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54)
- 2023(16676)
- 2022(14369)
- 2021(13158)
- 2020(11037)
- 2019(24999)
- 2018(25052)
- 2017(47640)
- 2016(25887)
- 2015(29055)
- 2014(29352)
- 2013(29205)
- 2012(27512)
- 2011(25067)
- 2010(25233)
- 2009(23292)
- 2008(22536)
- 2007(19987)
- 2006(18088)
- 2005(16489)
- 学科
- 济(124593)
- 经济(124476)
- 管理(69743)
- 业(66315)
- 企(53025)
- 企业(53025)
- 方法(45875)
- 数学(39252)
- 数学方法(38845)
- 中国(34378)
- 地方(32278)
- 农(30898)
- 业经(27089)
- 学(26774)
- 财(23082)
- 农业(21146)
- 制(20201)
- 贸(19244)
- 贸易(19227)
- 易(18480)
- 地方经济(18398)
- 环境(18020)
- 融(17565)
- 金融(17564)
- 和(17548)
- 理论(17421)
- 银(17365)
- 银行(17304)
- 技术(17158)
- 行(16744)
- 机构
- 大学(375094)
- 学院(373532)
- 济(156008)
- 经济(152683)
- 管理(142324)
- 研究(138014)
- 理学(121535)
- 理学院(120084)
- 管理学(118015)
- 管理学院(117362)
- 中国(102172)
- 科学(85845)
- 京(82818)
- 所(71412)
- 财(68385)
- 农(65807)
- 研究所(64903)
- 中心(60869)
- 江(57311)
- 业大(57012)
- 财经(53717)
- 北京(53216)
- 农业(51530)
- 范(50675)
- 师范(50125)
- 院(50053)
- 经(48688)
- 经济学(47012)
- 州(46255)
- 省(42281)
- 基金
- 项目(250025)
- 科学(194965)
- 研究(181119)
- 基金(178882)
- 家(157379)
- 国家(156054)
- 科学基金(132020)
- 社会(113502)
- 社会科(107462)
- 社会科学(107433)
- 省(98440)
- 基金项目(94572)
- 自然(85577)
- 自然科(83518)
- 自然科学(83493)
- 划(83278)
- 自然科学基金(81972)
- 教育(81839)
- 资助(73958)
- 编号(73050)
- 成果(59841)
- 发(58069)
- 重点(56731)
- 部(54191)
- 课题(52053)
- 创(51672)
- 创新(48228)
- 科研(47225)
- 国家社会(46247)
- 发展(46080)
- 期刊
- 济(184463)
- 经济(184463)
- 研究(117228)
- 中国(80927)
- 学报(61765)
- 农(60678)
- 科学(57085)
- 管理(55513)
- 财(49379)
- 大学(45916)
- 教育(43364)
- 学学(43205)
- 农业(42064)
- 融(34803)
- 金融(34803)
- 技术(33547)
- 经济研究(29656)
- 业经(29154)
- 财经(26664)
- 问题(23854)
- 经(23062)
- 业(22034)
- 图书(19607)
- 技术经济(19584)
- 科技(18470)
- 理论(17770)
- 现代(17425)
- 贸(17174)
- 世界(17036)
- 资源(16746)
共检索到579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皖苏 胡晓娟 严鸿和
近几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增强,并成为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的主导产业。在对合肥市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使“十一五”时期合肥市经济和人口就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第三产业 人口就业 就业弹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磊 钱畅 黄佳贤 张永勋
[目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联系紧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日趋受到重视,也是当前大多数城市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国家对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扶持以及合肥都市圈等经济体的建立,合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成为了制约经济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对合肥市进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以安徽省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8—2017年合肥市环境与经济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使用协调度模型对合肥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 2008—2017年合肥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合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类型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阶段,仅有2016年、2017年两年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其余年份均为失调或濒临失调类型;(2)合肥市的经济效益指数不断增高,但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总体来看处于下降的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生态环境效益指数高于经济效益指数的状况被扭转,2014年后合肥市的经济效益指数开始高于生态环境效益指数。[结论]合肥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合肥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促进合肥市整体实力的提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曲振涛 张曦 周方召 尹龙
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内部结构的升级本质上要依托于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受制于工业发展的滞后,哈尔滨市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虚高且增长乏力、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结合哈尔滨市第三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应以构建先进制造服务业、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两轮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为核心,根植于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内生需求,在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哈尔滨市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都沁军
在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进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增加城市化的动力,并从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增强城市的认同感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第三产业 城市化 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曾国平 严兰丽
从第三产业发展与城乡协调理论出发,运用重庆197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协调的影响出现扭曲效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协调和城乡就业增长差距受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影响显著,指标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系统影响,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
关键词:
第三产业发展 城乡协调 协整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庆光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周莉 夏涛
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城乡间要素的流动,促进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达到城乡协调的目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城市资本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工返乡、城市高素质人才下乡等途径,促进城乡互补与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要素向城市流动,主要表现在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促进土地要素在各交易主体之间流转两个方面。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吴蔚
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的收入(附加价值)相对差异,引起了各产业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上升,成为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日本的第三产业虽然在二战前就有一定的基础,但真正得到迅速发展还是60年代以后的事。其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侧重点、对经济的推动力等,既反映出世界产业经济史发展的共性,又反映出符合日本实际的产业经济发展的个性。日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曾国平 黄恒
本文从第三产业发展与城乡协调理论出发,运用中国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协调的影响出现扭曲效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对城乡收入、消费比的扩大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且就业比重是城乡收入比的Granger原因。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协调和城乡就业增长差距受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影响显著,指标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系统影响,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最后本文针对这些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乌云花 张心灵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三产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三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论证第一产业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第一、二、三产业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第二、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另外,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第一产业的持续发展,使农业实现现代化成为可能。
关键词:
三次产业 农业现代化 协调 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姚飞 陈龙乾 王秉义 郭玉琬 张婷 周天建
研究目的:探讨合肥市产业结构与土地经济密度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度模型,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作用显著;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经济密度的增长幅度一致时,二者的关联性强;第二产业占比大于第三产业且超出范围较小时,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仍较高;产业结构和土地经济密度保持较高关联、协调性时,二者相互促进。研究结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土地经济密度密切相关,通过调整劳动生产率增速、GDP增速和各产业占比状况,能使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最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希琼
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文章基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机理,构建了区域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系统的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基本还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GM(1,N)分析表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城市化建设滞后,但这实际上是由低效益的传统第三产业的过度膨胀所引致的,因此调整、规范传统第三产业,仍然是促进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雅静 刘玉玲 陈光 林秀梅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京平
一、测算的基本思路国民经济及其各产业的增长速度取决于经济结构、经济资源、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因而测算90年代的经济及其各产业增长速度是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技术手段、基础资料、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在现有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宏观经济模型和经验判断,对90年代我国的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问题作粗线条的测算。在测算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了需求、供给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制约。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情况。即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等方面测算了需求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