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44)
- 2023(7330)
- 2022(6377)
- 2021(6326)
- 2020(5399)
- 2019(12667)
- 2018(12575)
- 2017(25421)
- 2016(14090)
- 2015(16274)
- 2014(16689)
- 2013(16823)
- 2012(15300)
- 2011(13549)
- 2010(14246)
- 2009(13932)
- 2008(14814)
- 2007(13542)
- 2006(12507)
- 2005(11666)
- 学科
- 管理(59900)
- 业(54976)
- 济(50263)
- 经济(50201)
- 企(49657)
- 企业(49657)
- 财(27059)
- 方法(23323)
- 务(20294)
- 财务(20256)
- 财务管理(20209)
- 数学(19681)
- 数学方法(19464)
- 企业财务(19146)
- 制(16937)
- 中国(15592)
- 农(14307)
- 策(13663)
- 银(12494)
- 银行(12490)
- 业经(11808)
- 行(11508)
- 贸(10442)
- 贸易(10430)
- 体(10358)
- 易(10259)
- 税(9466)
- 划(9456)
- 理论(9045)
- 融(9038)
- 机构
- 学院(203698)
- 大学(200879)
- 济(84193)
- 管理(83687)
- 经济(82080)
- 理学(69005)
- 理学院(68392)
- 管理学(67645)
- 管理学院(67204)
- 研究(59687)
- 中国(54105)
- 财(52670)
- 京(42457)
- 财经(38298)
- 经(34324)
- 江(33062)
- 科学(30853)
- 所(30028)
- 中心(28644)
- 财经大学(27962)
- 北京(27760)
- 州(26548)
- 研究所(25260)
- 经济学(23970)
- 农(23520)
- 商学(23490)
- 商学院(23313)
- 范(23236)
- 师范(23037)
- 业大(22352)
- 基金
- 项目(110691)
- 研究(86847)
- 科学(86497)
- 基金(79157)
- 家(65393)
- 国家(64763)
- 科学基金(56633)
- 社会(53133)
- 社会科(50424)
- 社会科学(50412)
- 省(42293)
- 教育(41534)
- 基金项目(41081)
- 编号(37404)
- 自然(35595)
- 划(35070)
- 资助(34900)
- 自然科(34713)
- 自然科学(34703)
- 自然科学基金(34109)
- 成果(33198)
- 部(26281)
- 课题(25798)
- 性(24497)
- 重点(23959)
- 项目编号(23807)
- 教育部(23230)
- 人文(22897)
- 创(22246)
- 发(22171)
共检索到334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段文清 邓永顺 宇文献花
由于管理报酬契约中对会计数字的依赖 ,分红计划假设显示经理人员具有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的强烈动机 ,但往往效率性却有着更强的解释力。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下 ,会计政策选择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方式。基于此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的设计除了要保证报酬契约方案本身具有激励兼容的功能之外 ,加强上市公司内外治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震 丁忠明
设计出能够对高管实施有效激励的报酬契约,一直被看成解决公司委托——代理矛盾的重要手段。但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指标的相关性很低,对高管的报酬激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心理契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开始被关注,心理学被引入到研究中来,高管自愿离职的例证表明,心理契约对高管行为的影响可能甚于报酬激励。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高管报酬契约与心理契约存在互补效应,这为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供了启示。重视高管人员的心理契约,将心理契约激励与高管报酬契约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报酬激励,不但可以降低企业支付的高管报酬代理成本,还能激发高管工作的积极性,获取心理契约带来的好处。
关键词:
报酬契约 心理契约 互补效应 激励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若华 刘慧龙
设计报酬契约以激发代理人的合意行为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董事会及其相关的制度安排是报酬契约健康运行的关键。以我国2001年~2003年受到证监会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为代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有权的缺位和激励方式的单一,上市公司因会计行为异化而受公开谴责仅与上市公司的巨亏行为以及资产负债率正相关,而与报酬契约、董事会制度安排等的相关性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报酬契约与公司会计行为的不相关性以及控制权收益的隐性,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异化泛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报酬契约 公司治理 会计行为异化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潘秀丽
激励性管理人员报酬契约是现代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环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关于报酬契约中业绩衡量标准的选择问题。由于现实中最常用的业绩衡量标准是净收益和股价 ,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标准的优势与不足 ,讨论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合理性选择。本文同时讨论了我国的现实情况 ,并提出了笔者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业绩衡量标准 报酬契约 有效激励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卢静 胡运权
本文对会计信息在管理者报酬激励契约中的作用及对报酬激励机制目标的影响等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评述,探讨会计信息在管理者激励契约中的应用趋势和指标的选取,最后对完善我国管理者报酬激励契约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管理者报酬激励契约 灵敏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牛建波
CEO报酬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支持代理理论的学者主张CEO报酬应该与公司业绩紧密相联系,但是实证研究并未为此提供证据。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分析了基于绩效的CEO报酬安排对CEO激励的消极影响,提供了一个理解CEO报酬激励制度设计的崭新视角。这有利于我们形成报酬激励制度的科学态度,也为我国企业正在逐渐深入的薪酬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CEO报酬 管家理论 心理契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栋
资本市场的基础是信息披露,而信息披露的核心是财务数据的质量。由于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两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同时两者之间签订的报酬契约中关于经营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驱使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从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试图从信息不对称和报酬契约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报酬契约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杨宝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上市公司高管报酬对分红的影响机理,进而以2003-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高管报酬与公司分红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货币薪酬、高管持股对公司分红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二者对分红的影响具有"替代效应"。相比于国有企业,这种"报酬-分红"敏感性关系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更为突出;另外,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并不能对高管"效率"进行有效识别,高管激励与分红优化,需要从"高管报酬契约设计"这一源头抓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健柏 伍如昕 杨涛
研究了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形下过度自信的代理人的报酬契约设计问题,通过数理推导分析了过度自信对报酬契约设计的影响机制,包括对激励系数、努力水平、工资水平、代理成本、委托人次优期望效用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有效地验证了模型推导的结论。研究表明:代理人过度自信水平越高,要求的工资水平越高,风险分担系数越高,并且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委托人雇佣过度自信的代理人时不仅能增大委托人的次优期望效用,而且代理人本身得到的工资效用水平也是增加的,从而使代理成本有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代理人 过度自信 报酬契约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孟祥革
文章对传统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从人力资本的二重性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签订的报酬契约入手,提出人力资本会计的会计对象,即对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签订的报酬契约进行会计处理。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报酬契约 人力资本会计对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才志 蔡洪文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经营者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薪酬,通常会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实现目的。在深入研究盈余管理、委托代理关系和管理者报酬的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盈余管理行为的管理者报酬契约动机,这无疑是一个较新的尝试。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结论:在一个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的社会里,加强盈余管理的监督管理乃至激励并不一定是完全有效的,要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给予合谋的高管更多薪酬,同时削弱薪酬业绩的敏感性,由此减轻高管因掏空损害业绩导致的薪酬损失;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给予高管更多在职消费,以隐性收入方式分享合谋租金。此外,高管持股不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发现只有在需要高管合谋的情况下大股东才有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