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33)
2023(3965)
2022(3443)
2021(3104)
2020(2760)
2019(6243)
2018(6362)
2017(11136)
2016(6159)
2015(6708)
2014(6800)
2013(6469)
2012(6002)
2011(5579)
2010(5755)
2009(5368)
2008(5268)
2007(4934)
2006(4357)
2005(4172)
作者
(20209)
(16909)
(16597)
(15813)
(10553)
(8080)
(7451)
(6724)
(6433)
(6143)
(5829)
(5589)
(5563)
(5558)
(5523)
(5144)
(4963)
(4946)
(4914)
(4768)
(4360)
(4334)
(4268)
(3872)
(3858)
(3810)
(3759)
(3620)
(3589)
(3547)
学科
(19236)
经济(19201)
管理(14366)
(11272)
(9236)
企业(9236)
(7197)
中国(6832)
(6630)
(6182)
(5964)
方法(5474)
(5215)
理论(5119)
(4528)
银行(4501)
(4380)
(4317)
金融(4310)
教育(4190)
数学(4148)
地方(4134)
业经(4019)
数学方法(4008)
关系(3849)
体制(3664)
农业(3526)
(3155)
(3123)
贸易(3121)
机构
大学(83316)
学院(82792)
研究(35540)
(27515)
经济(26672)
中国(26286)
管理(25660)
科学(24366)
(23137)
理学(20967)
理学院(20619)
(20276)
管理学(19936)
管理学院(19776)
(19629)
农业(18514)
研究所(18473)
业大(16264)
中心(15279)
(14963)
(14657)
(13868)
(13070)
北京(12669)
技术(12556)
(11819)
师范(11604)
(11436)
农业大学(11341)
科学院(11155)
基金
项目(55078)
科学(40717)
研究(37951)
基金(37133)
(35246)
国家(34944)
科学基金(27187)
(22978)
社会(21200)
社会科(19846)
社会科学(19840)
(19742)
基金项目(18714)
自然(18249)
自然科(17810)
自然科学(17796)
自然科学基金(17433)
教育(17419)
资助(15472)
编号(15469)
成果(14092)
重点(13048)
课题(12374)
计划(12248)
(11974)
科技(11758)
(11266)
(11250)
(11059)
科研(10624)
期刊
(34856)
经济(34856)
研究(26111)
中国(24828)
(22110)
学报(21960)
科学(16556)
大学(15205)
农业(14545)
教育(14239)
学学(14177)
(12286)
管理(11099)
(8128)
(8125)
金融(8125)
技术(7616)
业大(6575)
(6019)
经济研究(5674)
农业大学(5659)
业经(5653)
财经(5458)
图书(5287)
科技(4807)
(4767)
林业(4337)
职业(4260)
问题(4238)
中国农业(4092)
共检索到141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田宏现  苑平  王曼玲  刘艺  李菁  夏新界  谭晓风  
为建立猕猴桃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平台并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猕猴桃,选用米良一号叶片和茎为外植体,通过优化培养基,建立了适合转化的高效再生系统,通过农杆菌介导将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成功转化米良一号,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米良一号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TD培养基为合适的愈伤诱导培养基,诱导率达100%,愈伤经3次继代培养转入分化培养基,分化率为90%。共获得29株潮霉素抗性植株,随机挑选14株经PCR检测,其中10株检测到ACC氧化酶基因目的条带,阳性植株占71.4%。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小娟   吴娟   王沛捷   聂虎帅   刘杰   魏巍   马艳红  
为探究马铃薯的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以紫色马铃薯‘华颂66号’无菌组培苗茎段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沉默载体质粒pBWA(V)KS-miR8019转化马铃薯外植体,测定不同预培养时间、不同激素组合及抗生素对马铃薯愈伤再生转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段预培养时间为2 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2)最适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干粉式培养基+2.0 mg/L 6-BA+1.0 mg/L 2,4-D,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96.7%。最适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干粉式培养基+4.0 mg/L 6-BA+0.1 mg/L NAA+1.0 mg/L GA_3;3)植株再生及生根的抗生素最适筛选浓度为75 mg/L的卡那霉素;4)农杆菌抑制剂的最适浓度为300 mg/L的特美汀,且在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阶段都需要加入。综上,通过对农杆菌介导的愈伤再生转化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华颂66号’的遗传转化体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晓英  甘敬  尹伟伦  朱祯  王华芳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国槐叶盘转化法,在建立修饰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k)转化体系过程中,对影响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槐叶片需在黑暗条件下在MS培养基上预培养5天,农杆菌菌株选用GV3101,农杆菌共培养3天较合适;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约为0.7,感染时间10min;侵染前的菌液和共培养基中添加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AS)对国槐遗传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浓度以头孢霉素(Cef)500mg·L-1最好。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证实sck基因已整合到国槐基因组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丽琼  刘二鲜  王杰  林俊芳  
【目的】建立PEG介导的高效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芽孢遗传转化体系。【方法】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法把表达质粒pAN7-1(含有构巢曲霉gpd-An启动子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h)和pLg-hph(含香菇gpd-Le启动子和hph基因)转化进银耳芽孢的细胞中;采用夹层法在含50μg·ml-1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初筛银耳芽孢假定转化子,之后转接于潮霉素含量为100μg·ml-1的PDA平板上进行第2次筛选。【结果】PEG4000浓度为25%时介导的银耳芽孢原生质体初转化率最高;pLg-hph假定转化子经过PCR鉴定及Southern杂交验证,结果表明hph基因能有效整合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洪玉  周杨  刘迪  贾红梅  
为建立地被菊‘中国红’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以其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影响,并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对地被菊‘中国红’叶片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影响菊花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一套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地被菊‘中国红’在MS+2.0Mg·L-16-BA+0.2Mg·L-1NAA的培养基上获得了最高的不定芽分化率(89.6%);地被菊‘中国红’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0.3Mg·L-1NAA,生根率达100%;其叶片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条件:OD600=0.6、农杆菌侵染时间为7MiN、共培养48h、延迟培养2D、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15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邢小龙  常纪苹  胡德升  胡彦民  进茜宁  汤继华  付小康  钟立华  
以5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的芽尖生长点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表达载体p CAMBIA3301转入玉米自交系中,研究了影响玉米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值为0.6、共培养时间2 h、真空处理时间为10 MIn时,选用自交系郑58作为转化受体,可以明显提高遗传转化效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红  付莉  关晓溪  霍岩  陶承光  史振声  
为建立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玉米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利用携带p MDC141-CYP79A1(含GUS基因)质粒的农杆菌浸染玉米A188幼胚,共培养7d后通过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研究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等因素对玉米幼胚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杆菌的菌液浓度的增加、热激时间和浸染时间的延长,GUS表达效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农杆菌菌液的OD_(600)为0.8、热激预处理时间3min和浸染时间5min时,其GUS瞬时表达率均最高,分别为46.8%、46.4%和51.7%。并在最佳条件下将GUS基因转入到玉米幼胚,以潮霉素为选择标记,进行3次选择培养,将重新分化的抗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成苗,获得56株潮霉素抗性植株,经PCR分子鉴定,获得22株阳性植株,初步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为以抗潮霉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玉米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验证提供技术基础,获得的抗潮霉素转化植株为玉米育种提供新材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成彬  陈美霞  魏日凤  孙云  张承康  刘伟  
【目的】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病原菌主要引起茶树叶部炭疽病害。为了降低茶树受到炭疽菌的侵害,从而防控茶树炭疽病,作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遗传体系的建立。【方法】对福建省的政和县、福州市、福安市和宁德市不同茶产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分离得到的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方法(rDNA-ITS序列)进行鉴定。为深入研究其致病性机理,将含有潮霉的抗性标记基因片段和融合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Histone 1片段的质粒pCZ007,采用聚乙二醇PEG-CaCl_2介导法,转化茶树胶胞炭疽病原菌。【结果】从4个地区共分离得到致病炭疽菌12株,并进行观察和测定。发现引起茶树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优势菌株,并成功建立的该茶树胶孢炭疽菌的遗传转化体系,随机挑取的4个经分子验证的转化子均能观察到定位于细胞核的绿色荧光和具有抗潮霉素的特性,随后的多次传代均能够稳定观察到绿色荧光定位信号。【结论】本研究分离并经形态学结合分子检测鉴定了福建省4个茶产区的茶树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成功建立能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后续深入研究茶树炭疽菌相关关键致病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运用绿色荧光蛋白观察茶树胶孢炭疽菌对茶树叶片的侵染过程奠定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双臣  刘爱荣  王凤华  王菲  周洲  
Micro-Tom番茄植株矮小,生长密度高,生命周期短,转化效率高,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型模式植物。对影响Micro-Tom遗传转化频率的共培养时间、AS的添加、工程菌液浓度和抑制农杆菌所用抗生素种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cro-Tom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以bar基因设计引物对转化群体进行PCR检测,阳性率为72.3%,平均插入位点数为1.8个。遗传体系的建立为Micro-Tom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杜丽  庞振凌  周索  曾晓慧  包满珠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建立香樟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以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转化效果;50mg.L-1的潮霉素对胚性愈伤组织有很好的筛选效果;根癌农杆菌0D600为0.6时,能获得较高的转化率;侵染时间提高为40min时,对提高转化效率有显著的效果;共培养3d能够得到较好的转化效率。对转基因香樟愈伤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香樟胚性愈伤组织的基因组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春萍  谢树章  蒋晓英  吴红  周幼昆  林清  雷开荣  
本研究以籼稻科恢675成熟种子为材料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ThIPK2基因遗传转化。结果显示:持续高温光照培养使得愈伤诱导和继代只需10~14 d,有效缩短了愈伤获得周期,且愈伤诱导率可达95.6%。抗性愈伤率为10.6%,持续高温光照培养使得抗性愈伤继代5~7 d就可大量繁殖,且抗性愈伤分化率达48.8%。经第一次继代后的愈伤转化效率显著高于未经继代的愈伤的转化效率。因此,此转化系统有效缩短了水稻转化周期,优化了籼稻遗传转化,同时为抗逆基因转入籼稻提供了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国裕  王岩  程智慧  王晓武  
以建立的菜心高频再生体系为基础,利用GU S染色组织分析法研究了根癌农杆菌菌株、乙酰丁香酮(A S)、预培养时间、浸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菜心((B rassica camp estris L.var.p arach inesis)子叶遗传转化的影响,探讨了适宜菜心转化的卡那霉素与抑菌抗生素使用浓度。结果表明,农杆菌菌株AGL 0对菜心的浸染能力最强,添加100μm o l/L的乙酰丁香酮有利于菜心转化;子叶外植体预培养2 d后浸染(菌液浓度OD600值为0.8)15m in,共培养2 d,然后转移到含15 m g/L卡那霉素和100 m g/L T icarc illin的筛选培养基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文涛  董莹  邓人可  薛美静  张靖  王扬  
【目的】旨在建立Rutgers番茄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易感线虫番茄品种Rutgers为实验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无菌苗的苗龄、筛选培养基中Hyg的浓度大小、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和生根培养基4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建立Rutgers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选择9~11 d的无菌苗的叶片分化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筛选培养基中Hyg的浓度为10 mg/L时可以有效的筛选转基因的抗性芽,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培养基中最佳激素配比为6-BA 2 mg/L+IAA 0.1 mg/L。以1/2MS添加不同浓度IBA(0.05、0.1、0.15、0.20 mg/L)进行生根比较,再生芽在1/2 MS+IBA 0.1 mg/L生根培养基上生根最好。【结论】首次建立了Rutgers番茄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为番茄的抗根结线虫转基因育种打下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自由  连青龙  辛海波  钟雄辉  罗弦  义鸣放  
在唐菖蒲‘Advanced Red’胚性愈伤组织受体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采用根癌农杆菌(GV3101)介导法,研究了侵染液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S)浓度、负压和筛选方式等因子对唐菖蒲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遗传转化过程中,不经预培养,负压处理下,农杆菌菌液OD600为0.6~0.8,侵染时间15~20min,添加100μmol/L AS,共培养3d,可获得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经过3~4个月选择培养,部分抗性植株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目的基因gus已整合到唐菖蒲基因组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萌萌  张红  何姣  涂璇  颜霞  黄丽丽  
【目的】建立生防菌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rectuS)gcla4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定向改造基因、提高基因表达水平及其生防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具有安普霉素(apramycin)抗性基因标记的整合型质粒pSet152为出发质粒,eScherichia coli et12567(puZ8002,pSet152)为供体,淡紫灰链霉菌gcla4为受体进行接合转移试验,并对影响接合效率的培养基、热激温度、接合转移时间和筛选转化子培养基等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成功地将质粒pSet152转入到了生防链霉菌gcla4中,明确了可用于筛选链霉菌gcla4转化子的抗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