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224.23.12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06)
2023(12934)
2022(11456)
2021(10738)
2020(9169)
2019(21073)
2018(20791)
2017(40136)
2016(22189)
2015(24777)
2014(24714)
2013(24476)
2012(22489)
2011(20146)
2010(19905)
2009(18248)
2008(17593)
2007(15360)
2006(13164)
2005(11480)
作者
(67041)
(55548)
(55268)
(52711)
(35645)
(26909)
(25046)
(21929)
(21246)
(19988)
(19061)
(19026)
(17833)
(17831)
(17664)
(17329)
(16763)
(16654)
(16080)
(15911)
(14066)
(13725)
(13542)
(12727)
(12566)
(12537)
(12279)
(12142)
(11417)
(11141)
学科
(85384)
经济(85289)
管理(61505)
(58618)
(49546)
企业(49546)
方法(44043)
数学(38619)
数学方法(38006)
(22393)
(21186)
中国(20976)
(20954)
业经(17774)
地方(16130)
理论(15362)
(14344)
农业(14202)
(13978)
贸易(13972)
(13760)
财务(13691)
技术(13670)
财务管理(13667)
(13659)
(13565)
企业财务(13043)
环境(12812)
(12364)
银行(12301)
机构
大学(314157)
学院(311213)
管理(121712)
(116185)
经济(113527)
研究(107898)
理学(106649)
理学院(105381)
管理学(102986)
管理学院(102443)
中国(76962)
科学(72778)
(67514)
(60143)
(56525)
业大(53591)
研究所(52319)
(51920)
农业(48128)
中心(47693)
(44720)
财经(42331)
北京(42134)
(40669)
师范(40107)
(39244)
(38647)
(36509)
技术(34740)
经济学(34048)
基金
项目(223770)
科学(174117)
基金(162329)
研究(154666)
(145331)
国家(144202)
科学基金(121939)
社会(94595)
社会科(89531)
社会科学(89504)
(88602)
基金项目(85944)
自然(84204)
自然科(82301)
自然科学(82276)
自然科学基金(80763)
(75610)
教育(71415)
资助(68764)
编号(61313)
重点(50748)
成果(49155)
(48268)
(46840)
(46305)
计划(44210)
科研(44062)
创新(43195)
课题(43038)
大学(40764)
期刊
(120518)
经济(120518)
研究(86748)
学报(60708)
中国(57104)
(53689)
科学(52451)
管理(44366)
大学(44003)
学学(41804)
(37985)
农业(37784)
教育(34076)
技术(26284)
(23350)
金融(23350)
财经(20101)
(19845)
经济研究(19710)
业经(19195)
(17047)
业大(16938)
科技(16350)
图书(16170)
(16077)
问题(15540)
理论(14967)
技术经济(14909)
统计(14146)
实践(13881)
共检索到44070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予卿  杨静  徐才国  张自国  曾汉来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处理,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机理,结果表明: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的光敏核不育主效基因等位。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可能均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且它们分别有独立的作用系统,环境温度对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影响较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汉来  张自国  元生朝  李玉珍  张端品  
在14.5小时长光照下,利用人工气候箱对农垦58S和W6154S于幼穗分化不同时期分别进行不同温度处理。育性结果表明农垦58S的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为颖花原基分化期至单核花粉期,W6154S的温敏期为雌雄蕊形成期至单核花粉期。农垦58S的温敏期较长,育性受低温影响后在高温下要较长时期才能恢复不育;W6154S育性易受低温影响,但温敏期较短,在高温下不育性恢复快。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感温性鉴定中,建议在雌雄蕊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末期进行温度处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莫磊兴  李合生  
从红光、远红光处理下农垦58S叶、穗内源多胺的分析和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使用,对多胺在农量58S育性转换中的作用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农垦58S叶片多胺变化与育性转换无明显关系;幼穗的多按水平受光敏色素间接调控并与育性转换密切相关。在不同发育时期,光敏色素对多胺的调节作用不同,对育性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多胺种类也可能不同;我胺对农垦58S育性转换的调节作用与多胺的含量及不同多胺间的比值有关,其中精胺(Spm)、亚精胺(Spd)含量和Spm/Spd比值可能是重要因素。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甲基乙二醛—双脒腙(MGBG),能部分逆转红光诱导的不育性,并在长光照完全不育的条件下促进农垦58S产生少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圣贤  杨书化  李泽炳  
以3204S、HN5S、8906S、安湘S、113S和9451S等6个籼型核不育系为材料,在武昌自然条件下,对其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9451S外,其余5个不育系在7~8月不育性是比较稳定的;6个核不育系,9月份都有一个时段出现了一定比率的深染色花粉,育性转换明显;平均自交结实率均低于3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光行  申岳正  陈平  赵建宗  邓景扬  
在北京(39°56'N)长日、中温条件下,分析了弱感光型光敏不育水稻C407s与秋光、南65两品种配制的正反交F1、BF1、F2和F3代的雄性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在弱感光型遗传背景下光敏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受两对独立的细胞核隐性主基因控制和修饰基因的作用。讨论了缩小样本出穗期的离散度和利用F3家系育性类型分析资料的必要性及所谓“育性抑制基因”影响下光敏不育性状表达的种种异常情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齐智  石晓艺  蒙立颖  胡甘  宋喜悦  
利用2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21个恢复系及2个对照材料,组配杂交组合,经杂交、自交获得F1(AXR)和F2等世代材料,并考查其自交结实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对部分组合的育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基因rf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雄性不育类型;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且第1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作用强于第2对主基因;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62.44%,多基因遗传率为0,环境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37.56%,说明该类型小麦雄性不育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育性稳定性研究表明,虽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用琏  刘纪麟  
田间鉴定7个CMS材料雄花育性,发现Mo17CMS—ES、Mo17CMS—C、107CMS—ES、107 CMS—C、塘四10CMS—C 5个材料均为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株,77 CMS—C、关17CMS—C则分别出现了25—30%的半可育株。Mo17CMS—C、Mo17CMS—ES材料线粒体DNA经PstⅠ、SalⅠ酶切,与2.2kb探针杂交的电泳图谱与正常胞质Mo17的有差异;它们的总DNA经ECoRⅠ酶切,与2.2kb探针杂交,其电泳电谱与正常胞质Mo17的也有差异。研究结果说明核背景中的修饰基因与胞质亚组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共同控制CMS材料雄花育性的不稳定遗传的可能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德明  李泽炳  
在分析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与粳稻品种杂交组合F_3及以后世代部分株系的育性和基因型的基础上,对分离世代各种主基因型的育性及频率分布进行了估计,验证了根据F_1、F_2和BF_1代作出的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遗传涉及核内2对独立的主基因的遗传结论。由F_6以上高世代株系中测选出对农垦58s恢复效应有明显差异的两种纯合单显性可育株系,获得了存在两个不同恢复基因的遗传证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国生  曾汉来  林兴华  张端品  谢岳峰  
以培矮64S与早籼V20,中籼南京11和晚籼231-8,1103S与6078杂交F2为材料,研究了自然长日高温下育性分布特性和不育性的遗传表现。经Kolmogrov-Smirnov检验,长日高温下不育性完全表达,4个群体育性分布相同。χ2测验表明,除培矮64S×V20F2外,其它3个群体均符合2对基因分离。对不育峰而言,除培矮64S×V20F2和培矮64S×231-8F2表现不明显外,培矮64S×南京11F2和1103S×6078F2在平均自然结实率5%~10%处。对可育峰而言,培矮64S×南京11F2位于平均自然结实率65%~75%间。其它3个组合均处于平均自然结实率70%~80%间。各组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自国  曾汉来  李玉珍  元生朝  张端品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的研究已经进入逐步推广应用阶段。但是,现有不育系中,育性过关的不育系繁殖困难;繁殖容易的不育系,由于在长日下的不育性受育性转换下限温度的制约,其制种多少有些风险〔’〕。过去对PGMR育性转换光温条件的统计分析[2,’〕,或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与育性诱导期的光温条件混在一起进行研究[’1。已有研究表明,温度影响PGMR育性的敏感时期,釉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内容充实期[s];而梗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此结果尚未发表)。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对PGMR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正式报导。然而,各稻区间、同一地点不同种植季节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自国  曾汉来  元生朝  张端品  王本宣  李玉珍  
利用人工气候箱控制不同光照长度和不同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材料幼穗分化第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至抽穗期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农垦58S及其以农垦58S为供体转育而来的其他3个不育系,在育性转换中均受到光周期与温度的共同作用。农垦58S、6334S表现光周期作用的温度范围较宽;W6154S、W7415S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也表现出较强的光周期效应。就此,作者提出了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并讨论了新型光敏不育材料的选择目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振国  彭海峰  陈雄辉  万邦惠  
【目的】籼S是由常规稻籼黄占自然突变株选育而成的新型无花粉温敏核不育水稻,对籼S的不育特性遗传进行初步分析,为该品种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将籼S与多个常规稻进行杂交,调查杂交后代F1、正反交F1、F2、BCF1育性,并分析F2不育株禾蔸的不育特性。【结果】籼S在广州(23°08′N)自然条件下,5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稳定不育期,不育期较培矮64S长近2个月;籼S的温敏核不育性可以被不同类型常规稻品种恢复,且恢复度较高,说明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隐性遗传;各正、反交花粉可育率及套袋自交结实率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绝大多数F2代群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俊英  李春海  牟同敏  
在武汉自然条件下,于2003年和2004年连续2 a观察810S、M102SI、D24、M23S和M61S 5个温敏核不育系稻蔸再生苗的花粉育性变化,结合观察期的温度变化进行育性稳定性、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以及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结果表明,M23S和M102S的育性最稳定,810S和M102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在其抽穗前的13~5 d和10~7 d,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7℃和24.0℃;ID24、M23S和M61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在其抽穗前的19~10 d2、4~8 d和16~0 d,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24.6℃、23.7℃和25.9℃。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翎健  宋喜悦  胡银岗  何蓓如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了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并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了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A31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其育性的主导因素,在相近日长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为14.5h。对光敏雄性不育系A31与恢复系1376杂交F2分离群体育性的研究表明,582株F2分离群体的平均结实率为42.16%,变异范围为0~86.67%,由于受异源胞质的影响,F2群体中可育株的平均自交结实率低于恢复系1376的平均结实率。卡方测验表明,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所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俊品  杨武云  
对PE1(食英大菜豌1号)、PE1XPuget(PEF1)、Puget及4个四川地方品种花粉母细胞(PMCs)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PE1、PEF1从中期Ⅰ到中期Ⅱ均出现落后染色体(片断),频率为5%。后期Ⅰ、Ⅱ均出现染色体桥,频率为10%;且从后期Ⅰ始PMC出现大量微核,频率达80%。此外,还发现了CMC多极分离现象,胞质分裂同时型及核穿壁现象。在Puget及4个地方品种中只观察到很核现象。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