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67)
2023(11179)
2022(9391)
2021(8922)
2020(7394)
2019(17507)
2018(17145)
2017(32385)
2016(17704)
2015(20052)
2014(20088)
2013(20038)
2012(18968)
2011(17468)
2010(17728)
2009(16673)
2008(16809)
2007(15068)
2006(13351)
2005(11893)
作者
(50734)
(42865)
(42639)
(41211)
(26914)
(20491)
(19555)
(16647)
(16216)
(15150)
(14787)
(14286)
(13732)
(13564)
(13560)
(13411)
(12790)
(12543)
(12287)
(12200)
(10892)
(10538)
(10386)
(9808)
(9741)
(9714)
(9523)
(9204)
(8668)
(8659)
学科
(81221)
经济(81138)
(46055)
管理(43730)
方法(34777)
(33342)
企业(33342)
(32563)
数学(31440)
数学方法(31232)
中国(25220)
农业(21137)
(21011)
(20103)
业经(19259)
(16256)
贸易(16250)
(15887)
地方(15472)
(14993)
(14149)
(13660)
银行(13635)
(13147)
(13030)
金融(13028)
(12021)
体制(11330)
(10825)
财务(10809)
机构
大学(260465)
学院(258712)
(117560)
经济(115365)
研究(96206)
管理(95160)
理学(81368)
理学院(80414)
管理学(79236)
管理学院(78725)
中国(74431)
(55428)
科学(55320)
(54343)
(48773)
(48227)
研究所(44136)
中心(43275)
财经(42384)
(38656)
(38548)
经济学(38394)
业大(36988)
农业(36850)
北京(35782)
(35098)
师范(34790)
经济学院(34696)
(33868)
财经大学(31234)
基金
项目(166756)
科学(131498)
研究(124635)
基金(122562)
(106747)
国家(105831)
科学基金(89145)
社会(82019)
社会科(77541)
社会科学(77519)
基金项目(63969)
(62527)
教育(56860)
自然(53832)
(53301)
自然科(52539)
自然科学(52522)
自然科学基金(51633)
资助(50055)
编号(49842)
成果(42104)
(39238)
重点(38249)
(37333)
国家社会(35217)
课题(34917)
(33931)
教育部(33790)
中国(32841)
(32413)
期刊
(134687)
经济(134687)
研究(82851)
中国(54080)
(49378)
(41529)
学报(40554)
科学(38247)
农业(32603)
管理(32187)
大学(31386)
学学(29481)
(27220)
金融(27220)
教育(27115)
业经(22796)
经济研究(22121)
财经(21842)
技术(20268)
(18983)
问题(18516)
(15724)
(15599)
世界(14633)
(13705)
国际(13330)
技术经济(13024)
统计(12412)
经济问题(12002)
理论(11543)
共检索到396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晓山  
本文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背景、形势、改革的走向及制约因素、改革的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近年来以精简机构人员、撤乡并镇为标志的乡镇行政机构的改革并未收到预期效果,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方面的矛盾凸显出来。乡镇与行政村的治理模式要想由从统治型转向服务型,由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型转为群众参与的自治型,由全能型转向有限功能型,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上级布置任务的减少,二是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改变,三是有其他类型组织来接手乡镇与行政村组织的一些功能。为此要建立乡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贺雪峰  董磊明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江爱  
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并在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又引发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主要以山西省税费改革为案例,总结税费改革取得的成果,探索由此而引起的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国辉  袁世忠  
乡村治理结构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具有内在的联系,不同的乡村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模式各不相同,而与其相应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也会存在着显著差异,尤其是乡村治理的组织体制或治理结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其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可以说,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公共物品合理筹资和有效供给的前提,而有效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又成为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现行的乡村治理结构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及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改革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尹希果  陈彪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基层,难点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统筹城乡水平的高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背景下的县乡村治理结构改革模式应是:强县—简乡—联村。通过治理结构改革加快行政职能转变,提升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能力,进而实现"以城带县——以县促乡(镇)——以乡(镇)领农(三农)"的城乡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发挥县、乡、村三级资源优势互补和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形成广大农村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后发优势,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海  
20世纪初以来,国家政权逐渐开始扩张,历代政权都竭尽全力企图将国家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以此来汲取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资源。在总结20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确立起村民自治,真正开启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村民自治又陷入一种"设计原则相悖"及治理性困境的"十字路口",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本文认为,村民自治的走向应不断强化村治的实体性与"草根性"、自主性与多样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秦小霞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乡村社会是由内向型农村转向外向型农村。这种转变,使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认同条件发生变化或遭受破坏,也引起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这时的乡村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作为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法律依据,存在一些缺陷,今后逐步作出一些技术性的调整是必要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秋菊  林辉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乡村组织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而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为提升基层政权的合法性而进行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通过树立基层治理改革的辩证法理念、重塑乡村治理的自主性并为其划定法律政策边界、重塑乡村治理的动力机制并严格监管制度,未来的乡村治理改革有可能实现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平衡。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秋菊  林辉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乡村组织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而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为提升基层政权的合法性而进行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通过树立基层治理改革的辩证法理念、重塑乡村治理的自主性并为其划定法律政策边界、重塑乡村治理的动力机制并严格监管制度,未来的乡村治理改革有可能实现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平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程丽云  杨淑玉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国生态环境尤其是乡村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着乡村生态环境污染、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针对在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战略,涌现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典范,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为农民创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宇轩  章顺  
乡村社会复杂的网络结构之中分散着技术化的和制度化的各类治理要素,链接着多元化主体之间纷繁复杂的互动关系,塑造乡村社会系统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有序功能结构。其中,参与性、智慧化、协同化是当代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设计有效落地的三大重要要素,三者之间的融合互动共同形成了数字乡村治理的基础性条件。作为中国制度场景下乡村治理体系优化的一种尝试,乡村系统集成改革通过吸纳式参与、智慧化赋能、嵌入式协同,塑造乡村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形成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融合乡村的多层次治理效能。但数字乡村建设仍要避免陷入运动式集成改革的窠臼,进一步打破数字化主义集成改革的桎梏,超越系统集成的“合成谬误”,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乡村建设合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思妤  
农地流转从深层次上改变了乡村社会固有的传统模式,通过控制土地、政治动员等来影响、组织或调动农民的传统治理方式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治理主体与内容都面临着新的改变,村庄内部出现了新的分化,而且村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完成上级任务、协调内部冲突所能涵盖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新理顺村庄治理中的各类秩序,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涨宝  高师  
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基层政权和组织所面临的财政、组织及合法性危机,也为现阶段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型和基层政权的重构提供了契机,特别是伴随农业税的免除,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推进和深化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乡村治理综合体系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祖华  
通过对当前乡村治理必须处理的供给与需求、控制与自治、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四大对称关系的梳理与释读,本文指出,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应在四大基本逻辑基础上进行构建:在空间结构上要以农民的公共需求与乡村有效治理为主线来确定其适度规模;在权力结构上要以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来实现官治与民治的合作互强;在制度结构上要根据乡村具体境域来进行多元化制度安排;在资源结构上要注重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与和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阮梦晨  
乡村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史,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深刻的历史与实践逻辑。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对乡村治理结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创新发展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为乡村社会结构的未来发展提高政治保障;营造良好的乡村法治文化环境,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聚焦乡村治理问题,找准乡村治理重点,最终实现乡村治理结构的科学发展及社会管理的和谐有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