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84)
2023(10143)
2022(7685)
2021(6585)
2020(5154)
2019(11162)
2018(11037)
2017(20754)
2016(11127)
2015(12374)
2014(12701)
2013(12370)
2012(11609)
2011(10614)
2010(10823)
2009(9877)
2008(9691)
2007(8819)
2006(8223)
2005(7897)
作者
(33779)
(28062)
(27907)
(26502)
(17732)
(13179)
(12563)
(10852)
(10744)
(10020)
(9593)
(9229)
(9110)
(8979)
(8741)
(8729)
(8327)
(8014)
(7974)
(7902)
(7250)
(6908)
(6890)
(6437)
(6350)
(6346)
(6278)
(6200)
(5706)
(5535)
学科
(59529)
经济(59480)
(29637)
管理(27582)
地方(21588)
中国(21572)
(21162)
企业(21162)
(18240)
业经(17555)
方法(14168)
产业(13584)
农业(12879)
(12611)
地方经济(12327)
数学(11409)
数学方法(11279)
(10224)
金融(10224)
(10121)
银行(10107)
技术(9924)
(9921)
发展(9875)
(9851)
(9523)
(9497)
(9028)
贸易(9017)
环境(9014)
机构
学院(164985)
大学(161177)
(72250)
经济(70783)
研究(63292)
管理(59070)
理学(49218)
理学院(48608)
管理学(47805)
中国(47781)
管理学院(47481)
科学(37154)
(35987)
(32041)
(31173)
研究所(28775)
(28248)
中心(28150)
(27274)
(24267)
师范(24033)
财经(23755)
北京(23341)
(23028)
业大(22641)
经济学(22283)
(22165)
农业(21606)
(21375)
经济学院(19907)
基金
项目(105321)
科学(83592)
研究(80710)
基金(73745)
(63772)
国家(63196)
科学基金(53967)
社会(52591)
社会科(50008)
社会科学(50001)
(43547)
基金项目(38012)
(35297)
教育(35164)
编号(33062)
自然(31183)
(30984)
自然科(30430)
自然科学(30426)
自然科学基金(29873)
资助(28594)
成果(26794)
发展(25711)
(25275)
重点(24379)
课题(24276)
(22516)
国家社会(22202)
(21647)
创新(21070)
期刊
(91869)
经济(91869)
研究(54108)
中国(40356)
(29002)
管理(25073)
学报(23182)
科学(23137)
(21990)
教育(21482)
农业(19982)
(19008)
金融(19008)
大学(18185)
业经(17510)
学学(16940)
技术(16048)
经济研究(14750)
问题(12500)
财经(11647)
(10405)
(10325)
商业(9026)
(8736)
技术经济(8644)
世界(8595)
科技(8539)
现代(8414)
(8256)
论坛(8256)
共检索到270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范晓韵   潘爱民   袁永发  
产业智能化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离不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支撑。在当前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相较于数据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算法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也是短板,故亟需加强,进而发挥其赋能产业智能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算法基建赋能产业智能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以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生产力再造、生产关系重构实现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创新发展。但由于存在科技创新资源支撑不足、算法技术水平不高、体制机制改革尚待深化等现实问题,需要从要素、制度、生态三个层面设计实践对策,即通过加强算法基建要素供给、加快算法基建制度供给、构筑算法基建生态共同体来使算法基建赋能产业智能化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谢丽娜  孙振东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化、技术化、解构化等特征不断挑战着人全面发展的实践逻辑,致使现代教育步履蹒跚。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也将重构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载体,生产力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削弱了制约人全面发展的旧式分工,增加了人的自由发展的闲暇时间。文章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保持人对技术的主体地位,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深度融合,赋能人全面发展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戴丹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关注作为官僚体系关键环节的县域政治、作为均衡发展核心支撑的县域经济、作为秩序维系基本依托的县域社会这三重维度所合力构建的支撑体系。在政治维度上,县政是最基础的一级基层政权,是应对城乡融合相关政策落地过程中面临的地域差异性境况和多元化需求的基础单元,同时县政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结合点,是城乡治理体系从分治转向合治的关键所在。在经济维度上,县域在国家财政体系中承担基础性支撑,是城市反哺乡村的体制通道以及城乡经济交融的“牵线人”,是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和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单元,对畅通城乡要素循环、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发挥桥梁作用。在社会维度上,县域作为社会秩序维系的基本单位,是应对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的重要单元,并构成兼具“社区”与“社会”属性、融合传统与现代要素的共同体,成为城乡文化互动融合的价值单元。在这些意义上,县域在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功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戴丹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关注作为官僚体系关键环节的县域政治、作为均衡发展核心支撑的县域经济、作为秩序维系基本依托的县域社会这三重维度所合力构建的支撑体系。在政治维度上,县政是最基础的一级基层政权,是应对城乡融合相关政策落地过程中面临的地域差异性境况和多元化需求的基础单元,同时县政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结合点,是城乡治理体系从分治转向合治的关键所在。在经济维度上,县域在国家财政体系中承担基础性支撑,是城市反哺乡村的体制通道以及城乡经济交融的“牵线人”,是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和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单元,对畅通城乡要素循环、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发挥桥梁作用。在社会维度上,县域作为社会秩序维系的基本单位,是应对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的重要单元,并构成兼具“社区”与“社会”属性、融合传统与现代要素的共同体,成为城乡文化互动融合的价值单元。在这些意义上,县域在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功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庭强   史嘉豪   刘梦   李泽煜   余乐安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基于2009-2019年中国27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分地区回归和FGLS方法,从金融发展视角,对产业智能化赋能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产业智能化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金融发展水平、产业智能化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其中,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智能化对东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而二者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中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军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等,实证检验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影响方面,产业智能化对东部地区与环境规制强度较弱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智能化能够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赋能低碳经济发展。在空间效应方面,产业智能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在门槛效应方面,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如何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本文综合使用大数据方法和计量方法,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的全样本数据构造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度量指标,并从制造业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智能融合程度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人工智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的增速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创新数量方面,也体现在创新质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越强,其与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与低技术产业相比,人工智能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效应。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宇祥   张丽   汤倩雯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制约着乡村教育的未来及我国教育发展质量。本研究在厘清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内涵及影响的基础上,对其背后致因及破局策略予以探赜。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理想信念逐渐弱化、专业培训收效甚微、传统教师评价方式滞后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囿于该现象的关键致因。基于此,本研究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需求,以数字技术赋能为视角,从借力数字技术,重塑乡村教师理想信念;运用数字技术,加快乡村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善用数字技术,实现乡村教师评价方式变革等方面精准施策,以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高原”困局,进而助推乡村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鹏  刘铖  
中职教育历史上的辉煌在一定程度上与多子化家庭有一定关联。新时期"三孩"政策的开放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地位的巩固带来新的机遇。以来自全国4个省份的10户多孩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探究多孩家庭的职校选择逻辑,试图揭示新时期多孩家庭与中职教育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多孩家庭父母普遍接受中职教育,部分父母有着更具弹性化、客观化的教育行动逻辑,往往根据子女的兴趣弹性化地选择职校;部分父母由于自身职业教育和技能型职业的经历使他们更易于接受职校。在此基础上,多孩家庭父母希望子女在选择职校后能够继续升学。为此,建议应充分挖掘多孩家庭选择职业教育的意向,合理引导技能兴趣者选择职校,进一步拓宽职校生的升学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广胜  王若男  
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微观抓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工资议价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细分差异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工资收入、福利保障、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等客观维度就业质量的积极影响更突出。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就业质量分位点的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人力资本较高的农民工,数字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较低的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效应更明显,呈现出数字经济的包容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重塑工作特征、促进机会公平进而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在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赋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申杰   昌忠泽  
基于“专精特新”视角,实证检验工业智能化对民营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可以推动民营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且这种影响在非高新技术企业、老龄化程度较高地区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加显著。工业智能化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因此,要大力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借力工业智能化助力民营中小企业智能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准化营销、创新化发展,推动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锋   范静  
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动能。本文融合TOE理论框架与资源编排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分析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发现:技术资源、组织资源、环境资源是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基点;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通过资源整合能力、延伸能力、重构能力持续性递进;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推进了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与新质劳动者的形成。其中,新质劳动资料表现为关键性的技术创新,新质劳动对象表现为数据加成下生产对象的时空域扩展,新质劳动者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性、创造性。本文揭露了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旨在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涌现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健  
随着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现代化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配套措施、健全区域联动调控机制、定制地区柔性管理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健  
随着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现代化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配套措施、健全区域联动调控机制、定制地区柔性管理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茂森  
教师专业自主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师专业自主的存在成为可能,主要是基于权力、知识、伦理和环境四方面的基础。实践中的教师专业自主得以实现,则是赋权增能的必然结果,是摆脱赋权与规训相互纠缠的产物,也需要实现由外在角色规定向内在身份认同的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