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76)
2023(4033)
2022(3485)
2021(3090)
2020(2568)
2019(6068)
2018(6072)
2017(12610)
2016(6727)
2015(7572)
2014(7424)
2013(7560)
2012(6980)
2011(6107)
2010(6008)
2009(5724)
2008(5539)
2007(4903)
2006(4339)
2005(3873)
作者
(19205)
(16481)
(16373)
(15487)
(10206)
(7781)
(7326)
(6319)
(6162)
(5796)
(5699)
(5363)
(5278)
(5275)
(5162)
(4956)
(4774)
(4680)
(4614)
(4548)
(4052)
(4042)
(4026)
(3883)
(3601)
(3577)
(3512)
(3404)
(3330)
(3288)
学科
(35415)
经济(35389)
(21691)
管理(19076)
方法(19054)
数学(17513)
数学方法(17426)
(15359)
企业(15359)
(9408)
中国(8525)
(8033)
农业(7153)
(7142)
贸易(7139)
(6931)
(6379)
业经(5897)
地方(5844)
(5816)
劳动(5798)
(5074)
财务(5066)
财务管理(5063)
企业财务(4797)
(4086)
(4010)
地方经济(4010)
税收(3948)
(3933)
机构
大学(98362)
学院(97850)
(46955)
经济(46343)
管理(37199)
研究(33686)
理学(32953)
理学院(32614)
管理学(32027)
管理学院(31869)
中国(25231)
(20304)
(19993)
科学(19917)
(17932)
(17413)
财经(16892)
经济学(16199)
研究所(15939)
(15529)
业大(15380)
经济学院(14825)
中心(14536)
农业(14181)
(13694)
财经大学(12751)
北京(12333)
(11952)
(11383)
师范(11244)
基金
项目(67016)
科学(53416)
基金(51253)
研究(46042)
(45716)
国家(45393)
科学基金(38604)
社会(32132)
社会科(30559)
社会科学(30555)
基金项目(26423)
自然(25094)
(24761)
自然科(24573)
自然科学(24569)
自然科学基金(24179)
资助(22072)
教育(21231)
(20982)
编号(16750)
(15657)
重点(15214)
国家社会(14219)
(14121)
(13614)
教育部(13586)
人文(13180)
科研(13009)
成果(12842)
创新(12761)
期刊
(46706)
经济(46706)
研究(28135)
中国(18095)
学报(16848)
(16086)
科学(15409)
(15353)
管理(13930)
大学(12740)
学学(12371)
农业(10509)
经济研究(8932)
财经(8895)
技术(7816)
(7724)
(7096)
金融(7096)
业经(6976)
问题(6418)
教育(6399)
(6244)
统计(6092)
(5977)
技术经济(5865)
(5234)
商业(5055)
国际(4977)
世界(4945)
决策(4791)
共检索到141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治国  
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对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生产力”(即劳动生产率——笔者注)的“劳动”应该如何理解?有的同志理解为是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内的全部劳动。但更多的同志却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解龙  
作者认为,方法论问题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研究和发展非常有限的首要障碍。因此,作者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的原理,认为从孤立的静态角度来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但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则不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苏中一  
现行经济理论及实践中流行着一种提法,即要做到工资收入的合理分配,工资增长率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此,有人提出异议。笔者亦认为前述命题经不起严格的推敲,不过在理解上又有所差别,以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工资的增长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其物质基础,但劳动生产率不能全面衡量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除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条途径外,还能通过增加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的人数(这时劳动生产率不一定提高)来达到。就后一条途径看,如果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光宇  
职工工资是劳动者为谋生所必须的那一部分劳动的报酬,在量上必须同劳动者生存所必要的消费资料的价值相一致。在现阶段,劳动报酬和消费品资料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于是,工资、物价、劳动生产率就相互依存为一定的函数关系。人们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求得建立合理的增长模式,以促使生产持续发展,物价保持稳定,人民生活相应改善,经济运行协调运动。本文试图就三者的增长关系,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一些看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开金  殷如宏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 ,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 ,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 ,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 ,我们还能发现 ,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 ,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提高或降低 ) ,与劳动者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 ,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 ,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 ,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 ,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陆夏  刘晔  
在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是"成反比"还是"成正比"的争论中,部份学者往往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三种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事实上,劳动生产率的类别、劳动复杂性及使用价值质的变化都会改变二者的关系:在不考虑经济发展因素与劳动复杂性的条件下,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仍然"成反比",但在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态条件下,二者的关系则取决于个别与部门两种劳动生产率变动比率上的差异;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必然改变商品价值总量,影响商品价值总量的根本因素还是来源于劳动的复杂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朝鲜  
一、处理工资、物价和劳动生产率三者增长关系的一般原则(一)职工平均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一般应当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1)工资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中V的变动,与平均工资的增长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成反比,因此,只有使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慢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2)这是保证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保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许多因素,只有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提高才可直接引起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鹏飞  李莹  
本文将"巴萨效应"的工资传导机制引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生产率——工资理论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考察以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表示的"巴萨效应"对工资增长的影响。发现"巴萨效应"在全国层面是推动工资上涨的重要因素;分地区看,巴萨效应的工资传导机制仅在东部地区显著成立,而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城镇化水平和可贸易部门与不可贸易部门间的劳动市场分割阻碍了巴萨效应对工资的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宏  
我国工资中长期增长趋势与劳动生产率接近。"十一五"期间,工资增长落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波动性大于工资,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分布呈倒"U"型走势。基于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工业化和投资扩张是我国现阶段工资上涨的最大推力,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工资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但非唯一因素,不同地区工资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十二五"规划中的"同步增长"应解读为同趋势而非"同比例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东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论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成"正比说",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要厘清"变动关系"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命题。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关系,而劳动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及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同层次的现象形态的关系。运用双重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逻辑关系的金钥匙,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陶洪  戴昌钧  
本文以人均资本作为投入指标,基于DEA前沿生产面,将劳动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人均资本的规模效率变化和资本强度变化四项指标,给出了此四项指标的经济含义,并用劳动生产率的四重分解,分析了1999~2005年期间,影响中国省际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表明,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且由于技术扩散的作用,经济相对落后省份的工业生产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资本深化,在这期间技术效率有轻微下降,并对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具有消极影响,而中国各省份普遍处于人均资本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展   李殷  
本文利用中国经济行业生产率数据,基于增长核算法测算工业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探索两者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研究发现:资本深化是工业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TFP对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但却严重制约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劳动质量改善对工业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相对较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低于工业的决定性原因在于TFP增长缓慢。服务业内部劳动再配置效应带来的效率改善不足以弥补资本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致使资源再配置净效应对服务业TFP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砚耘  
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和“六五”时期,其他各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都比较慢,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也不高。三年调整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走的是效益型的增长方式。“六五”时期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特殊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