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00)
2023(3796)
2022(2993)
2021(3045)
2020(2524)
2019(5856)
2018(5863)
2017(10530)
2016(5820)
2015(6619)
2014(6791)
2013(6674)
2012(6003)
2011(5426)
2010(5573)
2009(5427)
2008(5866)
2007(5624)
2006(5140)
2005(4821)
作者
(16873)
(14059)
(14048)
(13340)
(9237)
(6566)
(6314)
(5625)
(5270)
(5201)
(4767)
(4709)
(4548)
(4546)
(4457)
(4261)
(4251)
(4186)
(4119)
(4082)
(3508)
(3479)
(3309)
(3291)
(3191)
(3164)
(3087)
(3059)
(2987)
(2729)
学科
管理(32535)
(25639)
企业(25639)
(25056)
(20663)
经济(20628)
(10531)
方法(10097)
(7933)
财务(7913)
财务管理(7894)
企业财务(7545)
理论(7251)
数学(6612)
业经(6603)
数学方法(6544)
人事(6286)
人事管理(6286)
(6271)
(5873)
(5798)
(5559)
经营(5247)
(4959)
(4869)
银行(4861)
中国(4797)
决策(4766)
计划(4725)
(4495)
机构
大学(87512)
学院(85228)
管理(38934)
(32214)
理学(31858)
理学院(31500)
经济(31251)
管理学(31129)
管理学院(30935)
研究(23440)
中国(22151)
(19565)
(19148)
财经(14103)
(13895)
科学(13725)
(12778)
北京(12128)
中心(11650)
(11457)
(11435)
商学(10868)
商学院(10765)
财经大学(10596)
业大(10293)
(10290)
(10263)
师范(10193)
研究所(10018)
经济学(8972)
基金
项目(49153)
科学(39503)
基金(36839)
研究(35958)
(31194)
国家(30897)
科学基金(27771)
社会(22741)
社会科(21423)
社会科学(21415)
基金项目(19371)
自然(18959)
自然科(18547)
自然科学(18544)
(18414)
自然科学基金(18236)
教育(17597)
(15348)
资助(15170)
编号(14644)
成果(12299)
(11204)
重点(10682)
(10367)
课题(10088)
教育部(10031)
人文(9751)
大学(9715)
项目编号(9669)
创新(9530)
期刊
(42471)
经济(42471)
研究(26032)
中国(20964)
管理(19618)
(19086)
科学(11734)
学报(11280)
教育(10502)
(9423)
金融(9423)
大学(9191)
学学(8478)
(8307)
财经(7990)
技术(7869)
(6905)
会计(6241)
业经(6101)
财会(5829)
经济研究(5783)
农业(5227)
现代(4883)
(4759)
图书(4691)
技术经济(4512)
商业(4504)
问题(4389)
通讯(4160)
会通(4127)
共检索到140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万迪昉  罗进辉  赵建锋  
管理者可信行为作为管理者的一种意志行为,能够建立和增强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激励员工提高其努力水平,进而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通过设计事前激励契约和惩罚契约两种薪酬契约分别反映管理者实施可信行为和实施不可信行为的实验环境,研究检验管理者可信行为对具有不同互惠倾向的员工的激励作用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管理者实施可信行为能得到比不实施可信行为更高的员工努力水平和收益。在管理者实施可信行为的情况下,具有较高正互惠倾向的员工将付出比具有较低正互惠倾向的员工更高的努力水平;在管理者实施不可信行为的情况下,具有较高负互惠倾向的员工将付出比具有较低负互惠倾向的员工更低的努力水平。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孙菲  张剑飞  
选取2010—2016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以非效率投资为切入点,将样本区分为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两个维度,实证检验管理层激励与非效率投资的关系,并根据管理者权力的不同对样本进行分组,以分析不同管理者权力情形下管理层激励对非效率投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上市公司发生投资不足的概率多于投资过度;第二,管理层货币薪酬激励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抑制投资过度,改善投资不足,而管理层持股激励并没有发挥治理作用,反而会促进非效率投资;第三,管理者权力大小的差异会对企业的管理层激励治理作用产生影响,相比于管理者权力大的企业,管理层激励在管理者权力小的企业对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丽平  杨兴全  
以2004~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管理者权力角度考察管理层激励对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货币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抑制作用,但是管理者权力和国有性质均弱化了管理层激励的这种治理效应,在国有上市公司中,管理者权力对管理层激励效应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雷霆  周嘉南  
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解释了我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不佳的困惑。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会在高管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提高了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水平;股权激励与高管过度自信的相互作用使得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显著升高。这意味着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考察股权激励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股权激励的价值效应。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国颖  
本文分析了中层管理者在公司内创业活动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公司内创业如何对中层管理者产生激励作用,并提出了促进中层管理者公司内创业的具体措施。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邱雪林  刘豪  
本文通过选取332家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7年十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高管绩效激励、管理者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高管薪酬激励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这说明提升高管薪酬激励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绩效;而加入管理者能力这一变量后,同样显示高管绩效激励、管理者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管理者能力越强,高管薪酬激励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李慧  
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委托代理双方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可能去粉饰会计报告,此时会计信息成为代理人谋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工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代理人未必会提供给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的会计信息,甚至有可能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毛刚  朱莲  郭耀煌  
本文回顾了西方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激励的一些主要理论和经验研究,包括非营利组织代理问题及薪酬激励、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的影响因素以及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的比较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细雄  万迪昉  淦未宇  
突破传统的现金流分析思路,从金融契约和决策权配置视角分析了管理者激励问题,认为外部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决策权配置对经营者行动选择和投资者利益保护产生重要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一般控制权分配并不必然与所有权相匹配,而是受到金融契约缔结过程中双方谈判力大小的影响,经营者最低让渡控制权大小受到投资者期望投资回报、市场监管环境和管理者团队声誉等五个因素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曾爱青  刘智勇  
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信息对称条件下,表现为命令和服从关系,此时无需对经营管理者进行激励,股东以“强制合同”的形式支付给经营管理者确定的报酬即可;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关系表现为合伙关系,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相当重要,因为经营管理者会根据激励强度来付出劳动。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佚名  
1.先培训再惩罚。在施行激励制度之前,必须先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明白要求和规则,这样在采用激励方法时,他们才不至于感到突然,尤其是在达不到要求而被处罚时才不会感到冤枉。所以,最好的管理方法是培训,而不是直接施加惩罚。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平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收购(MBO)对于参与收购的公司管理层来说,存在效果显著的报酬激励、股权分红激励乃至财富增长效应;MBO后,管理层的动态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随公司动态绩效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MBO后存在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的增加现金股利分配效应和管理层报酬增长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