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2)
2023(2598)
2022(2199)
2021(2001)
2020(1750)
2019(3848)
2018(3914)
2017(6618)
2016(3912)
2015(4522)
2014(4263)
2013(4375)
2012(4231)
2011(3939)
2010(3901)
2009(3655)
2008(3539)
2007(3280)
2006(2911)
2005(2750)
作者
(15974)
(13559)
(13235)
(12562)
(8828)
(6779)
(5929)
(5414)
(5276)
(5117)
(4777)
(4753)
(4732)
(4549)
(4454)
(4226)
(4215)
(4106)
(4104)
(4038)
(3751)
(3597)
(3322)
(3310)
(3218)
(3166)
(3021)
(2991)
(2965)
(2934)
学科
(12184)
经济(12161)
管理(7979)
(7577)
(6736)
(5945)
企业(5945)
方法(5075)
数学(4227)
数学方法(4141)
(3718)
中国(3638)
(2858)
(2804)
水产(2572)
业经(2498)
农业(2472)
(2378)
理论(2252)
动物(2161)
(2146)
贸易(2143)
(2142)
(2080)
技术(2027)
及其(2026)
(1905)
金融(1901)
地方(1864)
(1859)
机构
大学(60556)
学院(58054)
研究(28709)
(24151)
科学(22516)
农业(20232)
中国(19350)
(19028)
经济(18524)
(17993)
研究所(16756)
业大(16150)
管理(15473)
(14503)
理学(13084)
理学院(12832)
农业大学(12589)
管理学(12341)
(12281)
管理学院(12270)
(12066)
(12008)
中心(11814)
实验(11144)
实验室(10734)
(10557)
科学院(10450)
重点(10259)
(9969)
技术(9170)
基金
项目(42570)
科学(30709)
(30688)
国家(30477)
基金(29973)
科学基金(22894)
研究(22633)
自然(18275)
自然科(17849)
自然科学(17836)
(17582)
自然科学基金(17534)
(15997)
基金项目(15215)
资助(12930)
计划(12284)
社会(12095)
科技(12019)
社会科(11227)
社会科学(11222)
重点(10845)
教育(10200)
(9804)
专项(9575)
(9503)
(9409)
科研(9195)
(8831)
(8602)
创新(8402)
期刊
学报(22814)
(22650)
(22079)
经济(22079)
中国(16141)
科学(16051)
农业(15908)
研究(15342)
大学(15054)
学学(14500)
(9014)
业大(7921)
农业大学(6995)
管理(6855)
(5973)
教育(5622)
(5217)
中国农业(4828)
自然(4180)
(4143)
金融(4143)
林业(3945)
科技(3866)
自然科(3827)
自然科学(3827)
技术(3757)
经济研究(3709)
财经(3245)
农业科学(3152)
(2967)
共检索到93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蕊  张欢欢  陈志雄  SHAHID Muhammad Qasim  傅雪琳  刘耀光  刘向东  卢永根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一种可有效转移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方法,为进一步大量开展利用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以植物抗性相关转录因子AP2/EREBP和bZIP家族基因保守序列为探针,采用同位素α-32P对探针进行标记,通过Southern杂交对药用野生稻TAC文库进行第一轮筛选;所获得阳性克隆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进行第二轮筛选;最后利用PCR方法对第二轮筛选所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验证。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阳性克隆转入栽培稻品种日本晴,利用TAC载体插入片段两端的抗性标记Hpt和SacB,通过PCR扩增检测和和Southern杂交对转化植株进行鉴定。采用PEG胁迫法和生理指标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潇  罗园园  赵艳  
NaCl筛选法是培养无标记耐盐转基因水稻的有效方法。以中华11、秀水11、春江06这3个粳稻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为材料,以SKC1为目标基因,研究NaCl筛选条件下,热激与液体共培养对农杆菌介导耐盐基因转化水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热激处理和液体共培养都能提高耐盐基因对水稻的转化率,其中,热激处理最高转化提高率达到46.2%,液体共培养后最高转化提高率达到60.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培纲  李红梅  张帅  李劲松  陈志雄  刘向东  
为了研究ADF基因对药用野生稻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利用药用野生稻干旱胁迫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PCR技术克隆OoADF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oADF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53 bp,无内含子,编码150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典型的ADF结构域。qRT-PCR技术分析表明,OoADF1在四叶期的叶片、叶鞘和根,以及抽穗期的叶片、叶鞘、茎和幼穗等7个组织中均表达,四叶期根部表达量最高,抽穗期叶鞘表达量最高。干旱和高盐胁迫后,OoADF1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7.9,40.0倍。将OoADF1完整的编码序列融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思晓   肖敏敏   陈信波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CK)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为材料进行耐旱和耐盐性相关功能的鉴定。结果表明:OsmiR530有2种成熟的序列形式OsmiR530–5p和OsmiR530–3p,其表达量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均有明显增加;靶基因表达量预测分析发现,OsmiR530–5p的靶基因OsTAP46、OsC3HC4、OsPWI和OsE1等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都有一定程度的下调;在干旱、盐胁迫条件下,OsmiR530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根长和苗高以及萌芽期幼苗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性;检测干旱处理植株的SOD、POD和CAT活性,发现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的SOD、POD和CAT活性增长显著;对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过表达OsmiR530水稻植株的剑叶的叶表面积、千粒质量以及结实率显著降低。推测OsmiR530可以调控水稻对盐胁迫、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思晓   肖敏敏   陈信波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CK)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为材料进行耐旱和耐盐性相关功能的鉴定。结果表明:OsmiR530有2种成熟的序列形式OsmiR530–5p和OsmiR530–3p,其表达量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均有明显增加;靶基因表达量预测分析发现,OsmiR530–5p的靶基因OsTAP46、OsC3HC4、OsPWI和OsE1等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都有一定程度的下调;在干旱、盐胁迫条件下,OsmiR530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根长和苗高以及萌芽期幼苗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性;检测干旱处理植株的SOD、POD和CAT活性,发现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的SOD、POD和CAT活性增长显著;对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过表达OsmiR530水稻植株的剑叶的叶表面积、千粒质量以及结实率显著降低。推测OsmiR530可以调控水稻对盐胁迫、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魏霞  杨正林  何光华  李云峰  赵芳明  
本研究使用携带空心莲子草DNA片段的变异系旱H8和H10,巴西陆稻和国审旱稻沪旱3号、水稻原受体6527为实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在旱作条件下4个耐旱品种(品系)的农艺性状特性。结果表明,1变异系旱H8比巴西陆稻显著增产834.55 kg/hm2,比国审旱稻沪旱3号增产466.09 kg/hm2,但没有显著差异。旱H10比巴西陆稻增产228.41 kg/hm2,但差异不显著。2耐旱品种的产量主要取决于多实粒数和高结实率。研究结果对于水稻耐旱品种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祎颖  洪汝科  张锦文  李铮友  曾千春  
用低海拔优质粳稻江南香糯和高海拔高抗稻瘟病粳稻云系3号进行常规杂交,稻瘟病抗性跟踪,于F2取稻瘟病抗性好的稻穗进行花药培养,共接种花药4608枚,获得绿苗567株,绿苗克隆35个。经宜良稻瘟病病圃田间稻瘟病抗性筛选获得19个高抗稻瘟病克隆,结合米质外观考察等筛选到H18等9份优质抗稻瘟病水稻材料。同一份克隆来源的花培后代植株株系内性状整齐一致,可直接测恢或转育不育系,为开展优质抗稻瘟病滇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刘琳莉  徐言宏  刘友良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较少。虽然转基因水稻花粉能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 ,并能释放内容物 ,但杂交后结实率为 0 ,表明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杂交不亲和。他们的不亲和性不是在花粉的萌发和穿过柱头这一阶段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没有发生成功的基因交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蓝伟侦  何光存  吴士筠  覃瑞  
目的研究中高度重复序列在稻属不同物种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栽培稻C0t-1DNA和基因组DNA(gDNA)作为探针,分别对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结果C0t-1DNA覆盖栽培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比例(%)和大小(Mb)分别为47.10±0.16,38.61±0.13,44.38±0.13和212.33±1.21,269.42±0.89以及532.56±1.68。栽培稻gDNA在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基因组中的覆盖率约为91.0%和93.6%,含量分别约为634Mb和1123Mb,各有365Mb和591Mb不属于源自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丙良  张献龙  
以质粒pBI12 1作外源DNA ,对基因枪介导转化水稻花药愈伤的有关参数进行了优化 ,优化值分别为射程 9cm ,枪膛氦气压力 110 0psi,真空度 36 0 0~ 3733Pa ,轰击次数 2次。轰击前后愈伤经 0 .4mol/L甘露醇处理可提高转化效率。在优化条件下将Xa2 1基因导入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W945 1S ,获得了单倍体植株 ,经人工染色体加倍得倒二倍体转基因植株。白叶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抗性有明显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东阳  
采用RT–PCR方法,成功克隆到1个与水稻苗期耐热相关的基因PFP,构建了该基因的超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法转化水稻品种中花17,获得9个转基因阳性植株,与对照相比,T1代转基因植株的苗期耐热性明显增强。33个代表性地方水稻品种的耐热表型与PFP基因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FP基因的基因型与品种的耐热表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中还分析了该基因在盐、4℃低温、PEG和ABA胁迫处理下的基因表达情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亚军  刘雄伦  江南  周波  戴良英  王国梁  
采用RT-PCR法从水稻中成功克隆了1个水杨酸甲酯转移酶基因(OsSAMT1),构建了该基因的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10个转基因阳性植株.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基因组中共有12个OsSAMT1的同源基因,它们分别属于第6和第11号染色体上的2个基因族,而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的OsSAMT1基因与第6号染色体上的同源基因具有更高的相似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思名  张薇  翟书华  岑晓江  黄兴奇  程在全  
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和有利基因,其CC基因组的优良基因很难通过有性杂交转移到栽培稻(AA基因组)上,但可以通过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BIBAC)以大片段的形式转化到栽培稻中。利用BIBAC2载体构建了云南药用野生稻基因组DNA文库,该文库包含53 76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76 kb,保存在140块384孔板中,其库容相当于药用野生稻基因组的5.86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郝曜山  张欢欢  杜建中  王亦学  孙毅  
类受体激酶基因Os sIK1具有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增强水稻对于干旱和盐胁迫抗性的作用。为了丰富可利用的作物抗旱基因,获得具有较高抗旱水平的玉米新种质,通过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法,将水稻类受体激酶基因Os sIK1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并对转化株进行卡那霉素筛选及T1、T2、T3的PCR及sOuTheRn BlOTTIng杂交等分子检测,获得转化植株并在T3获得转基因纯合株系。对T3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对照以16.1%的Peg模拟水分胁迫进行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水分胁迫处理下,转基因玉米株系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了7.4%~19.8%,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1.3%~106.9%,...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晓峰  胡渊  黄晓龙  金涛  李海申  田云录  江玲  周时荣  万建民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水稻抽穗期基因OsFKF1感受蓝光并调控抽穗期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宁粳2号’及其晚抽穗突变体lhn2,lhn3为材料,分析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利用MutMap的方法定位并克隆导致lhn2、lhn3突变的基因。为研究候选基因OsFKF1的功能,观察水稻原生质体中OsFKF1的亚细胞定位。利用不同波长的光源处理检测OsFKF1对Ehd1表达的影响。通过酵母文库筛选实验寻找与OsFKF1互作的蛋白,并利用荧光素酶互补等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在南京自然长日照条件下lhn2、lhn3突变体抽穗期较野生型均延迟26 d左右,株高、粒长、粒宽、千粒重均显著下降。MutMap分析结果表明导致lhn2、lhn3突变的基因均为水稻抽穗期基因OsFKF1。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FKF1在水稻原生质体中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OsFKF1仅在蓝光下诱导Ehd1表达,且蓝光处理3 h达到峰值。利用酵母文库筛选实验筛到与OsFKF1互作的一个含有泛素结合相关结构域的蛋白HGW,并利用荧光素酶互补等实验证实了OsFKF1与HGW的互作。[结论]蓝光诱导Ehd1的表达部分依赖于OsFKF1。推测OsFKF1和HGW可能形成复合体通过泛素化降解蛋白途径调控水稻抽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