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27)
- 2023(5231)
- 2022(4232)
- 2021(4118)
- 2020(3375)
- 2019(7726)
- 2018(7582)
- 2017(13829)
- 2016(7058)
- 2015(8419)
- 2014(8034)
- 2013(8179)
- 2012(7711)
- 2011(7234)
- 2010(6978)
- 2009(6381)
- 2008(6253)
- 2007(5419)
- 2006(4719)
- 2005(4414)
- 学科
- 济(36137)
- 经济(36107)
- 业(22692)
- 管理(21342)
- 企(16564)
- 企业(16564)
- 方法(16536)
- 数学(15301)
- 数学方法(15242)
- 中国(13243)
- 技术(11674)
- 贸(10084)
- 贸易(10079)
- 易(9985)
- 农(9642)
- 农业(6863)
- 财(6804)
- 技术管理(6655)
- 出(6349)
- 制(6130)
- 业经(5997)
- 关系(5639)
- 学(5590)
- 环境(5578)
- 银(5473)
- 银行(5460)
- 行(5367)
- 融(5049)
- 金融(5047)
- 发(5024)
- 机构
- 大学(112371)
- 学院(108746)
- 济(58541)
- 经济(57886)
- 研究(44617)
- 管理(41930)
- 理学(36219)
- 理学院(35832)
- 管理学(35510)
- 管理学院(35284)
- 中国(34615)
- 京(24670)
- 科学(23616)
- 财(22505)
- 所(22156)
- 研究所(20347)
- 经济学(20044)
- 中心(18996)
- 财经(18611)
- 经济学院(18124)
- 经(17419)
- 北京(16364)
- 农(15839)
- 院(15609)
- 财经大学(14116)
- 科学院(13900)
- 业大(13834)
- 江(13555)
- 范(13330)
- 师范(13234)
- 基金
- 项目(73996)
- 科学(60043)
- 基金(57617)
- 研究(54836)
- 家(51135)
- 国家(50831)
- 科学基金(43079)
- 社会(38480)
- 社会科(36820)
- 社会科学(36813)
- 基金项目(29415)
- 自然(25652)
- 自然科(25133)
- 自然科学(25128)
- 自然科学基金(24744)
- 教育(24301)
- 省(24225)
- 资助(23808)
- 划(21914)
- 编号(19602)
- 部(18755)
- 中国(18549)
- 国家社会(18258)
- 重点(16950)
- 教育部(16408)
- 发(16357)
- 创(16172)
- 成果(15892)
- 创新(15425)
- 人文(15022)
共检索到166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栾学钢
研究当年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特别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转移,是中国现代工业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列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之一的《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超
民国时期苏联农业技术通过官方聘请苏联专家、派遣留学生、进出口贸易,以及两国侨民移居、兴办企业、边民往来等途经向中国转移,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经验和农业机械、良种等的技术要素。这些技术比较适合中国农业自然条件和生产需要,应用推广改造传统农业增产增收,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消费结构改善,促进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进而推进了区域农业近代化。同时,在一些方面为新中国初期引进与推广应用苏联农业技术奠定了初步基础,引进农牧品种改良地方品种,形成杂种群在新中国先后育成一批新品种。
关键词:
农业技术转移 作用与影响 苏联 民国时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叶丹 ,刘仲 ,俞晓钢 ,彭颖 ,虞技文
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战阶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我国技术转移状况,是掌握改革动向,开阔思路和制定宏观科技政策的必要前提。本报告包括对全国冶金、化工、机械、轻工、电子五个行业的三次调查:1985年6月对139家企业“技术成果向生产转移”调查;同期对193个研究机构“技术成果向生产转移”调查;1986年3月对113家企业厂长的“科技体制改革的社会反应”调查。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报告对我国当前技术转移的基本状况和问题进行了概括性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朱德
自六十年代我国试验成功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后,我们的国防工业的水平开始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十年动乱使我们既没有跟上世界新的技术发展,也没有能够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国防工业的方针、管理进行有效的调整,致使国防工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于1979年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对于这个方针的理解和贯彻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开始只着眼于一些任务不饱满的军工厂找点活干,以解决机器设备和人员闲置的问题。以后各军工厂都去“找米下锅”,但因为不懂得经营管理,对市场情况不了解,以致盲目上了一些民用产品,经济效益并不高。后来将一些主要民品生产列入了计划,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才使军工企业的民品生产逐步走上了正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石爽
文章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1—2014年美国向中国转移的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并采用SDA两级分解法对驱动贸易隐含碳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是典型的贸易隐含碳转出国,2001—2014年间美国共向中国转移了5859.65Mt贸易隐含碳,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不包括机械设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三个部门承接了其转移的绝大多数贸易隐含碳;SDA结果表明,进口规模效应是推动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的最大驱动因素,直接碳排放强度有效抑制了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规模的扩大,其他效应影响相对微弱。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邹玉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处于技术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逐渐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在国际上寻求技术优势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利用东道国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并向母国返流和传递,进而促进母国企业、产业和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积极利用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技术学习和逆向技术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适宜选择。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茹丽洁 张娴 许海云 田鹏伟 刘青 方曙
[目的/意义]掌握已知专利组合的内部技术特征能够为进一步识别和构建本领域更多潜在的专利组合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促进专利成果的技术转移。[方法/过程]首先对专利组合的概念、类型、技术特征进行分析,构建了测度专利组合技术关联性的相关性指标和互补性指标,其中互补性指标又包括交叉性、聚合性和差异性三个维度。实证研究以日本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的电子半导体领域在华专利为分析对象,验证了上述指标的测度效力。[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互补性指标在区分技术相似性专利组合与产品专利组合方面,测度效力明显,而相关性指标在此方面的测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詹文青 肖国华
[目的/意义]为了在大规模的专利文献中,面向技术需求实现专利文献和技术需求的匹配,识别潜在的技术转移专利,以提高技术转移信息服务水平。[方法/过程]文章基于语义TRIZ标注专利文献和技术需求的技术问题、技术功能、技术效果三种技术特征词组,通过同义词典计算特征间的相似性,构建语义的文本—词项向量空间模型,计算专利文献和技术需求的相似性,根据相似度排序识别潜在的技术转移专利。并以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针对技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识别与其匹配的专利文献,识别潜在的技术转移专利。[局限]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抽取的技术特征词组数量有限,未来将结合关键词和技术特征词组更加全面地表示专利文献和技术需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佳就
上海财经大学祝慈寿教授继3卷本中国工业通史(即《中国古代工业史》、《中国近代工业史》、《中国现代工业史》)出版之后,又夜以继日,秉笔疾书,继续编写了中国工业专史多卷本。今年春节前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其中的第一本专史《中国工业技术史》,它成为我国综合性大型中国工业技术开创之著作。全书共114万字,采取中国工业经济史与中国科技史相结合的办法写成。这是一部相当完整、涉及中国工业技术历史发展各方面事迹的综合性的学术著作:一方面综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许质武
国际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带有全球普遍性。由于国际技术转移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技术交往活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妥燕方 孔令池
基于国内外双维度视角研究产业转移对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转移促进制造业技术升级,对外直接投资抑制制造业技术升级,且结论具有明显的行业与地区异质性;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将给制造业技术升级带来困难,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则与之相反,而内陆产业转移技术升级效应较沿海地区更为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升级效应在交通基础条件好、市场容量大、城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尤为明显,其与国内产业转移主要依靠资源再配置、资本与知识扩散效应推动制造业技术升级;市场分割将弱化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技术升级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周苹
在我国外贸增长中,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占72%,技术进步仅占28%。依靠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状况,并没有因为利用巨额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大量的技术引进而得到根本的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比重高,而又以FDI为主导,形成了利用国外的技术装备与我国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的生产和贸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国获得技术转移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飞地生产、技术固化程度高以及对国外技术引进依赖度高,用于吸收消化技术的资金少等,需要以延长产业链,将产(品)业"根植化"等提高技术转移效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
国际技术转移 技术竞争力 技术市场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崔新健 章东明
本文首先将传统的技术转移/溢出分为广义和狭义技术转移/溢出,然后引出逆向技术转移/溢出,主要从行为预期性、技术特性、发生空间、主体、流向和渠道等角度梳理出不同技术转移/溢出的特点,并重点比较逆向技术转移和逆向技术溢出的异同,从而对逆向技术转移/溢出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桂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娟 潘国轩 赵金梅
技术成果“转出去”是发挥创新驱动效能与缓解技术转移困境的重要举措,其离不开技术需求管理的有效支撑。研究发现,缺乏对技术需求微观层次属性的关注是导致技术成果转不出去的重要原因。基于分层次管理理论,从技术需求微观层次视角出发,构建以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为核心,以精准识别、分层靶向、精准反馈、精准管理为关键要点的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依托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与大数据驱动的有效支撑,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可有效促进技术供需主体精准对接,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分层次组合与配置,更有效地将技术成果“转出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