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47)
2023(9258)
2022(8006)
2021(7528)
2020(6465)
2019(15052)
2018(15107)
2017(28613)
2016(16173)
2015(18588)
2014(18606)
2013(18462)
2012(17139)
2011(15366)
2010(15831)
2009(14879)
2008(15399)
2007(14620)
2006(12720)
2005(11522)
作者
(46707)
(39079)
(38744)
(37028)
(24715)
(18655)
(17879)
(15212)
(14439)
(14202)
(13170)
(13093)
(12502)
(12477)
(12288)
(12102)
(12054)
(11514)
(11412)
(11300)
(9711)
(9682)
(9440)
(9080)
(8818)
(8817)
(8722)
(8656)
(7905)
(7905)
学科
(62423)
经济(62363)
管理(57805)
(53406)
(45562)
企业(45562)
方法(30064)
数学(25521)
数学方法(25284)
(20469)
(18186)
中国(17692)
技术(14755)
(14354)
业经(14047)
(13705)
财务(13662)
财务管理(13617)
企业财务(12798)
(12739)
农业(12117)
理论(12112)
(12049)
银行(12017)
(11915)
贸易(11909)
地方(11761)
(11549)
(11256)
(10750)
机构
学院(228667)
大学(227796)
(92053)
管理(89985)
经济(89802)
理学(74758)
理学院(73940)
管理学(72756)
管理学院(72280)
研究(72161)
中国(59078)
(48710)
(46025)
科学(44150)
(38190)
(37677)
(37337)
中心(35269)
财经(35106)
研究所(33301)
业大(32694)
(31588)
北京(30840)
(30495)
农业(29525)
(28952)
师范(28657)
经济学(28097)
财经大学(25737)
(25522)
基金
项目(140057)
科学(108778)
研究(104694)
基金(98574)
(84702)
国家(83926)
科学基金(71770)
社会(64053)
社会科(60566)
社会科学(60544)
(56658)
基金项目(52156)
教育(49154)
(46720)
自然(45656)
自然科(44579)
自然科学(44566)
编号(44451)
自然科学基金(43766)
资助(40730)
成果(36749)
(31400)
重点(31263)
(30725)
课题(30702)
(29749)
创新(29534)
项目编号(26962)
科研(26796)
大学(26759)
期刊
(107281)
经济(107281)
研究(67404)
中国(52724)
(40388)
管理(36030)
学报(33446)
(33314)
科学(30809)
教育(27591)
大学(25202)
学学(23284)
技术(23283)
(23233)
金融(23233)
农业(21570)
业经(17769)
财经(17764)
经济研究(16305)
(15325)
(14088)
问题(13694)
图书(13508)
技术经济(13369)
财会(12253)
理论(11598)
商业(11510)
会计(11247)
(11128)
科技(10870)
共检索到357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曾维新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管理劳动在商品价值 (V)、 (M )的生产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在 (C +V)的节约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现 (C +V +M )总价值和获取超额 (M )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因而 ,是一种高价值创造的劳动。由此可以认定 ,管理劳动在组织运营中具有价值生产的主导 ,价值实现的保障 ,要素组合的“粘合剂”、系统效应的“放大器”和经济效益的“主源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吴功德  黄攸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关系管理与组织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进而通过引入员工激励、员工能力和组织氛围等中介变量,揭示出劳动关系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任丽莉  陈万思  
劳动者拥有劳动合同解除权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员工在一定时期的稳定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本文针对《劳动法》第31条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从立法、实践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修订和完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提出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明  
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导致新类型劳动合同纠纷增多,《劳动法》对其的调整已力不从心。对于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区别、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未规定或者规定并不明确,对此,学术界及司法界应作深入探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于朝晖  
本文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教育劳动具有商品性特征的理论基础、教育劳动商品性在教育实践上的意义以及优化配置教育劳动力资源的相关对策。对教育劳动商品性的认同将会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劳动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向兵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彰显了"尊重劳动者"的人本关怀,指出了"实干兴邦"的现实路径,明确了"创造伟大"的发展动力,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在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中,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培育积极劳动态度中,要格外强化辛勤劳动的意识与态度;在培养优良劳动品德中,要强化诚实劳动、人本关怀、家国情怀;在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中,要加强劳动科学知识的教学,为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德智体美劳的辩证关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崭新意蕴以及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丹丹  
城市新移民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贡献了力量,但该群体的劳动就业权利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存在低端就业、工资低、失业率较高、专业技能培训比重低等问题。因此,妥善解决城市新移民劳动就业方面的问题,必须优化其劳动就业权利的路径:一方面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市新移民的劳动就业权利,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与城市新移民相关的社会救助机制。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周开让  刘延平  
基于桑德沃劳动关系理论模型,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实践,从环境因素、工作场所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物流企业劳资冲突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水平等化解劳资冲突的管理策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德勋  
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就是一个文化中心,是文化知识密集、文化成果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人集中之地。高校的文化存在于各种有形的、可以触摸到的物质和无形的、只能感觉到的非物质之中。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创新德育内容,探寻德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慧萍  
未付酬劳动估算是生产总量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核算理论及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本文从未付酬劳动价值估算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未付酬劳动估价方法。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柳  
“非正规部门”一词源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原意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1996年,中国引入这一概念,是指相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要指个体经济和小型私营企业。事实上,近年来非正规就业已成为我国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有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95%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是由非公经济提供的,就业人数占75%左右。可见,非正规就业已具有新的内涵。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日益灵活,劳动力市场配置特征将更加显著,有关“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应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政府、社会和工会应对这一就业形式给予更多的扶持。提升非正规就业和非正规部门的社会地位,对于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劳动就业制度改...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苏庆华  
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争议案件最主要的诱因,本文通过讨论两个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例,就劳动合同解除权的性质、行使方式、能否撤销撤回、是否会消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林安民  
判断在校生的行为是否适用劳动法,关键在于判断其行为之性质。若在校生的行为属于勤工助学活动时,则不应适用劳动法;若属于实习,则属于教学活动的延伸,也不适用劳动法;若属于自行进行在校外兼职的,则一般应适用劳动法;若属于毕业前的"准就业",则也应适用劳动法。但由于目前法律规定的空白,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在校生适用劳动法都存在争议,需要立法对其加以明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丹  
近年来,过度劳动在我国呈快速上升趋势,而知识工作者正成为"过劳死"的高危群体。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导致的社会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明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本文根据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影响因素划分为前因变量、决定变量和调节变量三类,构建过度劳动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从知识工作者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质出发,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总体而言,个人因素和管理因素对知识工作者的过度劳动动机、意愿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工作任务因素、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层面等深层次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