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
2023(133)
2022(119)
2021(127)
2020(123)
2019(253)
2018(266)
2017(370)
2016(321)
2015(421)
2014(372)
2013(251)
2012(223)
2011(230)
2010(232)
2009(161)
2008(149)
2007(150)
2006(126)
2005(79)
作者
(545)
(420)
(416)
(409)
(283)
(211)
(199)
(174)
(165)
(163)
(152)
(152)
(143)
(142)
(138)
(133)
(129)
(128)
(122)
(118)
(117)
(116)
(114)
(114)
(112)
(112)
(111)
(109)
(105)
(101)
学科
教育(860)
教学(618)
理论(453)
研究(451)
政治(390)
思想(387)
德育(385)
思想政治(385)
政治教育(385)
治教(385)
学法(369)
教学法(369)
中国(345)
学理(291)
学理论(291)
(221)
研究生(207)
学校(203)
管理(189)
高等(186)
工作(178)
改革(166)
(166)
教学研究(148)
高等教育(142)
科学(96)
科学研究(88)
研究工作(82)
(75)
经济(75)
机构
大学(3200)
学院(2449)
教育(841)
研究(717)
(687)
师范(682)
(616)
管理(536)
(530)
师范大学(502)
理学(468)
理学院(454)
业大(442)
科学(426)
管理学(411)
管理学院(406)
技术(404)
北京(390)
(382)
职业(366)
(359)
(345)
科技(323)
(315)
教育学(310)
中心(301)
理工(295)
(292)
技术学院(291)
(282)
基金
研究(1880)
项目(1680)
教育(1435)
科学(1243)
大学(1071)
成果(1062)
(1036)
课题(945)
编号(944)
(915)
(896)
社会(839)
(805)
社会科(743)
社会科学(743)
基金(701)
学生(667)
研究成果(639)
规划(625)
高校(609)
(597)
创新(596)
大学生(583)
(574)
(572)
年度(570)
项目编号(566)
(523)
(512)
创业(508)
期刊
教育(2742)
中国(1503)
研究(1445)
高等(765)
高等教育(576)
成人(565)
成人教育(565)
职业(502)
大学(455)
(382)
经济(382)
(364)
农业(350)
学报(325)
教研(297)
高教(297)
图书(294)
技术(258)
管理(240)
学学(237)
(215)
书馆(213)
图书馆(213)
(200)
(195)
学位(195)
研究生(195)
科技(169)
科学(168)
发展(161)
共检索到4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弘扬  韩晓萌  王瑶  
2018年8月1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主办,北邮正定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河北正定中学承办,石家庄市教育局支持,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正定县第一中学协办的第五届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在河北正定召开。120余位大学与中学校长齐聚一堂,就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整体性相互衔接,特别是促进大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中素质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展开深度研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锋  张宇庆  
大学中学的无缝衔接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大学中学的无缝衔接是当前学界或业界研究较少的一个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需要大学与中学共同努力。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与以往教育改革不同,新一轮高考改革对招考体系中的考试内容、评价标准、选拔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若玲  谭蔚  万圆  
调研发现,大学与中学的合作程度、师资力量以及高校招生政策是制约成效的三个关键因素。目前,这三个方面的实施情况均不理想,表现为大中学的合作不够深入、创新人才的培养师资存在困难、高考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拦路虎"。为使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取得成效,需联动大学、立足中学,推动大中学的深度合作;中学需借助大学力量培养自身的创新型师资队伍;高校招生政策需给予支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大中学贯通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金一斌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涉及链条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改革。从2014年改革启动以来,高校以高考改革为契机,主动推动大学与中学的衔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考改革的"浙江经验"主要有四点:一是评价方式更加科学。浙江实施了分类、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设计了统一高考招生、三位一体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四种招生模式,促使高校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二是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取消文理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丽云  
我来自于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山东省是教育大省也是高考大省,基础教育改革一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牟平一中是一所办学底蕴比较深厚的学校,它的办学经验曾经获得过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近年来一本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每年递增约10%。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内各个学段的贯通与合作。高考是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连接的桥梁。至2020年,全国各省市全部实行新高考。新高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大良  
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已经举办了四届,自从2007年11月9日第一届峰会召开,已经过去了将近11个年头。在以往的11年中,我一直对峰会保持高度的关注。历届峰会始终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对中国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来展开讨论。第一届峰会专题讨论高中与大学和谐对接培养创新人才;第二届峰会达成共识,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徐向东  
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明确无缝衔接的核心理念,通过开设科技试验班探索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培养方式、硬件资源等方面的方法和机制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人才发展持续性属性的基本要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延保等在《高教探索》第5期发表文章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考虑智力性因素外,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等非智力因素具有格外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教育的创新时,我们在学术层面和管理技术层面上考虑的比较多,却往往忽视了学校文化精神、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创新或创造的过程实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释放过程。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是何等之难,长期传统的文化渗透在我们民族思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谭天伟  
创新文化决定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创新能力的根源。求异也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一种鼓励学生创新的做法。创新文化不是短期形成的,不能急功近利。大学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大学多年来形成的核心学术价值取向。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是创新与文化的交集,它是特定的群体或社会普遍认同、崇尚并参与下形成的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也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祖超  王甲旬  
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积累的经验主要有:注重教育衔接、加强文理渗透、重视教学创新、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培养途径、完善激励机制等。其主要特色为:秉承"有益于组织和个人"的教育理念、创建"各具特色"的多种培养模式、培育"实现个人价值"的创新文化、坚持制度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等。我国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在制度创新、培养途径、特色模式、育人环境等方面改进和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戚业国  
当今时代,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为推动我国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各种举措不断推出,大量的投入、各类"工程"都在实施中。这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创新人才培养除了不断增加投入外,还需要做什么?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本文就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现实矛盾,从社会学视角提出实践反思。一、大学文化:传统精神与现代躯壳的纠结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研究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主要是通过大学形成的创新文化实现的:大学提供的年轻人没有约束地思考、交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明的和谐社会,党中央对此提出了新的战略。毫无疑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是教育,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理所当然负有重任。其中,如何从大学文化的高位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氛围,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兄武  母小勇  肖建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人才的基本特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独特的人生体验、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从人的本真状态揭示了人的"自我超越"的本质和实现创新的可能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自主学习并实现自我超越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大学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进行创新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姚聪莉  任保平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教育发展纲要的强调,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这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要使大学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