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60)
- 2023(16787)
- 2022(14743)
- 2021(13625)
- 2020(11761)
- 2019(27354)
- 2018(27158)
- 2017(51923)
- 2016(28787)
- 2015(32695)
- 2014(32730)
- 2013(32483)
- 2012(29900)
- 2011(26920)
- 2010(27106)
- 2009(24920)
- 2008(24788)
- 2007(22460)
- 2006(19466)
- 2005(17114)
- 学科
- 济(111129)
- 经济(111012)
- 管理(91988)
- 业(86061)
- 企(73632)
- 企业(73632)
- 方法(55606)
- 数学(47936)
- 数学方法(47441)
- 财(31690)
- 农(29723)
- 中国(28749)
- 业经(25160)
- 学(24529)
- 技术(22257)
- 地方(22035)
- 务(21168)
- 理论(21154)
- 财务(21085)
- 财务管理(21033)
- 制(21022)
- 贸(20220)
- 贸易(20210)
- 企业财务(19948)
- 农业(19837)
- 易(19545)
- 和(18169)
- 银(17731)
- 银行(17662)
- 划(17181)
- 机构
- 大学(408930)
- 学院(407540)
- 管理(164090)
- 济(157860)
- 经济(154134)
- 理学(141090)
- 理学院(139520)
- 管理学(137167)
- 管理学院(136402)
- 研究(130910)
- 中国(98398)
- 京(86964)
- 科学(83648)
- 财(74009)
- 农(69018)
- 所(66459)
- 业大(63289)
- 江(61732)
- 中心(61062)
- 研究所(60640)
- 财经(58961)
- 北京(54650)
- 农业(54497)
- 范(53631)
- 经(53501)
- 师范(53092)
- 州(49719)
- 院(47163)
- 经济学(46763)
- 技术(45195)
- 基金
- 项目(276211)
- 科学(215902)
- 研究(200805)
- 基金(197968)
- 家(172561)
- 国家(171099)
- 科学基金(146883)
- 社会(123744)
- 社会科(117245)
- 社会科学(117208)
- 省(110448)
- 基金项目(105943)
- 自然(97108)
- 自然科(94848)
- 自然科学(94823)
- 教育(94436)
- 自然科学基金(93152)
- 划(92229)
- 编号(82666)
- 资助(81894)
- 成果(66985)
- 重点(61838)
- 部(60754)
- 创(59982)
- 发(57947)
- 课题(57465)
- 创新(55461)
- 科研(53025)
- 教育部(51924)
- 大学(51862)
- 期刊
- 济(170720)
- 经济(170720)
- 研究(115867)
- 中国(81154)
- 学报(66597)
- 管理(61043)
- 农(60932)
- 科学(59818)
- 财(58599)
- 教育(50506)
- 大学(49792)
- 学学(46571)
- 农业(41844)
- 技术(37876)
- 融(34060)
- 金融(34060)
- 财经(28706)
- 业经(28220)
- 经济研究(26307)
- 经(24483)
- 业(24342)
- 图书(22369)
- 问题(21988)
- 技术经济(21287)
- 科技(20812)
- 理论(19561)
- 版(19374)
- 商业(18238)
- 现代(18083)
- 实践(17924)
共检索到595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锐 万文海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管理教育界的重视,并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在梳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存观点、普遍性认识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硬件条件和毕业论文等方面分析了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假设。针对假设,本文进行了问卷设计和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了验证,为保证实证检验的信度和效度,采取了多种方法的一致性检验,通过实证探索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和关键因素,以期为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高申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素质的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的人。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归纳总结了12个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运用结构解释模型化技术,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该模型显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是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直接因素,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是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间接因素,高校创新创业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因素。对此,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凤轩 安艳芬 谷彦芳
面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形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是河北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文从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教材体系构成、教学平台创新和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了需求导向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广生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玲
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加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凸显。随着国家提出"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示精神,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近年来国家促进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重点课题。但目前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课程体系、教育模式、评价体系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作用等方面,加快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郭芳芳 史静寰 涂冬波
如何将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目标转化为大学阶段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具备创新潜质的大学生直接受益,是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使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2009"数据,将大学本科生分为"获国际/全国大奖"的学生、获普通奖的学生和没有获奖的学生三组,使用数理统计方法,说明三类学生在学习行为及创新力提高上是否存在差异;通过控制学生的人口学变量,分析个性特质、环境变量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投入等因素与学生得奖与否及创新力提高的关系;揭示这些因素影响不同学生创新力提高的途径和程度,为研究型大学改革教育教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质量问题逐渐突显,并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综观最近一段时期人们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讨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二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一方面要在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的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潘红
在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的号角下,高校教学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高校必须对大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优化升级,通过课程升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薛二勇
创新人才缺乏是我国协同创新的瓶颈性问题,为此我们要通过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并最终推进协同创新。创新人才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国防创新、服务创新的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该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国家的创新体系。为此,要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地增加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投入;改革高校学科的结构、形态、组织方式,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改革体制,促进科研和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等学校 创新人才 政策分析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吕德宏 李佳欣 张无坷
基于学生个体认知的584份有效样本数据,研究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次序性,并对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条件、创新氛围、创新品质和创新基础,其中学生个体对创新品质的认同度是所有创新人才培养因素中最高的,关键影响因素又包含5个有次序性的子因素。提出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放在第一要务,积极培养复合型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改善教学范式,提升教学质量,重视关键环节的次序性。
关键词:
个体认知 创新人才 影响因素 经济类专业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吕品 曹静雅 林瑛
文章基于应用性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在阐述相关研究背景的基础之后,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的构建,并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各种保障,才能有效的实施应用性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关键词:
物流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肇夏 屈波 刘拓
笔者在分析构建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动因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分析了北方交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特点,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创新人才 高素质 培养方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谢华永 陈芷 王宗元
文章分析了高职教学管理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制定人才选拔制度和方法、量身定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管理视角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并指出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发现和挖掘具有拔尖创新潜质人才等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君君 吕鹏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工程建设市场的改革,新型的市场格局向我们提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工程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着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国外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科学合理的地方,弥补我们的不足,适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同时应以需求和激励理论为依据合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探讨适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惟有这样,方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工程管理 创新模式 需求理论 激励理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晶莹
我国30多年中小学创新人才教育在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本文以人大附中早培班为例,通过混合研究顺序法的问卷评定和随后访谈进行的课程设置的实证调查,对我国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创新人才 课程设置 早培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