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1)
- 2023(4515)
- 2022(3717)
- 2021(3415)
- 2020(2710)
- 2019(6086)
- 2018(5589)
- 2017(10691)
- 2016(5388)
- 2015(6100)
- 2014(5950)
- 2013(5854)
- 2012(5313)
- 2011(4771)
- 2010(5058)
- 2009(5239)
- 2008(4058)
- 2007(3518)
- 2006(3221)
- 2005(3132)
- 学科
- 融(24348)
- 金融(24348)
- 银(21228)
- 银行(21226)
- 行(20733)
- 济(20282)
- 经济(20257)
- 业(15628)
- 中国(14982)
- 管理(13980)
- 企(13549)
- 企业(13549)
- 中国金融(10850)
- 财(9399)
- 制(8205)
- 地方(7973)
- 方法(7070)
- 数学(6365)
- 数学方法(6287)
- 务(6041)
- 财务(6027)
- 财务管理(6015)
- 企业财务(5790)
- 业经(5726)
- 农(5353)
- 体(4738)
- 事业(4455)
- 理论(4302)
- 农业(4186)
- 体制(4132)
- 机构
- 学院(70888)
- 大学(70231)
- 济(31347)
- 经济(30613)
- 中国(26398)
- 研究(24247)
- 管理(24174)
- 理学(20026)
- 理学院(19814)
- 管理学(19493)
- 管理学院(19372)
- 财(16923)
- 银(14784)
- 京(14304)
- 银行(14303)
- 融(13952)
- 金融(13685)
- 中心(13488)
- 行(13416)
- 财经(13049)
- 科学(12784)
- 经(11845)
- 人民(11618)
- 所(11558)
- 经济学(11164)
- 江(11091)
- 国人(10539)
- 中国人(10480)
- 中国人民(10389)
- 研究所(10366)
- 基金
- 项目(44761)
- 科学(34944)
- 研究(34559)
- 基金(32141)
- 家(27156)
- 国家(26862)
- 科学基金(23192)
- 社会(22787)
- 社会科(21736)
- 社会科学(21731)
- 省(17846)
- 基金项目(16413)
- 教育(15542)
- 划(14685)
- 编号(13871)
- 自然(13354)
- 资助(13323)
- 自然科(13084)
- 自然科学(13082)
- 自然科学基金(12844)
- 成果(11823)
- 发(10406)
- 重点(10382)
- 融(10326)
- 课题(10139)
- 创(10106)
- 性(9763)
- 部(9604)
- 国家社会(9519)
- 创新(9483)
共检索到120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汉瑛 邢红卫 田虹 鲁锦涛
第三次分配攸关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使命,决定着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现有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对此,文章基于性善论、忠恕思想和等差之爱构建了第三次分配的儒家思想理论架构;基于天道均平观、德性观、周穷救急观和善恶报应观构建了第三次分配的道家思想理论架构;基于缘起观、慈悲观和因果业报观构建了第三次分配的佛家思想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围绕异同之辩与是非高下之争,阐明了儒道佛在“劝善”“乐善”功效上的同归和“行善”方式上的殊途。研究揭示了第三次分配中可采取的最优战略:既能够秉承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平等、包容,又具有当仁不让的主体意识和脚踏实地的现实路径。文章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分配理论,提出等差之爱与平等之爱的对比矩阵,对儒道佛思想进行历史延续与时代更新。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儒道佛 殊途同归 融通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诗情
第三次分配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补充,对促进社会资源的均衡流动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积极意义,其中蕴含的强大的社会精神力量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前社会环境下,第三次分配虽然已经存在一定的主体力量和实现渠道,但其机制的构建仍有不可忽视的缺陷,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作为其主渠道的公益慈善力量也待进一步优化,推动第三次分配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慈善力量 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豫秦 叶文虎
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文明"。古代中国成功地抓住了"第一次文明"的机遇,从而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数千年。近代中国由于错失了工业文明转折期的机遇,从而被排除于世界强国之林。当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生产大国,面临着资源严重短缺的压力,作为消费大国和污染大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从思想观念、制度安排和技术革新三个层面开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折,为中国摆脱资源环境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重大的历史机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晓峰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正是当前我国分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强调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基础地位,也要高度重视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第三次分配作为一种特殊的分配方式是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创造了机遇。
关键词:
分配公正 第三次分配 补充 机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高皓 许嫘
中央将“共同富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领,其中提到“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公益慈善作为实现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私人银行 第三次分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邵宁宁
彩票作为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公益金已成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致力于体现彩票公益性和公信力的责任彩票建设,将为拓展第三次分配的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对责任彩票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把责任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彩票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拓展第三次分配体量和规模的必然选择;同时,以彩票的公信力为基础、以负责任的彩票宣传为抓手来激发公众的购彩热情,可以优化第三次分配的捐赠结构。
关键词:
责任彩票 第三次分配 社会捐赠 公益慈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嘉发 谢清华 韩冰
稳预期是国家审计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现有文献少有研究。本文以第三次分配供给存在交易性动机、投机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三大心理动机风险为研究起源,基于稳预期视角,以国家治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理念—体系—能力”分析框架,研究国家审计对第三次分配供给的治理机制和治理路径。国家审计对第三次分配供给的治理起源于国家审计对国家善治的稳预期作用,该作用可以化解第三次分配供给实践中存在的三大心理动机风险,有利于第三次分配各参与主体稳价值预期、稳目标预期、稳过程预期和稳结果预期,激发第三次分配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实现第三次分配供给与国家善治的相互促进和耦合持续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江亚洲 郁建兴
第三次分配是由社会机制主导的资源配置活动。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它有利于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有助于缓解社会个体焦虑情绪并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包括发展慈善捐赠、社会企业、志愿服务和文化艺术等。运用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培育社会慈善主体,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体量和范围;积极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探索完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白彦锋
我国目前第三次分配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税收不是主要原因。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与作用。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税收 政府与市场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世群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所作出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就是一个东西: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按照世界本身所呈现的那样理解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赖以建立的理论前提是一个基本事实,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渝琳 王志珏
本文在研读与梳理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简要评述了第三次收入分配理论的产生与演变,在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条件下,在借鉴了国外效用论、弹性论、博弈论三大研究框架后,本文融合了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多个经济学领域否定了"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分析、个体捐赠动态激励机制、第三次收入分配载体选择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福利性第三次收入分配的研究框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鑫海 李敏
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它的出现可以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不足。第三次分配有它的产生基础,即经济条件改善的物质基础和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中,第三次分配具有改善弱势群体的物质生活、促进人们精神的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三大重要作用,但它与当今社会财富的增长不匹配,具有滞后性。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第三次分配进行正向激励、建立第三次分配法治体系和监督制度以及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三种实现路径来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 慈善事业 实现路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马文武 况成兰
第三次分配作为新发展阶段下助力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需要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实现形式、价值功能、参与主体、作用领域,拓展其科学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次分配。同时,要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挥社会财富的本质功能、促进劳动人民各阶层的大团结和大联合的理论逻辑上理解中国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基础、实践动因、目标指向,还要站在第三次分配助力重构新发展阶段经济秩序、分配秩序、社会秩序、道德秩序的高度上审视其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这样有助于全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形成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发挥其促进共同富裕作用的共识。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 内涵拓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大连)课题组 郭江 王鸿君
第三次分配作为构建分配新格局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将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初次分配的“无形之手”和再分配的“有形之手”在制度体系上已经较为完善,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第三次分配也到了全面推动的最佳时机。现阶段,基于共同富裕视角,与我国第三次分配相关的税收制度和政策还有一些急需完善之处。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等在促进第三次分配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绍东 陈艺丹 张毓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体和客体条件。我国第三次分配作为共同富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人的相互依赖”“物的相互依赖”及“自由人联合体”三大形态。对于中国而言,三大社会形态的分配特征交织在一起,分配理念也融合为一体。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助观念、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分配要求、指向未来社会形态的分配目标,“共时性”地兼具内生动力和外部约束,兼顾分配结构和生产要求,兼容历史底蕴和未来导向,其历史使命在于消解人类解放主客体条件的互斥性,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劳动者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从政策诉求看,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合的制度安排,发挥市场、政府、社会三方力量的协同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为完善的主体和客体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