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37)
- 2023(5865)
- 2022(5004)
- 2021(4598)
- 2020(3906)
- 2019(9051)
- 2018(8751)
- 2017(16866)
- 2016(9039)
- 2015(9788)
- 2014(9780)
- 2013(9745)
- 2012(8965)
- 2011(8268)
- 2010(8506)
- 2009(8103)
- 2008(7876)
- 2007(7238)
- 2006(6478)
- 2005(5340)
- 学科
- 济(45282)
- 经济(45139)
- 业(25588)
- 农(23183)
- 方法(22817)
- 管理(21411)
- 数学(19279)
- 数学方法(18929)
- 企(18448)
- 企业(18448)
- 农业(15248)
- 业经(13425)
- 中国(11252)
- 地方(8897)
- 制(8746)
- 学(8675)
- 财(8614)
- 理论(7825)
- 和(6885)
- 发(6829)
- 农业经济(6783)
- 策(6003)
- 发展(5944)
- 展(5936)
- 结构(5935)
- 体(5822)
- 产业(5677)
- 社会(5576)
- 银(5201)
- 银行(5188)
- 机构
- 学院(132809)
- 大学(131113)
- 济(55351)
- 经济(54232)
- 管理(51307)
- 理学(45174)
- 理学院(44654)
- 研究(44271)
- 管理学(43467)
- 管理学院(43211)
- 中国(32873)
- 科学(27543)
- 农(27023)
- 京(26460)
- 财(23670)
- 所(21970)
- 业大(21522)
- 中心(20516)
- 研究所(20027)
- 农业(19955)
- 江(19723)
- 财经(19206)
- 范(17863)
- 师范(17647)
- 经(17403)
- 经济学(17380)
- 北京(16314)
- 经济学院(15596)
- 州(15511)
- 院(15456)
- 基金
- 项目(91905)
- 科学(73536)
- 基金(68013)
- 研究(66218)
- 家(58962)
- 国家(58412)
- 科学基金(50741)
- 社会(45600)
- 社会科(41952)
- 社会科学(41942)
- 省(37060)
- 基金项目(35468)
- 自然(32228)
- 自然科(31562)
- 自然科学(31557)
- 自然科学基金(30981)
- 教育(30714)
- 划(30295)
- 资助(28371)
- 编号(26333)
- 成果(21184)
- 重点(20780)
- 部(20503)
- 发(20031)
- 创(18513)
- 国家社会(18496)
- 课题(18300)
- 教育部(17699)
- 科研(17506)
- 人文(17293)
共检索到192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景琦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乐章 向楠
熟人社会在近年来乡村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以概括村庄面貌和特征。本研究借鉴社区社会资本理论与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信任互助、和谐程度、村庄归属、人情往来与组织网络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中198个村庄熟人社会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频繁的人情往来是当前村庄熟人社会的显著标志,而组织网络是衡量现代型村庄社会资本的关键指标。大多数村庄属于以人情为主要联结、社会资本总量偏低的过渡型熟人社会。样本村庄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人情往来以及村庄归属等维度显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差异和分化可以从村庄非农化、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得到解释。
关键词:
熟人社会 社区社会资本 村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关键词:
面子 熟人社会 公共性再生产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杨华 杨姿
东部地区农村民营经济发达,农民阶层分化具有"村庄里的分化"、"高度分化"、"富人在村"和"上层农民规模大"等特点。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分化不同,农民分化首先是"村庄里的分化",村庄熟人社会具有信息对称、互动在场和价值贡献三大特征,它们影响着农民对自身阶层的认知与定位。"高度分化"是对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本质属性的概括,说明下层农民与上层农民差距甚大。"富人在村"意味着上层农民要参与村庄的社会性竞争和公共资源分配。而"上层农民规模较大"则使得上层农民在村庄中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他们的价值标准上升为村庄的价值标准。这样,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价值比较中达不到上层农民引领的价值标准,由此产生生存性压力和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上层农民则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竞选担任村干部,并总体性占有村庄优质资源,构成对下层农民的排斥和剥夺。东部地区农村出现阶层固化的迹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支平
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农民外出务工长期化、村民之间关联市场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由此导致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向半熟人社会变迁。
关键词:
自然村 熟人社会 半熟人社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将熟人社会作为农村阶层研究的微观场域,具体地分析阶层之间的互动和作用机制,把握阶层之间的关系状态和性质。在信息对称的熟人社会中,村民在不断地交往中形成阶层认知和阶层定位,而熟人社会中的公共性以及内向价值所产生的强制性使得阶层之间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互动,因此,阶层关系的机制性研究在熟人社会中得以实现,农村阶层研究的关系论范式在这一熟人社会中同样得以实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湛礼珠
接续阶层分化的研究路径,从农民互惠博弈内生视角出发,构建"人际信任-熟人社会"的分析框架,以揭示熟人社会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与农耕文明时期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致农民长期面临生存威胁之间的张力,催生了广布于乡村社会的互惠网络,农民人际信任的自我增强与经济互助及道德声誉制度的自我实施相互作用,生成并维系传统熟人社会及其发展。市场性的输入以经济分化和农民离村为着力点打破了这一继替格局。农民摆脱生存威胁后,其互惠付出意愿降低,进而影响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当信任的自我削弱使农民的制度化信念发生质变时,熟人社会逐步解体趋势难以逆转。流动性社会中,基于连接性社会网络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熟人社会 人际信任 互惠博弈 社会网络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段爱明
从2009年起,张家界市桑植县在一些偏远、贫困的乡村设立了10个村级资金合作社,它发挥了熟人社会借贷的优势,相比信用社而言,其交易成本低、发放时间短,收回状况好,有效满足了村民短期、急需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信用社服务的空白。调查发现,在农村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缺乏地区完全可以发展信用合作,资金合作等类似的金融组织,其顺利运行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治理监督机制和当地具备良好的信用环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洲 耿献辉
缺乏产业基础的一些农村区域,依托电子商务,也从无到有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以江苏沙集"淘宝村"作为案例,分析电商背景下农村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运用降低了其进入市场壁垒;基于农村熟人社会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使得电商技术在农村传播更加便利,技能在村民中相互学习。借助电商平台和熟人社会的特性,大多农民首先选择进入低壁垒和低风险的销售环节,在该环节实现资本和技术的累积之后逐步向生产环节和制造企业集聚。随着其规模的扩张,产业链出现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进一步促进了集群的形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飞
基于湖北恩施州"整酒风"的调研表明:农村社会人情异化主要体现在人情仪式的异化和人情性质的异化,其主要表现为人情往来中的"要面子"、"拉关系"与"谋财"等异常行为;乡村社会原有的人情往来面临着规范缺失和控制弱化,加之人情往来中的面子焦虑和利益博弈、熟人社会礼尚往来的人情环境阻碍了有效赏罚的实施,进而导致人情异化问题的产生。要有效治理这种人情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回归人情常态的有效规范,规范村民人情往来的自主权;构建人情规范管理体系,进而实现有效赏罚的实施。
关键词:
熟人社会 人情异化 治理策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基于农村熟人社会的特性,以农村"办酒"消费为切入点,采用案例分析研究农村社会的消费机制,结果发现,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中,"办酒"不仅受到个人理性影响,还受到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农村熟人社会的消费机制不但是由消费者的个人行为构成,而且要与所处的具体情境类型相匹配,体现出与环境的合宜性,行动的理性要受到社会环境约束,因此,个人的消费实际上是嵌入到社会之中,表现为一种"可预测的消费"。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成城 杜鹏程 吴婷
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工作情境中员工社会幸福感维系的条件,然后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分别阐述了员工社会幸福感提升面临的挑战,最后相应地提出了实施长期雇用计划、清晰界定组织身份、建立礼法分治激励格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弱熟人社会 社会幸福感 人情 契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孔雀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存在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不断拓展认识的过程,可以用不同方法观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方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绍军 任毅 卢义桦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水库移民。通过对浯溪口水库S外迁社区的个案研究,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的社会样态进行了分析。水库移民安置过程往往伴随着移民原有村落的空间"脱嵌"以及外迁社区的空间"嵌入"。原有的移民村落是一个在差序格局主导之下的结构完整、关系网络紧密的熟人社会共同体;而在嵌入的外迁社区空间,生成了由水库移民与迁入地原住民组成的"双主体半熟人社会"。首先,"社会样态类型化"是"理想型"研究工具,"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的概念建构是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样态的理论化;其次,水库移民"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的社会样态在结构维度表现为外迁移民和原住民群体组成的"事实"和"心理"同构的"双主体";在关系维度表现为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和以"双主体"间内部"熟人化"为基础的"半熟人社会";最后,基于S外迁社区"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空间重构中经济、社会、政治空间的考察,认为外迁社区的空间治理需理解其社会样态,把握社会样态的内在机制和运作逻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小峰 周长城
重新审视当前学术界关于"熟人社会"的研究,发现有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径,分别是"熟人社会"问题取向的研究和以"熟人社会论"作为研究视角的研究;前者将"熟人社会"作为一种具体的、有形的社会初级群体的联结方式,后者将"熟人社会"视为一种抽象的理论视角借以理解其它社会现象。当前,对"熟人社会"的争鸣需要一种真正有深度的理解而不是描述,应该认识到其存在的三种范畴,即实体上的与意义上的,关系上的与结构上的,以及理想上的与现实上的。无论过去抑或现在,"乡土中国"只是中国社会内核的重要面向之一,当代中国农村研究不仅要超越单向、固化认识的模式,还需要对既有研究的不足进行再检视,以全局和历史性的视野重新解构转型乡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