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48)
- 2023(10405)
- 2022(8619)
- 2021(7789)
- 2020(6404)
- 2019(14279)
- 2018(13764)
- 2017(26144)
- 2016(14013)
- 2015(15658)
- 2014(15550)
- 2013(15706)
- 2012(14751)
- 2011(13364)
- 2010(14108)
- 2009(13686)
- 2008(12916)
- 2007(11909)
- 2006(10988)
- 2005(10556)
- 学科
- 济(59053)
- 经济(58997)
- 业(46719)
- 管理(46704)
- 企(37759)
- 企业(37759)
- 融(28263)
- 金融(28263)
- 银(27546)
- 银行(27538)
- 中国(27357)
- 行(26601)
- 地方(20343)
- 财(19259)
- 方法(17564)
- 制(17155)
- 农(16286)
- 业经(15861)
- 数学(14243)
- 数学方法(14140)
- 务(13847)
- 财务(13803)
- 财务管理(13770)
- 企业财务(13198)
- 农业(11586)
- 中国金融(11407)
- 险(11043)
- 保险(10952)
- 贸(10575)
- 贸易(10560)
- 机构
- 学院(193072)
- 大学(189371)
- 济(82027)
- 经济(79954)
- 管理(73401)
- 研究(67562)
- 中国(65459)
- 理学(58411)
- 理学院(57731)
- 管理学(57017)
- 管理学院(56609)
- 财(44811)
- 京(42090)
- 科学(37502)
- 所(34308)
- 中心(33923)
- 财经(32654)
- 江(32533)
- 研究所(30175)
- 经(29460)
- 农(29369)
- 北京(27749)
- 州(27389)
- 银(26987)
- 银行(25898)
- 经济学(25007)
- 范(24702)
- 师范(24464)
- 融(24421)
- 行(24363)
- 基金
- 项目(112589)
- 科学(88021)
- 研究(86868)
- 基金(79190)
- 家(67036)
- 国家(66351)
- 科学基金(57206)
- 社会(54936)
- 社会科(52158)
- 社会科学(52146)
- 省(45255)
- 基金项目(40569)
- 教育(38649)
- 划(36919)
- 编号(36099)
- 自然(34375)
- 自然科(33559)
- 自然科学(33554)
- 资助(33347)
- 自然科学基金(32950)
- 成果(30233)
- 发(29830)
- 课题(26084)
- 重点(25380)
- 发展(24521)
- 部(24171)
- 展(24113)
- 创(23728)
- 性(23110)
- 创新(22237)
共检索到338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沃纳·罗斯 梅文
对于了解冲击亚洲和俄罗斯并波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及教训,“管理式发展”和“道德风险”之说十分重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米歇尔·康德苏将管理式发展描述为政府、国内银行与公司之间为刺激行业的创立,使国家迅速崛起,早日加入先进国家行列而形成的“不适当的密切联系”。这一方法的特点是“采用干预资源市场分配的机制”。这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自力
此次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更深层次的诱因来自于自由市场竞争的失败和对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的严重缺失当前,美国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的中心华尔街危如累卵。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相继被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而剩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也因形势所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邓斌 张涤新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蕴含的道德风险使其成为危机发生和发展的助推器。本文通过构建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合约设计模型,研究该产品的作用以及控制其道德风险的最优合约设计。分析发现:交易双方资金成本差异决定了信用违约互换具有优化配置信用风险、提高银行收益和拓宽市场主体投资渠道等有利作用,但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会降低银行监督信贷资产的努力水平,导致信用风险积聚和增加。通过引入不完全保护机制,我们给出了有效控制信用违约互换道德风险的最优合约。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防范和控制信用衍生品隐含的道德风险提供了借鉴,有利于促进其发挥分散信用风险等积极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谷冬青
我国的QDⅡ产品是为了分流国内过剩流动性、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推出的,但是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一年来净值亏损严重,不但没有实现其初衷,还使各方面尤其是投资者对其失去了信心。然而,QDⅡ的功能决定了其长期市场需求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监管层还是操作层都应深刻理解QDⅡ制度的重要意义,坚定和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要从本次危机中汲取教训,加强QDⅡ的风险防范,完善和丰富其产品线,并对境外投资机构要审慎选择和加强管理,从而使QDⅡ产品真正实现其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
QDⅡ产品 金融危机 风险管理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Wong Chae Sing 万俊杰
2008年以来,全世界都处于经济危机的漩涡之中,风险管理的缺失被认为是其中原因之一。一直以来,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市场、信用和营运风险。对于银行机构来说,这些风险实际上已经在巴塞尔新协议中作了规范,而且都单独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和应对。但管理层对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的流动性风险,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银行利润取决于资产和负债平衡之后的剩余。资产、负债管理与实时风险监控的相互分离,再一次验证了采取整体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唐岫立
近期金融领域有点儿乱,出现了P2P平台"串雷"、民营金控违法、金融机构资管及支付业务违规、某些地方政府债务缠身等现象;非金融领域更是出现了鸿茅药酒乱夸、疫苗造假、司法不公、官员腐败等问题。于是,我想起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1年,我与导师林继肯教授交流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林老说:"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是资本逐利的本性,是道德风险。"我一直思考林老这句话,并开始分析
关键词:
道德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伟
本文拟从道德风险的性质和风险源的视觉,阐述企业道德风险与企业管理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在分析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非伦理管理行为的原因,以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研究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承办的第25届国际问题论坛——"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讨会2009年4月29日在北京召开。自2007年危机爆发以来,针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世经政所及时地作出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为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研讨会上提交了该所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所长余永定博士的带领下,高海红、何帆、张明、张斌、宋泓、姚枝仲、徐小杰等在会上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美联储的政策、金融危机的历程及趋势、中国经济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忠东 贾荣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金融业损失惨重,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也未能幸免。文章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保险业的风险变动和随之引发的保险业风险管理策略新动向,同时这些变革也给我国保险业在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如何防范风险、健康成长带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保险业 风险变动 风险管理策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倪克勤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以IMF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然而东亚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包括IMF在内的许多人对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提出批评。历史总是这样,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总是一味的指责借款国。然而事实上,...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然而东亚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包括IMF在内的许多人对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提出批评。历史总是这样,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总是一味的指责借款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军
2007年4月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升级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本文阐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了深刻教训:金融自由化固然重要,但是在自由化过程中必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要相互协调;发展房地产业重要,但是泡沫式的发展方式终将产生严重后果;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发展过程 教训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勇 陈耀刚
美国华尔街危机是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在内的全面危机,是各类机构以高杠杆进行金融市场交易类业务并导致巨额亏损的后果。美国独立投行的消失也并不意味着投行实体的消失,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确实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承销、并购、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在中国仍然前景广阔,但金融市场交易领域的创新确需谨慎。在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关键时期,应尽快打造中国世界级的金融企业,继续以"商投"模式为基础,构建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综合化金融集团;在允许参股基金、租赁、保险和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银行业务范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