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29)
- 2023(15214)
- 2022(13056)
- 2021(12260)
- 2020(10694)
- 2019(24644)
- 2018(24520)
- 2017(46997)
- 2016(25487)
- 2015(29063)
- 2014(29000)
- 2013(28653)
- 2012(26141)
- 2011(23280)
- 2010(23321)
- 2009(22039)
- 2008(22222)
- 2007(20206)
- 2006(17462)
- 2005(15727)
- 学科
- 济(99513)
- 经济(99298)
- 管理(87965)
- 业(78508)
- 企(69506)
- 企业(69506)
- 方法(49301)
- 数学(41305)
- 数学方法(40794)
- 财(33028)
- 农(26302)
- 中国(24741)
- 制(24555)
- 业经(23602)
- 务(21753)
- 财务(21683)
- 财务管理(21629)
- 学(21133)
- 企业财务(20530)
- 理论(18737)
- 和(17710)
- 银(17529)
- 银行(17488)
- 贸(17212)
- 贸易(17205)
- 农业(16825)
- 易(16746)
- 行(16409)
- 地方(16327)
- 体(16254)
- 机构
- 大学(364795)
- 学院(362154)
- 管理(145958)
- 济(145253)
- 经济(142050)
- 理学(125012)
- 理学院(123628)
- 管理学(121461)
- 管理学院(120741)
- 研究(113201)
- 中国(89130)
- 京(75757)
- 财(72951)
- 科学(68678)
- 农(56991)
- 财经(56942)
- 所(56022)
- 江(55587)
- 中心(54880)
- 业大(52185)
- 经(51604)
- 研究所(50381)
- 北京(46955)
- 范(46200)
- 师范(45683)
- 农业(44567)
- 经济学(44284)
- 州(43541)
- 财经大学(42350)
- 院(40607)
- 基金
- 项目(239894)
- 科学(190470)
- 基金(176784)
- 研究(174568)
- 家(152755)
- 国家(151453)
- 科学基金(131812)
- 社会(112588)
- 社会科(105949)
- 社会科学(105917)
- 基金项目(93841)
- 省(93097)
- 自然(86387)
- 自然科(84464)
- 自然科学(84437)
- 自然科学基金(82946)
- 教育(82596)
- 划(78509)
- 资助(72059)
- 编号(71066)
- 成果(58392)
- 部(54375)
- 重点(53412)
- 创(49943)
- 发(49004)
- 课题(48138)
- 教育部(47345)
- 制(47137)
- 创新(46639)
- 科研(46603)
- 期刊
- 济(161077)
- 经济(161077)
- 研究(102947)
- 中国(72619)
- 财(62080)
- 管理(57215)
- 学报(55407)
- 科学(51767)
- 农(50847)
- 大学(43196)
- 学学(40623)
- 教育(38397)
- 融(33908)
- 金融(33908)
- 农业(33581)
- 技术(32254)
- 财经(29242)
- 业经(25762)
- 经(25076)
- 经济研究(24886)
- 问题(20742)
- 业(19233)
- 版(18369)
- 财会(17848)
- 技术经济(17718)
- 理论(17264)
- 图书(16943)
- 统计(16526)
- 现代(16130)
- 商业(15962)
共检索到537444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亚莉 廖建桥 李骥
当前组织腐败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心理社会微观视角出发,探讨了从管理者非伦理行为到集体不道德、最后导致组织腐败的衍变过程及内在机制。论文认为,管理者非伦理行为诱发阶段、横向扩散导致集体不道德阶段和纵向传递导致组织腐败的3个阶段中,心理动力机制和社会动力机制各不相同。针对各个衍变阶段的内在机制,本文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控制和治理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组织内管理者非伦理行为到组织腐败的衍变过程、机制与干预的综合模型,总结了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并指出了实证研究方向。
关键词:
非伦理行为 组织腐败 衍变 机制 干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世清
公共教育权力腐败是指掌握与行使公共教育权力的主体滥用公职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教育权力腐败主要源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为公共教育权力性质方面的"公共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表现为公共教育权力运作方面的"公众委托"与"私人使用"之间的矛盾。当前,对于公共教育权力腐败的治理,需要通过权力、社会、权利与道德等不同路径来综合执行与实施。
关键词:
公共教育权力 腐败 治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长江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是一对难以磨合的矛盾。传统观点认为,在促进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个人和企业)在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协调发展中,同样能够发挥作用。微观主体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前提是,一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二要有道德责任感。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过勇
本文从经济转轨的内涵入手,探讨了其滋生腐败机会的机制,并通过对包含594个案例的腐败要案案例库进行的检验,实证地揭示了经济转轨滋生腐败机会的微观机制。本文还对不同地区和中央部委不同时期腐败案例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印证了经济转轨对腐败的影响。
关键词:
腐败 经济转轨 腐败机会 案例库研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根强 杨锐
基于效用函数构建了团队内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 Behavior,UPB)的产生与传染机制模型,探讨了关系强度、项目参与人数、奖惩预期等因素对UPB产生与传染的影响。研究发现:项目参与人数降低了员工产生UPB的概率,关系强度增加了员工产生UPB的概率;仅在固定处罚条件下,UPB绩效增加了员工产生UPB的概率;奖惩比例增加了跟随者实施UPB的概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端旭 赵君
员工的道德能力是影响其伦理决策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285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从个体的道德能力角度剖析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及其中介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伦理型领导是否通过增强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来减少员工非伦理行为。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并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侯钰 胡小元
本文通过对美国《化学文摘》(CA)中关于巴基球(富勒烯)文献标引的衍变过程所进行的个案分析,揭示当代科学技术中的新概念、新发现在一次期刊和二次期刊中的传播规律。
关键词:
巴基球,标引,传播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青平 冯娇娇 涂铭 陈通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的情景下,涉农企业内的上级管理者要求直接下级采取非伦理行为时,下级做出非伦理行为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当直接上级以个体利益为导向要求下级做出非伦理行为时,采取威胁的沟通策略比劝说策略更易使下级做出非伦理行为;当直接上级以组织利益为导向要求下级做出非伦理行为时,采取劝说的沟通策略比威胁策略更能使下级做出非伦理行为。此外,下级与上级的社会关系负向调节上级决策动机与沟通策略对下级非伦理行为的交互作用。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王汉瑛 田虹 邢红卫
近年来频发的企业丑闻中,内部审计师为维护组织利益参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结果却对组织造成严重的潜在负面影响。内部审计师面临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决策困境与普通员工迥然不同,结合职业情景探讨其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成因和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的治理效率。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提出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决策困境,结合儒家伦理将此困境上升为"尽忠"还是"守义"的文化困境,进而提出双重认同对内部审计师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直接效应和联合效应。基于道德推脱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识别出双重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理性机制是道德推脱、感性机制是预期内疚。通过两阶段调研,收集212份调研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响应面分析和块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认同越高或职业认同越低,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倾向越高。当组织认同高于职业认同时,该倾向较高;双重认同差值越大,该倾向越高。当组织认同低于职业认同时,该倾向较低;双重认同差值越大,该倾向越低。当双重认同相等时,该倾向介于二者之间,且认同水平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倾向呈倒U形关系。双重认同的联合效应通过激发道德推脱和遏制预期内疚来推进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结合职业情景研究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使社会心理学和商业伦理学在审计领域得到延展和深化;将具体的伦理困境上升到文化困境,有助于嫁接西方理论,发展解决中国现实伦理问题的本土化伦理理论;提出双路径模型,识别出双重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感性和理性机制,拓展了伦理决策的理论框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晓琴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从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交换三个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剖析。从社会认知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道德认同和组织氛围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从社会学习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心理授权和组织政治知觉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从社会交换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领导-部属交换和组织信任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郑小荣
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认知作用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长期被忽视的理论问题。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政府审计结果公开对腐败普遍性信念的长期和短期作用。在短期内政府审计结果公开会使受众产生或强化腐败普遍存在的信念,在长期内政府审计结果公开会使受众对腐败普遍存在深信不疑。政府审计结果公开产生的认知作用会削弱受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建议政府切实关注受众对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真实心理反应,缩小选择性公开的范围并提高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透明度,降低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长期认知风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郑小荣
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认知作用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长期被忽视的理论问题。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政府审计结果公开对腐败普遍性信念的长期和短期作用。在短期内政府审计结果公开会使受众产生或强化腐败普遍存在的信念,在长期内政府审计结果公开会使受众对腐败普遍存在深信不疑。政府审计结果公开产生的认知作用会削弱受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建议政府切实关注受众对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真实心理反应,缩小选择性公开的范围并提高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透明度,降低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长期认知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风光,范明,周祖城,张怀胜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桂平
员工在工作场所从事非伦理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有利于自己,也可能是为了报复或伤害组织和同事。根据这一逻辑,已有研究就职场排斥诱发的员工非伦理行为都是建立在利己动机的假设基础之上,而对于员工的利组织动机的非伦理行为研究不足。实际上,面对职场排斥,员工很可能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对人际关系进行主动修复,其中从事亲组织性质的非伦理行为就是一个重要的修复行为。基于道德自我调节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以道德推脱为中介变量,以组织认同为调节变量,检验职场排斥对员工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的内在影响机理。采用SPSS 18.0和AMOS 18.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上下级配对调查的方式,收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原理 孙海航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两阶段405名员工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儒家德性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儒家德性领导负向影响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道德认同在儒家德性领导和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间起中介作用;上下级关系不仅正向调节儒家德性领导和道德认同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推荐搜索
心理契约违背、顾客满意与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伦理意识的调节作用
领导-部属交换与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差序格局视角
悖论视角下伦理倾向匹配对追随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
感知平台卖家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的影响——互动地位感知视角
反腐败影响了企业捐赠吗?——基于政治关联视角的微观解释
调节匹配视角下领导语言框架对下属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
心理安全感视角下组织伦理氛围与员工建言行为关系研究
情绪劳动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基于自我损耗视角
儒家伦理与东亚微观经济结构中的激励机制
社会信息加工视角下“环境—个体—组织行为”三维框架的管理者意义给赋机制与过程——基于Y(中国)公司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