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6)
- 2023(13386)
- 2022(11487)
- 2021(10850)
- 2020(9480)
- 2019(21913)
- 2018(21899)
- 2017(41951)
- 2016(22904)
- 2015(26149)
- 2014(26130)
- 2013(25853)
- 2012(23534)
- 2011(21100)
- 2010(20930)
- 2009(19656)
- 2008(19894)
- 2007(18034)
- 2006(15434)
- 2005(13906)
- 学科
- 济(89701)
- 经济(89568)
- 管理(80251)
- 业(70913)
- 企(61885)
- 企业(61885)
- 方法(44649)
- 数学(38870)
- 数学方法(38389)
- 财(30735)
- 农(23171)
- 制(23001)
- 中国(21146)
- 务(20418)
- 财务(20350)
- 财务管理(20300)
- 业经(19966)
- 企业财务(19243)
- 学(17359)
- 银(16274)
- 银行(16242)
- 贸(16046)
- 贸易(16036)
- 易(15619)
- 行(15229)
- 农业(14844)
- 地方(14800)
- 理论(14786)
- 体(14758)
- 划(14551)
- 机构
- 大学(325274)
- 学院(323243)
- 济(131668)
- 管理(131428)
- 经济(128763)
- 理学(112055)
- 理学院(110890)
- 管理学(109060)
- 管理学院(108415)
- 研究(101810)
- 中国(81154)
- 京(67670)
- 财(65942)
- 科学(61354)
- 农(52079)
- 财经(51154)
- 所(50735)
- 江(50105)
- 中心(49961)
- 业大(47404)
- 经(46325)
- 研究所(45674)
- 北京(41974)
- 农业(40878)
- 经济学(40090)
- 范(39267)
- 州(39145)
- 师范(38804)
- 财经大学(38071)
- 院(36856)
- 基金
- 项目(214854)
- 科学(170013)
- 基金(158028)
- 研究(155609)
- 家(137233)
- 国家(136115)
- 科学基金(118006)
- 社会(98845)
- 社会科(93716)
- 社会科学(93688)
- 基金项目(84092)
- 省(83605)
- 自然(77876)
- 自然科(76110)
- 自然科学(76087)
- 自然科学基金(74755)
- 教育(73112)
- 划(70550)
- 资助(64738)
- 编号(62975)
- 成果(51065)
- 部(48686)
- 重点(48115)
- 创(44936)
- 发(44121)
- 课题(42816)
- 制(42644)
- 教育部(42142)
- 创新(42098)
- 科研(42001)
- 期刊
- 济(144019)
- 经济(144019)
- 研究(90663)
- 中国(63648)
- 财(56643)
- 管理(51468)
- 学报(48847)
- 科学(45839)
- 农(45769)
- 大学(37959)
- 学学(35841)
- 融(31571)
- 金融(31571)
- 教育(30943)
- 农业(30265)
- 技术(30088)
- 财经(26089)
- 业经(22579)
- 经(22293)
- 经济研究(21729)
- 问题(18703)
- 业(18134)
- 财会(16656)
- 技术经济(16294)
- 理论(15993)
- 版(15945)
- 统计(15105)
- 会计(14816)
- 贸(14553)
- 现代(14475)
共检索到480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克明 黄健刚
通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上市公司亚星化学的管理层在改制过程中实行隐形MBO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以复杂的交叉持股和任职做掩护,运用关联交易、资金占用、担保和资产转移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说明即使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实现了全流通,但是由于监管制度不完善,掏空行为仍然广泛存在,而且日趋隐蔽,危害更加严重。如何通过改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规范我国关联交易、担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外部监督,从而有效地遏制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管理层 关联交易 资金占用 掏空行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七中 马蓓丽
利用2009~2013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资金占用、关联担保、关联销售和合资合营四类关联交易事项数据,回答三个问题:何种类型的关联交易是大股东掏空首选?内部控制对大股东的权力强度有无影响?内部控制能否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发现:关联担保仍是大股东偏爱的传统掏空方式,资金占用方式中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呈现出功能弱化现象;大股东通过资金占用和关联担保掏空时,内部控制明显发挥对大股东权力强度和掏空行为的抑制效应。
关键词:
权力强度 内部控制 掏空方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七中 马蓓丽
大股东掏空行为抑制是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产权视角,剖析控制权安排与掏空行为关系,结合制度困境以及契约不完备观点,提出内部控制分层控制观点,认为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时,重点抑制那些缺少社会资本接近或补偿的大股东,构建社会域嵌入的内部控制分析框架,为内部控制经验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向。
关键词:
产权 内部控制 掏空行为 抑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国宇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规律与新优序融资顺序理论不符,用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可以合理解释。以2008-2010年间增发、配股、债务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控制、股权融资偏好与利益掏空行为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大股东控制下实施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幅度、关联交易水平与资金占用程度更高,导致公司市场价值更低;大股东利用股权融资行为实现了控制权隐性收益和财富转移。
关键词:
大股东 股权融资偏好 掏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林 盛强
近年来,集中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的掠夺行为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章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终极所有权方法,研究了内部治理机制、法治水平及公司特征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从治理层面提出了约束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终极产权 法治水平 控股股东 掏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庆
以2009~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越有效,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就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在内部控制与控股股东掏空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中,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内控制度引入较早,内控强化的价值增量效应较低。这一结论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学洪 章仁俊
在一个简单的框架下,笔者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从监督的角度分析了大股东与监管当局的博弈关系。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表明:监管当局的超额收益、正常收益、大股东的掏空金额、租金等初始条对博弈均衡的结果都将产生影响。借鉴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范式得出,不同的掏空金额会导致博弈双方出现多重均衡,但并非所有均衡点都具有安定性。
关键词:
掏空行为 监督 有限理性 进化博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际陆 刘淑莲
本文以后股权分置时期68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产权性质、控制权及控制人变更对掏空行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产权性质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政府控制级别越低,掏空行为越严重;非政府控制公司中的掏空行为也较普遍。第二,政府控制级别越低,控制权的"壕沟效应"越强;企业家公司的控制权"壕沟效应"比资本家公司低;外资控制公司的控制权则表现为"协同效应"。第三,当控制人变更时,政府控制公司会继续掏空上市公司;非政府控制公司则支持上市公司,但其支持只是为了日后更大的掏空。
关键词:
产权性质 控制权 控制人变更 掏空行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玉苗 王宇生
本文利用2004-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首次对2006年我国将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列入刑法这一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和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加大对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后,掏空风险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实际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有所减少。刑法调整后,由于实际控制人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存在掏空风险的公司的企业价值有了显著提升,且掏空风险高的公司企业价值提升得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抑制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提升企业价值方面,法律治理能替代独立审计治理的作用,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吕长江 肖成民
本文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为利益侵占主体,投票权和现金流量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利益侵占机会成本的分析模型,对民营上市公司江苏阳光进行案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江苏阳光的最终控制人而言,将资源留在上市公司再投资的收益要远小于进行利益侵占转移资源再投资的收益,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的分析证实了最终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存在。本文认为,加强对投资者保护的力度和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制约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洪辉 章琳一 张蕊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和内部控制数据,采用混合回归方法,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关联交易正相关: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关联交易的金额、次数和比例更高。将关联交易分类为效率促进类的正常关联交易、掏空类异常关联交易,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异常关联交易的影响要比正常关联交易的影响更大。还采用具有准自然实验性质的双重差分方法,利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整改事件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前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差异,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整改后,异常关联交易显著减少而正常关联交易不受该整改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抑制异常关联交易的发生,能够授权效率促进类正常关联交易的实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关联交易 效率促进 掏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园园 梁相 史燕丽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园园 梁相 史燕丽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霄 赖雁云
本文以2008-2012年间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家族控制、制度冲突与企业间接掏空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家族控制与企业间接掏空行为正相关,即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较高的掏空可能性;家族股权集中度会抑制家族控制对企业掏空行为的促进作用,企业的隐性风险降低;市场化程度会影响家族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隐性风险的调节作用,即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家族企业的风险较低,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家族企业的风险则较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金城 王磊
本文以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复星系为例,研究系族企业控制人对旗下上市公司的掏空与支持行为。研究表明,复星系控制人——复星集团对旗下上市公司的掏空与支持是不对称存在的,有的是先掏空后支持,有的是持续性的掏空或支持,也有的是掏空和支持并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复星集团掏空与支持上市公司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复星集团在权衡掏空与支持的选择时受到股权结构、入系方式、连锁董事、附加承诺等微观因素和行业特质、行业周期等中观因素以及法律规范、监管环境、投资者维权意识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客观认识系族控制人掏空与支持上市公司的逻辑关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
系族企业 控制人 掏空 支持 复星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的实证分析
企业集团金字塔式控制结构与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银行对企业经营的监督效应研究——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视角
权力强度、内控缺陷披露与大股东掏空行为变化
管理层认知偏差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选择——基于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上市公司的两阶段分析
管理层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选择”的视角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基于管理层和审计师的博弈分析
内部控制缺陷识别与认定的技术路线——基于管理层视角的分析
审计质量对企业担保掏空行为抑制效应研究
弱法律风险下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抢劫”——三利化工掏空通化金马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