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35)
2023(4702)
2022(3757)
2021(3648)
2020(2866)
2019(6590)
2018(6469)
2017(12803)
2016(6842)
2015(7323)
2014(7277)
2013(7506)
2012(6931)
2011(6325)
2010(6481)
2009(6165)
2008(6202)
2007(5983)
2006(5393)
2005(4756)
作者
(18815)
(16760)
(15985)
(15300)
(9808)
(8010)
(7160)
(6234)
(6203)
(5674)
(5545)
(5313)
(4995)
(4965)
(4805)
(4775)
(4743)
(4690)
(4486)
(4370)
(4069)
(4034)
(3929)
(3921)
(3776)
(3727)
(3682)
(3431)
(3362)
(3336)
学科
(47584)
(41864)
经济(41843)
农业(31807)
(29381)
管理(14959)
业经(13863)
农业经济(12214)
方法(10778)
数学(10337)
数学方法(10303)
(9320)
农村(9303)
(8675)
企业(8675)
(8664)
发展(7790)
(7789)
地方(7764)
中国(7310)
(7284)
(7100)
土地(7082)
建设(6841)
(6572)
劳动(6572)
收入(6483)
农业劳动(6311)
人口(6290)
(6161)
机构
学院(101630)
大学(95879)
(48091)
经济(47330)
管理(41022)
(40494)
理学(35660)
理学院(35423)
管理学(34989)
管理学院(34838)
研究(33497)
农业(30193)
中国(27964)
业大(22759)
(19527)
(18586)
农业大学(18387)
科学(18332)
中心(16874)
(16606)
(15539)
财经(15281)
经济管理(14981)
研究所(14751)
(14175)
(13995)
经济学(13433)
(13176)
(12515)
经济学院(12309)
基金
项目(66018)
科学(52561)
研究(51446)
基金(48845)
(41577)
国家(41065)
科学基金(35592)
社会(34634)
社会科(32431)
社会科学(32422)
(26860)
基金项目(26656)
(25722)
编号(22449)
自然(21058)
教育(20994)
自然科(20563)
自然科学(20560)
(20559)
自然科学基金(20202)
资助(18639)
成果(16939)
(15459)
(15415)
国家社会(14494)
(14445)
(14189)
(13799)
重点(13744)
课题(13583)
期刊
(62037)
经济(62037)
(49822)
农业(33921)
研究(27075)
中国(21233)
业经(17557)
学报(15431)
科学(15197)
(14176)
金融(14176)
农业经济(14154)
(14052)
(13492)
大学(13379)
农村(13321)
(13321)
学学(13258)
问题(9979)
管理(9176)
农村经济(8916)
世界(8483)
(8108)
经济问题(7796)
社会(7425)
技术(7133)
财经(7021)
社会科(7011)
社会科学(7011)
经济研究(6424)
共检索到154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方丽  田传浩  
本文试图从住房投资与婚姻缔结的关系入手,解释中国农村地区的"建房热"现象,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深化已有的研究。本文通过对经典信号理论模型的修正,得到了一系列命题和推论,并利用2011年浙江、湖北、陕西的第一手调研数据进行了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农村的婚姻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为避免逆向选择,男方家庭通过住房投资传达自身"质量"的信号。(2)在保留效用较大、借款成本较高或男女性"质量"连续分布的条件下,不同"质量"的男方家庭会发出分离的住房信号——建造出不同档次的住房,女性则可以依据住房档次判断男方的"质量",据此形成匹配的婚姻缔结。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小怡,李树茁,费尔德曼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本文研究了严格生育控制下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男孩偏好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 ,嫁娶婚姻的生育行为有明显的男孩偏好倾向 ,而招赘婚姻的生育行为则不存在性别偏好 ;男孩偏好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招赘婚姻的流行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男孩偏好水平。研究结果为政府在农村降低男孩偏好水平、稳定低生育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廖婧琳  
本文将婚姻质量引入到婚姻状况与居民金融投资偏好的研究之中,从财富积累、交易成本、劳动收入风险等角度实证检验婚姻状况对居民金融投资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婚姻状态对于居民金融投资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婚姻会增强已婚女性的安全感,使得已婚女性比单身女性更愿意投资股票等风险性金融资产。二是婚姻质量显著影响居民金融投资偏好。其中,经济贡献满意度对已婚居民金融投资偏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务贡献满意度会降低已婚居民的金融市场参与率。由上述结论可以进一步得到以下推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居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蔡文祯  
对婚姻匹配的考察有助于理解社会流动的多元维度和机制。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 2006)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和二分类内生性概率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女性的婚姻匹配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女性的向上社会流动渠道依然狭窄,婚姻在向上的社会流动中仅发挥有限功能;由于家庭可利用资源匮乏,"后致因素"较"先赋因素"对农村女性上迁婚姻的机会更具显著效应;以户口农转非衡量的社会流动对以上迁婚姻衡量的社会流动有积极作用,父亲或本人具有城市户口者在社会流动上具有相对优势,但这种相对优势有随着户口类型的社会经济意义的改变而逐步弱化的倾向;文章的研究还显示,上迁婚姻的社会流动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静凝  
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概率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蔡杏香  周素英  
农村婚姻登记收费透视江西宜春市物价局邮编:336000蔡杏香,周素英一、婚姻登记收费现状婚姻登记收费是国家管理的重要收费项目,目前,江西省宜春市农村婚姻登记收费按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有:国内婚姻证书工本费,夫妻关系证明书、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费,离婚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崔明堂  王广金  
本文从促使婚姻成立的消费、婚姻合法性的消费、攀比排场性消费三个方面,对宁夏盐池县佟记圈村的农村婚姻消费个案进行调研,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该村婚姻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佟记圈村的农村婚姻消费在农牧交错区有一定的典型性,对认识该地区农村婚姻消费特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其历史变迁有借鉴参考价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华  
婚姻挤压是指由于适婚男女性别比失衡导致其中一种性别的人口无法找到配偶的现象。我国农村婚姻挤压主要挤压的是适婚男性农民,它包括宏观层面的性别挤压、中观层面的梯度挤压和微观层面的竞争挤压等机制。其中,性别挤压机制挤压的主要是农村中的适婚男性,而农村适婚女性较少被挤压;梯度挤压机制挤压的是作为婚姻市场低洼地带的自然和经济条件落后地区的适婚男性农民,而作为婚姻市场优势地带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适婚男性农民被挤压得较少;竞争挤压机制挤压的主要是在婚姻市场低洼地带内部的婚姻市场竞争中无法支付高额婚姻成本的适婚男性,而该地区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适婚男性被挤压的程度相对较低。农村适婚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后果最终由处于婚姻市场低洼地带的底层家庭的适婚男性承担,他们最容易成为农村找不到配偶的"光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潇晓  徐水晶  
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法,分析了外出务工对农村人口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及性别差异;使用质性资料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了佐证,并对相关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外出者,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外出和未外出人口婚姻满意度差异不显著,而男性外出务工人员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外出者。形成这一结果的机制在于:当前农村婚姻成本的性别差异、外出后性别观念的变化和对生活艰辛更深切的体会。促进农村外出人口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更需要重视和提升外出务工女性的婚姻满意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树茁,费尔德曼,勒小怡  
本文应用湖北松滋的调查数据 ,研究中国农村子女的性别与婚姻形式和子女为父母提供老年支持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子女的性别和婚姻形式对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和家务帮助的可能性有显著的影响 ,但对提供农活帮助的可能性没有影响。据此 ,本文发现在松滋这样一个历史上嫁娶和招赘婚姻都被广为接受和实行的地区 ,女儿和儿子、嫁娶婚姻夫妻和招赘婚姻夫妻的养老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对解决农村社会与老年保障和男孩偏好相关问题的积极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璇  夏一巍  
立足农村家庭结构与中国特有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湖南某县级市的实证调查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bootstrapping法,探究婚姻暴力受害因素对不同性别的解释力度。结果显示:农村女性受暴总体高于男性,家庭规模的扩大与家庭关系满意度的提升降低男性家暴的受害,社会支持网规模的扩大增加了两性遭受家暴的风险,"新农保"与"新农合"制度成为降低女性家暴受害的保护性因素,家庭功能衰弱导致家暴的情况没有出现,农村男性与女性家暴受害因素呈有限对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莉  
1949年以来,在国家革命与市场经济的双重运动下,无论是择偶过程、婚姻相处模式、离婚问题等,中国农村的婚姻关系都发生了实质性变革。中国农村婚姻关系依次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传统时期生育优先婚姻的社群模式;社会主义集体化年代恋爱与婚姻的泛政治化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催发的婚姻革命与核心家庭本位;以及当前日益迈向个体主义的婚姻文化。以发展的眼光,中国农村婚姻关系将会日益从集体主义的婚姻土壤迈向现代个人主义的个体化体验。这其中,延续与变革是不可分割的,结构的变动与观念的变迁也是互构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爱君  张义  庹琳  
本文基于构建的生育政策工具变量,运用ivprobit回归分析了子女婚姻、健康等特征对农村老人获得净货币支持和净实物支持可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女的婚姻水平、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一样,对农村老人获得净代际支持的可能性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即只有当多子女家庭中子女成婚率达到一定界值,农村老人获得净支持概率才会显著上升;只有子女处于中等健康水平,农村老人获得的净实物支持和总净经济支持概率才会显著上升;只有子女处于高等教育水平,农村老人获得各项净支持概率才会显著上升。这表明,在低端的经济收入水平状态下,婚姻能够为子女及其父母提供抵制贫穷的防御作用;农村子女健康需要进一步通过非正式的多元关系的塑造发挥代际支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锐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打工经济的盛行,农村婚姻的高消费已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婚姻市场要价。通过对一手实证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农村婚姻女性市场要价高于城市且逐年上升,支付内容主要为婚房和彩礼,支付主体主要为男方父母和家庭。金钱至上的婚恋观念对婚姻市场要价具有推动作用,婚姻女性市场要价与家庭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成正比,与家庭现代社会性别意识成反比,家乡文化对婚姻市场要价影响较大,而个人和原生家庭收入、女性个人的社会性别意识以及打工经历对婚姻的市场要价影响不显著。可见,农村婚姻市场要价更多的是家庭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其更多的是受到农村家乡文化的影响,相比经济理性,农村婚姻女性市场要价更多的是一种家庭社会理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静凝  
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概率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