察中发现,R1的4株后代中有1株4个穗繁衍的86个单株发生了变异,R2的株系变异率为25%。经过这株变异的R2、R3的株高连续观察发现:株高变异范围均很大,并有超亲现象,R2的变异大于R3;穗系间和穗系内的变异均极显著,穗系间变异大于穗系内变异;R3有8.14%的株系已稳定;R2和R3的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冬小麦,花药愈伤组织,无性系,株高,遗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新生
一个植物种群体的空间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类 :离散分布与连续分布。然而隐藏在这种表观物理分布内部的遗传变异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变异是如何分布的呢 ?这种分布又是如何维持的呢 ?因此 ,认识一个种的群体遗传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该种的进化过程 ,并提供为遗传资源保护做出决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三大经典遗传结构模型 (岛屿模型、步石模型及距离隔离模型 )与渐变群理论及它们的异体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目前获得的许多不同类型的遗传标记使这些理论的应用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 ,但由于这些理论结论涉及到许多假设 ,在实际应用时应十分慎重。作者认为许多已建立的适合于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理论不能简单地直接应用于植物群体...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涛 纪庆绵 陈志强 王慧 刘永柱 张建国
通过对籼稻美香占经空间诱变筛选出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MLA-1进行遗传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MLA-1与高直链淀粉含量材料杂交的F2籽粒群体直链淀粉含量呈现一对等位基因3:1分离模式,且低直链淀粉籽粒均表现为半透明胚乳性状,F2代植株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植株及高直链淀粉含量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2:1;而MLA-1与糯稻"荆香糯"杂交的F2代单株自交穗出现糯粒穗、杂合(糯粒和半透明粒)穗及半透明籽粒穗三种类型,比例为1:2:1.选用180对微卫星引物对MLA-1和对照美香占进行SSR分析,有22.8%的扩增产物在两个材料间表现出了多态性,第6染色体短臂上与Wx基因紧密连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