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4)
2023(1999)
2022(1827)
2021(1620)
2020(1385)
2019(3492)
2018(3434)
2017(6465)
2016(3150)
2015(3688)
2014(3891)
2013(3818)
2012(3687)
2011(3516)
2010(3699)
2009(3255)
2008(3411)
2007(2971)
2006(2637)
2005(2537)
作者
(8662)
(7578)
(7362)
(6941)
(4893)
(3581)
(3575)
(2929)
(2796)
(2719)
(2451)
(2440)
(2412)
(2400)
(2397)
(2235)
(2232)
(2228)
(2223)
(2150)
(1822)
(1819)
(1790)
(1773)
(1671)
(1665)
(1607)
(1579)
(1549)
(1497)
学科
(15992)
经济(15984)
(15912)
贸易(15905)
(15399)
管理(7040)
方法(6444)
关系(6295)
(6222)
(5494)
企业(5494)
(5450)
(5144)
出口(5142)
出口贸易(5142)
数学(4648)
数学方法(4603)
地方(4438)
中国(4079)
对外(3852)
国际(3755)
贸易关系(3503)
概况(3406)
理论(3241)
进出(3206)
进出口(3206)
进出口贸易(3206)
各国(3192)
(3023)
金融(3022)
机构
大学(51624)
学院(49408)
(27081)
经济(26605)
研究(18925)
管理(17505)
理学(15141)
理学院(14950)
管理学(14814)
管理学院(14711)
中国(12663)
(10313)
(9877)
(9494)
(9329)
科学(8971)
经济学(8784)
财经(8560)
上海(8349)
研究所(8291)
经济学院(8068)
(7821)
中心(7553)
(7189)
师范(7154)
国际(7131)
(6874)
(6543)
财经大学(6397)
北京(6284)
基金
项目(30054)
研究(23380)
科学(23210)
基金(22416)
(18904)
国家(18777)
科学基金(15537)
社会(15212)
社会科(14518)
社会科学(14513)
基金项目(11520)
教育(10437)
编号(9513)
(9480)
资助(9333)
自然(9144)
自然科(8904)
自然科学(8904)
自然科学基金(8752)
(8663)
成果(8222)
(7428)
重点(6837)
中国(6756)
教育部(6745)
(6682)
人文(6584)
社科(6545)
国家社会(6449)
大学(6312)
期刊
(29766)
经济(29766)
研究(18246)
(10784)
国际(10148)
中国(8409)
管理(6985)
经济研究(6586)
(6375)
学报(5873)
(5839)
贸易(5839)
问题(5380)
科学(5270)
教育(5034)
国际贸易(4946)
大学(4899)
学学(4397)
世界(4343)
(4150)
业经(4088)
(4022)
金融(4022)
经贸(3964)
商业(3777)
财经(3534)
技术(3386)
(3206)
图书(3120)
农业(3089)
共检索到80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孙玉琴  
鸦片战争后 ,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重心 ,进而发展为中国乃至远东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这一地位的形成既缘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同时又与其相对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密切相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发根  
一些研究者认为,"五口通商"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该文指出,相较于上海的外贸增长,至太平天国初期,广州依然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太平天国战争打破了传统贸易格局,以广州为进出口口岸的东南地区逐渐取道上海;同时,人口和商业开始向相对安定的条约口岸上海大规模集聚,上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1861年汉口和九江开埠后,广州逐渐失去了其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广阔腹地;而上海取而代之,借助长江流域的丰富物产、繁盛人口和便利交通等优势,形成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佩玉  
﹃内地因素﹄与香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郑佩玉从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形成及演化的角度来看,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已经历了传统国际贸中心和现代国际贸中心两个发展阶段。传统国际贸中心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特点是以有形的商品贸...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志阳  
近代上海是在白银通货短缺的货币环境中崛起的,以往研究较少关注上海崛起的货币因素。本文以白银通货为中心线索,论述了上海开埠初期“以货易货”的外贸交易制度,使得上海不仅成为丝茶等土货出口的集散地,也成为棉布等洋货进口的集散地。以上海钱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信用体系,缓解了白银短缺对于贸易扩展的阻碍,同时使得进出口商品在上海的集散得到进一步强化,使得上海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外贸总汇”之地。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夏斯云  
上海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经历了起步、形成、巩固3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对外贸易传统、专门人才和贸易主体的"集聚效应"、内外贸易的一体运作带来的两个市场资源集中配置、完善健全的服务体系和适于创业的社会环境等。对外贸易推动了近代上海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使上海成为全国的商品集散地、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工业中心。今天上海重建国际贸易中心,必须要有内外贸易的共同发展;要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与周边城市群建立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要有相关行业的均衡发展;要有开放的促进贸易的社会和制度环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华晓红  
一、香港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 香港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对外贸易是香港经济的生命线。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港口条件和有限的自然资源、狭小的都市空间,使得香港在开埠之初就已确定了贸易都市的发展道路。贸易是香港现代经济的重要基础,不能想象一个贸易业萎缩的香港,会有繁荣稳定的经济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沈克华  彭羽  
贸易方式决定贸易功能,并最终反映和决定了贸易中心城市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本文从香港贸易方式的转变,分析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演变历程及其离岸贸易对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影响,并兼论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启示。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曾凡  
融入GVC生产体系以来,上海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取得了重大调整与升级,在GVC生产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然而在长期不理想的贸易增加值和迄今未能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前景下,这一提升仅具有相对性。依托GVC发展至今,生产和服务的技术复杂度低、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足、有国际影响力的高低值自有品牌匮乏、国际竞争性跨国领军企业稀缺等问题仍严重制约着上海在GVC体系中的议价和获利能力。如何解除束缚,进一步提升上海产业和对外贸易的GVC地位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肖玥  
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作为最早吸收西方经济思想的群体,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创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有的研究从不同视角介绍了海外留学生的经济思想,但对于海外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研究相对零散,缺少系统性梳理。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经济思想研究中,近代海外留学生的对外贸易经济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并结合海外留学生所著文献,从内容上简要评述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包括自由主义、保护主义和有选择的自由(或保护)主义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肖玥  
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作为最早吸收西方经济思想的群体,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创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有的研究从不同视角介绍了海外留学生的经济思想,但对于海外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研究相对零散,缺少系统性梳理。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经济思想研究中,近代海外留学生的对外贸易经济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并结合海外留学生所著文献,从内容上简要评述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包括自由主义、保护主义和有选择的自由(或保护)主义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陆昊  
北京进出口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北京成为我国重要的非港口式贸易中心。通过对非港口式贸易中心这一现象的分析,认为技术进步,有效配置资源是非港口式贸易中心出现的重要理论原因;市场影响力、信息资源、交通体系、科技智力资源等因素是非港口式贸易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北京依托信息、人才、市场、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快速成长为重要的非港口式贸易中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游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全新区域单元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反映国家外贸水平;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又是城市群外贸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观察各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建立空间权值矩阵,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检验,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呈现较好集聚和辐射效应,中西部内陆地区效应并不明显,并明确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布局应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游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全新区域单元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反映国家外贸水平;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又是城市群外贸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观察各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建立空间权值矩阵,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检验,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呈现较好集聚和辐射效应,中西部内陆地区效应并不明显,并明确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布局应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跃  董烈刚  陈红兵  
近代对外贸易将中国传统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范围,茶叶是其中最主要的商品之一。结合近代华茶对外贸易的历史过程,文章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考察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对华茶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外茶叶贸易中,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洋行与茶栈等中间商共同主导构建了近代华茶对外贸易制度。该制度保障了中间商对贸易的垄断和利益的实现,却阻碍了近代华茶贸易及茶业的发展。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和政府无力对此贸易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致使近代华茶贸易转型与茶业发展更加困难。文章的计量分析也支持了洋行、茶栈主导构建的贸易制度对华茶衰落最具解释力的结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反思,能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建国  
近代上海有别于华北财政金融中心而成为商业金融中心,作为金融附属事业之一的征信事业则随之发展起来,但其作为中国近代征信事业中心的形成过程却是比较缓慢的。以时间延续为线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经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征信思想的宣传和提倡,三十年代成立专业征信组织中国征信所,至四十年代保险查验机构中国查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近代上海逐渐形成中国征信事业中心。近代上海征信事业中心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为银行和保险两大金融行业及其他企业提供征信服务,征信组织则为由多家会员单位发起组织,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对全国不同区域具有辐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