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95)
- 2023(14782)
- 2022(12403)
- 2021(11576)
- 2020(10116)
- 2019(23194)
- 2018(23202)
- 2017(44964)
- 2016(24762)
- 2015(28027)
- 2014(27989)
- 2013(27906)
- 2012(25460)
- 2011(22513)
- 2010(23327)
- 2009(21996)
- 2008(22514)
- 2007(20723)
- 2006(17940)
- 2005(16472)
- 学科
- 济(103722)
- 经济(103609)
- 业(101657)
- 企(92486)
- 企业(92486)
- 管理(92480)
- 方法(51475)
- 数学(42054)
- 数学方法(41399)
- 财(36242)
- 农(31407)
- 业经(31064)
- 务(27044)
- 财务(26976)
- 财务管理(26931)
- 企业财务(25604)
- 制(23963)
- 中国(23198)
- 农业(21931)
- 理论(20506)
- 技术(20343)
- 和(18550)
- 学(18127)
- 策(18083)
- 划(17956)
- 贸(17693)
- 贸易(17683)
- 易(17160)
- 体(16930)
- 地方(16286)
- 机构
- 学院(358291)
- 大学(353554)
- 管理(145585)
- 济(144053)
- 经济(140921)
- 理学(123687)
- 理学院(122419)
- 管理学(120267)
- 管理学院(119574)
- 研究(110351)
- 中国(89707)
- 京(74635)
- 财(70910)
- 科学(68302)
- 农(63242)
- 江(56964)
- 所(56835)
- 财经(55185)
- 业大(53714)
- 中心(53118)
- 研究所(50985)
- 经(50048)
- 农业(49839)
- 北京(46738)
- 州(45112)
- 经济学(42469)
- 范(41964)
- 师范(41496)
- 财经大学(40744)
- 商学(39515)
- 基金
- 项目(229371)
- 科学(180879)
- 基金(166629)
- 研究(165586)
- 家(144784)
- 国家(143510)
- 科学基金(124784)
- 社会(103646)
- 社会科(98247)
- 社会科学(98216)
- 省(91794)
- 基金项目(87688)
- 自然(83116)
- 自然科(81273)
- 自然科学(81251)
- 自然科学基金(79880)
- 教育(77549)
- 划(75650)
- 资助(69721)
- 编号(67713)
- 成果(54143)
- 重点(51310)
- 部(50468)
- 创(50042)
- 发(47624)
- 业(46314)
- 课题(46131)
- 创新(46070)
- 科研(44392)
- 教育部(43246)
- 期刊
- 济(163424)
- 经济(163424)
- 研究(99351)
- 中国(72746)
- 财(62301)
- 管理(59725)
- 农(57903)
- 学报(54059)
- 科学(50544)
- 大学(41260)
- 学学(38933)
- 农业(38863)
- 教育(36000)
- 技术(35369)
- 融(34391)
- 金融(34391)
- 业经(28584)
- 财经(28164)
- 业(25120)
- 经济研究(24989)
- 经(24208)
- 问题(20884)
- 技术经济(20687)
- 财会(19401)
- 统计(18715)
- 策(17601)
- 版(17417)
- 商业(17271)
- 现代(17132)
- 会计(16447)
共检索到539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利
管理层收购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呈现出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紧密结合、与企业的风险紧密结合和与大量债务融资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管理层收购企业剩余索取权激励与收购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模型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管理层收购使管理者获取剩余索取权,从而调动了工作积极性;(2)管理层收购企业全部股权比收购部分股权更能调动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3)即使管理层不能收购企业全部股权,也比资本雇佣劳动框架下获取的激励更能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 剩余索取权 激励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华玉昆 虞晓芬 郭建斌
企业剩余索取权是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与现代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的核心要件,但对剩余索取权定价及其激励契约存在收益与风险不匹配、努力与业绩不对等两个方面的讨论仍未定型,激励契约效率损失问题仍未解决。针对现实中剩余索取权激励制度创新形式由纯粹的人力资本为依托转向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双重投入为前提的激励契约发展趋势,研究基于经典委托代理模型引入经营者“出资购买”部分剩余索取权以及进一步引入相对业绩评价的改进思路重构了经营者激励契约模型,证明经营者出资及相对业绩评价均能改进激励契约效率。结论的制度含义在于:经营者剩余索取权配置在“免费赠予”的基础上追加经营者“出资购买”并采用相对业绩评价的契约安排是现代企业核心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创新的重要进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欢迎 阎薇 陈亚光
要素的稀缺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联,此乃稀缺的动态性。要素的稀缺性由市场决定。一个完善、建全的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重要保证。所谓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实质上就是一个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其谈判势力与地位的提升,引出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而这种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在充分考虑了人力资本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并认为在一个现代经济中,企业治理结构的关键点是要处理好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关系。
关键词:
稀缺性 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宏振 王盼
本文从"进入权激励"视角出发,指出了资本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局限性,将知识资源作为重要变量纳入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合约,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和知识两变量的企业收益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要素贡献率,存在一种激励的替代性变化,显示出知识资源的不可或缺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资源"粘性"和资源投入水平,揭示企业的最优委托权安排与资源的"粘性"和投入水平存在单调递增的关系,而知识资源由于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性使其具有高度的"粘性",再加上知识和资本的合作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知识投入水平高低会影响最后的动态均衡结果,因此应该获得更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关键词:
知识契约 剩余索取权 进入权激励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丽蓉 黄瑶
在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是否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取决于公司是否存在自发性需求。本文利用2009-2011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管理层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管理层享有的剩余控制权数量与内部控制审计负相关;管理层享有的剩余索取权比例与内部控制审计正相关;管理层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性与内部控制审计正相关。
关键词:
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 内部控制审计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华 李汉光 刘小军
文章首先在静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必须大于他做劳动力所有者的个人期望效用,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缺乏。采取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不是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优待,而只是一种激励约束方法。其次在动态无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可能存在的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得出了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永远固定其收益数量或收益比例才可能不会出现声誉效应与棘轮效应的结论。最后在动态存在风险的条件下,分析了物质资本的风险抵押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并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蒲勇健 宋军
如何有效激励银行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努力工作,是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均急需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当期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当期和长期剩余索取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论证了当前股份制银行普遍实行的当期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缺陷,给银行委托人的利益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还不如支付给代理人一个固定报酬。最后,设计两种科学的激励机制,即经济增加值和部分资产所有权安排。
关键词:
剩余索取权 代理人 激励 博弈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现中
处于相对政策劣势的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贷款清收问题上一直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通过对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农村信用社将沉淀多年的零星小额农户不良贷款打包拍卖进行考察,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即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引入剩余索取权激励处置不良资产比其他方式更有效,这对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不良贷款 招标清收 剩余索取权激励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冉明东
公司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计量是财务学与公司治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从线性模型出发,探讨矩阵模型对复杂股权网络的计量,并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两类模型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矩阵模型可以更好地计量复杂股权网络,股权网络复杂度和透明度等指标可以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同时,案例分析也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在现行信息披露制度下,难以获得真实的股权结构信息,应利用矩阵模型对现行制度进行改良。
关键词:
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 计量模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向阳 王文平
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特殊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原生动力。本文在界定剩余索取权的基础上,阐述了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结合国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处于一种分离或不对应,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要求和应得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现状,提出了人力资本在不同企业类型分享剩余索取权的途径。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剩余索取权 国有企业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裘益政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不断演进。本文对已有的财务管理目标,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和现代企业财务目标进行述评,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观点——企业剩余索取权价值最大化,并探索性地将产权理论中的剩余索取权理论与财务目标理论相结合,分析了剩余索取权价值最大化目标理论的特点和剩余索取权价值的计量思路。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剩余索取权价值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妹 何晓峥
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是公司治理理论的争论热点。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位是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效率的根源。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产权地位,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企业成长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创造等多方面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拥有剩余索取权,并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化对公司治理重点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
剩余索取权 人力资本 合理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珠明 陈建梁
假设竞争的并购企业之间、成功的并购者和目标企业之间关于协同效应与战略关系的信息不完美,管理者自大,利用实物期权博弈论方法,研究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函数情形企业并购的时间和条件。研究表明,目标企业的产业价格增长性越好、波动性越大,目标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参数越高,产出价格弹性越大,目标企业的保留保证金越高,最优并购价格越高,因此实现并购的时间越长。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会提高并购触发价格。而并购企业的期望协同效应与剥离期权价值的存在将加速并购。模型应用于管理层收购(MBO)的定价表明: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是可以定价的,只有通过公开市场拍卖,才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樊行健 孙峥嵘
剩余索取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和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 ,本文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逻辑、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降低监督成本、经营者人力资本、经营权权能保护要求以及经营者人力资产专用性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由 ,并认为经营者剩余索取权是降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和设计经营者报酬计划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秀华 徐向艺
运用实物期权理论研究管理层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和整体思路,提出从交易双方的角度分别对企业的自身价值和投资价值进行评估,两者构成企业的价值区间。管理层收购中企业的自身价值由企业的现实资产价值和期权价值构成,企业的投资价值由企业的自身价值和由于管理层收购的实物期权特征与管理成本节约及战略整合效应而产生的收购增加价值构成。管理层收购的期权价值利用复合实物期权模型计算,管理成本节约及战略整合效应利用改进的折现现金流法计算。最后,提出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管理层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的整体框架。
关键词:
实物期权 管理层收购 企业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