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98)
- 2023(20546)
- 2022(17537)
- 2021(16270)
- 2020(14056)
- 2019(32199)
- 2018(31572)
- 2017(60780)
- 2016(32900)
- 2015(36517)
- 2014(35876)
- 2013(35714)
- 2012(32422)
- 2011(28771)
- 2010(28692)
- 2009(26845)
- 2008(26865)
- 2007(23764)
- 2006(21051)
- 2005(18702)
- 学科
- 济(134191)
- 经济(134042)
- 业(115059)
- 管理(111105)
- 企(102395)
- 企业(102395)
- 方法(64295)
- 数学(53405)
- 数学方法(52745)
- 财(42334)
- 农(38369)
- 业经(36507)
- 中国(31928)
- 务(30267)
- 财务(30178)
- 财务管理(30127)
- 企业财务(28680)
- 农业(26574)
- 制(26544)
- 学(25783)
- 理论(23846)
- 贸(23673)
- 贸易(23661)
- 地方(23437)
- 技术(23188)
- 易(22944)
- 和(21913)
- 划(21381)
- 策(20263)
- 银(20076)
- 机构
- 学院(465472)
- 大学(465343)
- 管理(188725)
- 济(186702)
- 经济(182808)
- 理学(162242)
- 理学院(160521)
- 管理学(157723)
- 管理学院(156845)
- 研究(148940)
- 中国(115448)
- 京(98531)
- 科学(92535)
- 财(89664)
- 农(81584)
- 所(74817)
- 业大(72068)
- 财经(71322)
- 江(69724)
- 中心(68752)
- 研究所(67767)
- 经(65042)
- 农业(64187)
- 北京(61571)
- 范(56652)
- 师范(55996)
- 经济学(55753)
- 州(55726)
- 院(53962)
- 财经大学(53152)
- 基金
- 项目(314745)
- 科学(247490)
- 基金(230211)
- 研究(224724)
- 家(201940)
- 国家(200236)
- 科学基金(172904)
- 社会(142409)
- 社会科(135107)
- 社会科学(135071)
- 省(122706)
- 基金项目(121858)
- 自然(115221)
- 自然科(112652)
- 自然科学(112618)
- 自然科学基金(110622)
- 教育(103501)
- 划(103124)
- 资助(95540)
- 编号(89975)
- 成果(71465)
- 重点(70116)
- 部(69047)
- 创(66626)
- 发(65448)
- 创新(61796)
- 课题(61303)
- 科研(60941)
- 教育部(59279)
- 大学(58931)
- 期刊
- 济(204954)
- 经济(204954)
- 研究(132734)
- 中国(87530)
- 学报(76417)
- 管理(74714)
- 财(74232)
- 农(73657)
- 科学(68927)
- 大学(58225)
- 学学(55249)
- 农业(49922)
- 教育(44940)
- 融(42645)
- 金融(42645)
- 技术(41687)
- 财经(35876)
- 业经(34498)
- 经济研究(31964)
- 经(30779)
- 业(29847)
- 问题(26492)
- 技术经济(24576)
- 版(22998)
- 科技(21982)
- 财会(21684)
- 统计(21630)
- 现代(21506)
- 商业(21246)
- 理论(21022)
共检索到686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海明 曾德明
基于股东短期利益压力的视角,以沪深两市2003~2009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就管理者短视偏差与企业短期投资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业绩水平和财务困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水平越高;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业绩水平的削弱作用越强,意味着管理者短视偏差企业进行的短期投资降低了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业绩水平;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对企业当期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削弱作用越弱,说明管理者短视偏差企业进行的短期投资虽然增大了企业风险,但是并不会加大企业当期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嘉祺 包晓岚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利益相关者行为对企业研究开发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对负债资本的依赖度越高,经营者为达到目标利润可能采取降低研究开发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所有者资本占支配地位的企业,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削减研究开发投资的可能性降低;近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减少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减弱趋势;研发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我国企业研发投资的最直接因素,说明我国企业还缺少研究开发投资的主动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战篪 李素银
近年来我国进行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投资短视行为日趋严重。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热衷短期证券投资的现象,笔者重点对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的上市公司短视行为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07年~2009年的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量上市公司管理者存在投资短视行为;管理者年龄、经营能力对这种行为影响较大,并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管理者薪酬、管理者持股比例与投资短视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关键词:
管理者 短视 证券投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田力
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管理者短视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管理者短视主义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从外部治理机制检验发现,管理者短视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受到外部治理机制的制约,具体而言,当企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时,可以抑制管理者短视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同时更高的分析师关注也可以有效抑制管理者短视和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最后,本文考察了这一真实盈余管理提高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管理者短视下的盈余管理提高主要体现为自利动机,其降低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秉祥 郝艳
国外研究成果已从理论上证明经理管理防御动机是导致企业投资短视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企业中经理人员决策投资项目的真实动机是不可直接观察的,加之企业投资决策过程和资料的保密性,很难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管理防御与投资短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采取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制定标准实验流程与实验说明书,对210名实验参与者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我国不同类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经理管理防御行为的动机,这种动机导致了企业的投资短视行为;而且随着经理能力下降和预期转换工作成本的提高,其管理防御程度呈上升趋势,投资短视行为更加显著。
关键词:
投资短视 管理防御 实验研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会芹 邹雯旭
文章以2009—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技术度量出管理者短视主义指标,从而对其与战略差异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管理者短视偏差与企业战略差异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薪酬激励对企业战略差异在管理层短视这一情境下具有抑制作用,而企业金融化对这一过程有中介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伟 郭小艺
本文以2008—2020年中国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者内在短视特质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管理者短视抑制了企业的绿色创新。市场关注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长期机构和分析师关注削弱了管理者短视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但从绿色创新类型来看,长期机构和分析师关注仅显著削弱了管理者短视对绿色实用新型的抑制作用,对管理者短视与绿色发明的关系无显著影响;普通投资者关注强化了管理者短视对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且无论绿色发明还是实用新型创新,强化效应均显著存在。最终,管理者短视导致的绿色创新减少损害了企业未来的财务绩效。
关键词:
管理者短视 绿色创新 市场关注 调节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新光
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以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者短视行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短视行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管理者短视行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企业治理水平来实现。异质性检验表明,管理者短视行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抑制作用在流动性供给不足与第二类代理冲突严重的情境下更为明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崔晓蕾 高涛 徐龙炳
在美国股市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电话电报公司(AT&T)的首席执行官决定放弃一项长期投资。“公司股票已被重创,”他指出,“市场短视迫使我放弃了宏伟的转型计划。”投资者短视为何影响公司长期投资?文章使用国内某头部券商投资者交易账户的持股时间数据来度量投资者短视,研究发现投资者短视对公司长期投资水平有抑制作用,管理者削减长期投资迎合短视投资者对短期盈余的偏好,以达到提振短期股价的目的。公司股价对未预期盈余信息反应越强,管理者迎合程度越高。对管理者迎合动因及目的的检验也从侧面印证了迎合机制,管理者迎合短视投资者而报告更高的当期收益、创造收益惊喜以提振短期股价。迎合行为还给管理者带来利益,如更低的外部融资成本、更有利的股权减持行权条件以及更高的薪酬收入。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覆盖给管理者带来短期压力而增强了迎合作用。经济后果研究表明,管理者迎合投资者短视确实提升了短期业绩,但损害了公司长期价值。文章建立了投资者短视与公司投资决策的直接联系,补充了中小投资者影响公司决策的渠道及机制,研究结论为建立与实体发展所需资金期限相匹配的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崔晓蕾 高涛 徐龙炳
在美国股市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电话电报公司(AT&T)的首席执行官决定放弃一项长期投资,“公司股票已被重创。”他指出,“市场短视迫使我放弃了宏伟的转型计划。”(Reingold,2006)投资者短视为何影响公司长期投资?文章使用国内某头部券商投资者交易账户的持股时间数据度量了投资者短视,研究发现投资者短视对公司长期投资水平有抑制作用,管理者削减长期投资迎合短视投资者对短期盈余的偏好,以达到提振短期股价的目的。公司股价对未预期盈余信息反应越强,管理者迎合程度越高。对管理者迎合动因及目的的检验也从侧面印证了迎合机制,管理者迎合短视投资者而报告更高的当期收益、创造收益惊喜以提振短期股价。迎合行为还给管理者本身带来利益,如更低的外部融资成本,更有利的股权减持行权条件及更高的薪酬收入。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覆盖给管理者带来短期压力进而加强了迎合作用。后果研究表明,管理者迎合投资者短视确实带来了短期业绩提升,但损害公司长期价值。文章建立了投资者短视与公司投资决策的直接联系,补充了中小投资者影响公司决策的渠道及机制,结论为建立与实体发展所需资金期限相匹配的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龚靓 张志宏
文章基于行为金融学中市场"非理性"情绪对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的视角,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者短视和超募资金迎合性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会迎合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进行投资,而超募资金提供的充裕现金流为管理者的迎合行为提供了条件,管理者短视加剧了这一行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彭小珈 王亚蕾
文章利用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研究管理者短视与企业ESG表现存在的关系及其潜在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管理者短视与企业ESG表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管理者越短视,企业ESG表现越不尽如人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重污染行业中管理者短视对企业ESG表现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同时年龄越高、缺乏学术经历的管理者,其短视程度更高,从而显著降低企业ESG表现。文章拓展了关于管理者短视和企业ESG表现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管理者短视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任声策 杜梅 操友根
疫情背景下企业该何去何从?作为企业重要决策人员的管理者,陷入短期获益和长期发展平衡的两难之中,短视主义波动越发明显。基于管理者认知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指标,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2019—2020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疫情背景下管理者权力对短视主义波动的影响以及所有权性质、冗余资源和管理者任期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管理者权力对短视主义波动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所有权性质和冗余资源在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管理者任期在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管理者认知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了疫情背景下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的相关研究,从所有权性质、冗余资源和管理者任期等维度审视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的情境,为疫情背景下避免管理者出现短视主义波动和稳定管理者决策视野提供有益指导。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许金叶 樊淑贞
本文依据时间导向理论和高阶梯队理论,研究管理者短视主义的心理特质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管理者短视通过金融化和管理会计应用两条途径提高审计费用。进一步分析显示:股权制衡度的提高会抑制管理者短视对审计费用的促进作用;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审企紧密度的提高会增强管理者短视造成的审计费用的增加。本研究从管理者心理特质视角拓展了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同时对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管理者短视 审计费用 机制研究 公司治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强 邓先柏
以我国2014—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管理者短视理论,根据投资短视动因的相关假说,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发放高息委托贷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经营业绩与发放高息委托贷款显著负相关,说明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是企业发放高息委托贷款的主要原因,该结论与"薪酬扭曲"理论一致。同时检验结果显示,股权结构理论和职业生涯关注理论并不能够解释上市公司高息委托贷款行为。
关键词:
管理者短视 高息委托贷款 薪酬扭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