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89)
- 2023(8702)
- 2022(6970)
- 2021(6488)
- 2020(5712)
- 2019(12930)
- 2018(12698)
- 2017(24825)
- 2016(13322)
- 2015(14696)
- 2014(14437)
- 2013(14609)
- 2012(13080)
- 2011(11164)
- 2010(11441)
- 2009(11004)
- 2008(11647)
- 2007(10742)
- 2006(9630)
- 2005(9229)
- 学科
- 业(82257)
- 企(78725)
- 企业(78725)
- 管理(69001)
- 济(60442)
- 经济(60368)
- 方法(27200)
- 财(27100)
- 业经(26235)
- 务(22623)
- 财务(22600)
- 财务管理(22574)
- 企业财务(21518)
- 农(20585)
- 数学(19022)
- 数学方法(18951)
- 制(15801)
- 农业(15782)
- 技术(15550)
- 策(14328)
- 划(13950)
- 经营(12968)
- 理论(12694)
- 企业经济(12561)
- 中国(12366)
- 体(12243)
- 和(12208)
- 体制(11082)
- 决策(10641)
- 技术管理(10576)
- 机构
- 学院(194980)
- 大学(188852)
- 管理(89304)
- 济(86140)
- 经济(84599)
- 理学(75311)
- 理学院(74715)
- 管理学(74112)
- 管理学院(73723)
- 研究(52671)
- 中国(48038)
- 财(44193)
- 京(38703)
- 财经(34046)
- 江(31185)
- 经(30895)
- 农(29081)
- 科学(28177)
- 商学(26574)
- 商学院(26355)
- 中心(25426)
- 所(25187)
- 经济学(25080)
- 财经大学(25052)
- 业大(24729)
- 州(24354)
- 北京(24046)
- 经济管理(23582)
- 经济学院(22619)
- 农业(22562)
- 基金
- 项目(119326)
- 科学(97785)
- 基金(90215)
- 研究(89707)
- 家(75685)
- 国家(74939)
- 科学基金(68641)
- 社会(60252)
- 社会科(57249)
- 社会科学(57233)
- 基金项目(48290)
- 省(47044)
- 自然(44360)
- 自然科(43428)
- 自然科学(43420)
- 自然科学基金(42794)
- 教育(40430)
- 划(37147)
- 资助(36216)
- 编号(35584)
- 业(31670)
- 创(28540)
- 部(27027)
- 成果(27025)
- 创新(25615)
- 重点(25477)
- 制(24954)
- 国家社会(24780)
- 人文(24544)
- 发(24519)
- 期刊
- 济(103697)
- 经济(103697)
- 研究(56159)
- 管理(41702)
- 财(41341)
- 中国(37430)
- 农(26767)
- 科学(23944)
- 融(21296)
- 金融(21296)
- 学报(20701)
- 技术(19399)
- 业经(19226)
- 财经(18321)
- 农业(18147)
- 大学(17558)
- 学学(16890)
- 经(15911)
- 经济研究(15568)
- 业(13865)
- 财会(13573)
- 技术经济(13205)
- 教育(12764)
- 问题(12582)
- 会计(11715)
- 现代(11592)
- 商业(11314)
- 经济管理(10147)
- 世界(9988)
- 通讯(9390)
共检索到299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幼珠 韩俊华
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交叉学科知识对资本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管理者自信和财务松懈行为的原因及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认为管理者自信和财务松懈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激励不足,最后,给出了管理者自利行为的治理对策:管理者持股和剩余收益治理模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逸斐
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从完整的行为金融学视角对认知偏差、证实偏差、损失厌恶、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等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特征分析,进而发现导致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包括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企业制度建设存在缺陷以及管理者自身业务素养存在缺陷,并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政府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建立完善的分析控制制度以及管理者提升自身素质等建议。
关键词:
投资决策 非理性行为 行为成本 偏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希娟 孟慧
本文首先基于对实际决策行为的调研和文献研究,归纳出公司资本投资决策中管理者经常出现的12种非理性行为,并按资本投资决策的逻辑步骤将其分成3类;然后,针对每一种行为,根据访谈和行为决策理论,提出"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被检验的38个假设中,有36个假设得到支持;最后,对36个假设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每一种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揭示出行为背后的不确定因素、认知偏差和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思维框架,为改进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与防范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提供依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毅
本文基于有限理性假设,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5年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管理者的三种非理性行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风险偏好和管理者从众行为)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从众行为会导致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过度自信和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从众行为均会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从众行为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尤为严重;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而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非效率投资显著负相关,即非过度自信管理者适当的风险偏好行为在一定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毅
本文基于有限理性假设,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5年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管理者的三种非理性行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风险偏好和管理者从众行为)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从众行为会导致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过度自信和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从众行为均会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从众行为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尤为严重;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而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非效率投资显著负相关,即非过度自信管理者适当的风险偏好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企业非效率投资。因此,要想提高公司非效率投资管理应从管理者的心理素质培养入手,重点培养其避免从众心理,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对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还需要培养其适当的风险偏好。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琦深 邱英 严良 徐亚兰
本文选取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2003~2012年的年报数据作为样本,通过KZ指数和托宾Q值实证检验非理性行为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预算决策之间的关系,以佐证投资者与黄金投资项目的关系。结果表明:非理性行为导致的股价偏离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预算决策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股价相对其内在价值较高,上市公司进行资本预算项目的可能性相应增加但效应很弱;股价相对其内在价值较低,上市公司进行资本预算决策的可能性相应降低但效应很弱。
关键词:
投资者 非理性行为 黄金投资 资本预算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延喜 吴国通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石,但是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经济生活的"未解之谜"。作为公司决策主体,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过度自信、认知偏差、过度乐观、短视和保守主义等非理性行为会对公司经营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性的梳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经济后果,为拓展现代金融理论提供有益的分析框架。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和高阶梯队理论,文章重点分析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融资、并购、战略等决策的影响,总结归纳了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指引了方向。
关键词:
非理性行为 经济后果 行为金融
[期刊] 会计之友(下)
[作者]
张功富 蒋基路
笔者通过对理论和经验证据的疏理,从行为财务的视角分析了经理人过度自信、恶性增资、羊群行为等三种非理性行为与企业投资失败的关系。认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是预防投资失败的根本措施。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瑾 王大波
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托型企业年金治理中非理性行为主要集中在年金计划基金的投资管理阶段。非理性行为的主体既有计划的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也有计划的参加者和受益人,主要是投资风险分散不足,过度投资于自己就职的公司,投资管理人在投资决策中的羊群效应以及投资及业绩评估中的偏差。行为金融学的视角突破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引起企业年金治理中非理性行为的群体心理。
关键词:
企业年金 治理 非理性行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波
完整的学校管理具有两面性——理性与非理性,二者在管理活动中相互渗透、融合,此消彼长。学校管理理念既包含理性的理性,又包含了理性的非理性这样一个多重理性观念,因此,离开人性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而泛谈人性管理是难以触及其本质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广印 西爱琴 丁建勋
负债比例和债务期限是企业融资决策的重要内容。运用行为公司金融的理论和最新成果,对企业管理者广泛存在的非理性特征和行为方式是否对企业融资决策产生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以过度自信为代表的管理者非理性认知和行为偏差的确影响了企业的负债比例决策和债务期限结构决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常选择更高的资本负债比例,而且更倾向于采用短期负债进行融资。该结果可以更好地解释资本市场不完善和经济体制转轨阶段中国企业的融资决策行为。
[期刊] 改革
[作者]
祁怀锦 曹修琴 刘艳霞
企业数字经济化是指企业利用新兴技术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和广泛连接等特征,它改变了原有的商业模式。基于A股上市公司2013—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数字经济化程度越高,公司治理水平越高。路径分析显示,企业数字经济化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管理者决策行为的非理性程度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本研究对推动企业数字经济化发展、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优化管理者决策行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徐剑明
在分析我国出口企业非理性经营行为现实表现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出口企业非理性决策行为进行了一般性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应建立出口企业“创新补偿机制”,提高出口企业对未来利益的重视程度,完善出口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实现其经营行为长期化等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现实对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兰俊美 郝旭光 卢苏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理性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健康稳定。本文基于有情境元素的问卷调查,构建包含投资者类别为自变量,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16种常见非理性行为为因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相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非理性程度更为严重;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偏好逆转、证实性偏差、沉没成本、模糊厌恶、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投资者防范非理性行为提供建议,为市场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牧
本文修订了现代收益率分布模型的基本理论假定,在总结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将其改进成为收益率分布观念模型,进而应用该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股票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