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
- 2023(156)
- 2022(130)
- 2021(116)
- 2020(92)
- 2019(251)
- 2018(221)
- 2017(431)
- 2016(203)
- 2015(202)
- 2014(172)
- 2013(183)
- 2012(182)
- 2011(170)
- 2010(163)
- 2009(157)
- 2008(165)
- 2007(148)
- 2006(128)
- 2005(123)
- 学科
- 济(1146)
- 经济(1146)
- 管理(584)
- 业(404)
- 方法(354)
- 关系(327)
- 企(302)
- 企业(302)
- 数学(302)
- 数学方法(297)
- 经济关系(265)
- 对外(263)
- 环境(253)
- 外经(251)
- 对外经济(250)
- 学(236)
- 中国(230)
- 地方(226)
- 农(217)
- 划(185)
- 税(176)
- 理论(173)
- 贸(173)
- 贸易(173)
- 税收(170)
- 收(168)
- 易(166)
- 财(154)
- 经济学(153)
- 资源(153)
- 机构
- 大学(2702)
- 学院(2696)
- 济(1313)
- 经济(1298)
- 研究(1120)
- 管理(971)
- 理学(838)
- 理学院(831)
- 中国(816)
- 管理学(812)
- 管理学院(809)
- 财(608)
- 京(603)
- 科学(587)
- 所(530)
- 研究所(494)
- 中心(484)
- 财经(471)
- 经(422)
- 经济学(418)
- 江(409)
- 院(397)
- 北京(393)
- 经济学院(380)
- 农(369)
- 范(365)
- 师范(363)
- 财经大学(349)
- 州(343)
- 研究中心(320)
共检索到4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有捐 林卫斌 万千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并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经济的绿色增长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应对日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必亮 蔡宁 徐利刚
第一产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一产业面临着耕地减少、农地污染、农产品安全堪忧等严重问题,直接威胁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育森 王宇鹏
本文建立了一个由资源部门和一般产品部门构成的两部门Ramsey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源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提高、生产难度加大、垄断定价(垄断高价或者低价)、对外依存度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1)资源部门开采难度越大越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改善和短期的经济增长;(2)资源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与社会福利状况为"U"型关系;(3)对资源部门的垄断定价会损害两部门之间最优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状况,降低短期经济增长速度,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且垄断低价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大于垄断高价;(4)如果国外始终具有根据国内资源部门的生产成本进行垄断定价的优势,资源部门对外依存度越高,则国内的社会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江雪 王溪薇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能源价格的大幅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也对第二产业的绿色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章在分析中国"十一五"时期第二产业绿色增长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省际和城市差异进行分析,并对"十二五"时期第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成学 覃毅延
工业系统的物流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强度越来越大,已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在探讨国内外绿色物流及生态工业园模式缺陷与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适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复合实体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克服绿色物流及生态工业园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改善企业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为了说明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文章根据企业物流的环境约束,在物料平衡保障的条件下,构建了经济效益增长模型。该模型能有效测量出企业在实施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后的经济效益情况,由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泽波
城镇化发展是破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追求能源消费绿色化,推动能源消费技术革命,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研发新能源,并建立绿色税收体制,抑制化石能源消费,建设节能高效的新型绿色城市。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将城镇化发展、能源消费引入生产函数,环境污染引入消费函数,构建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讨论能源消费与新能源研发、环境污染与治理、绿色税收体制建立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消除等问题的绿色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内地30个省份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以及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
关键词:
城镇化 能源消费 环境治理 绿色税收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王军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形成"一带一路"倡议。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加强"一带一路"税收合作,构建增长友好型税收环境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镜名 杨晓婷 孔祥智
研究纵向一体化能否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表征绿色生产方式,分析了纵向一体化合作经营模式相较于农户自主生产情况下,该模式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的作用机理。同时,基于来自鲁、豫两个农业大省的504份农户家庭数据,本文采用PSM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户自主生产,纵向一体化模式能够显著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增绿效应较“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更高。机制分析表明,农户通过参与纵向一体化合作经营获得了技术培训,提高了价格预期,从而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使用。因此,应促进农户参与纵向一体化生产,发挥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化绿色生产方式带动作用,建立更为紧密稳定的纵向一体化合作经营利益联结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大连理工大学生态规划与发展研究所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承办的绿色增长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4月11-12日,在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召开。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国内的知名学者、政界代表、企业家近150人参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共管理处处民杨列勋、辽宁省环保厅副厅长胡涛、大连市副市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圳
一、亚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近二十年来,亚洲经济高速发展,使两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但是,亚洲国家仍有近6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问题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小腾 徐璋勇 刘潭
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基于SBM-DDF模型的龙伯格生产率指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金融深化、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三个维度衡量金融发展,运用动态GMM方法研究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金融深化与金融结构的优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促进作用,而金融效率的过度提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面效应。针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项而言,在长期,金融深化与金融结构的优化对技术效率存在促进作用,金融结构的优化对技术进步存在促进作用,而金融深化对技术进步存在负面作用。考虑到区域差异性,将样本分为亚洲与欧洲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欧洲国家金融结构的优化不论长期还是短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进步均存在着正向效应,而在亚洲国家中则没有这种效应;在亚洲国家中,金融效率的提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在欧洲国家中,其影响却是正向的。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金融发展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葛鹏飞 黄秀路 韩先锋
创新是"一带一路"国家从高碳型向绿色发展转变的驱动力量。本文通过构建异质性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新经济增长模型,理论阐述了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差异。随后,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情况、作用机制和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均显著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前者的影响路径是技术效率,后者的影响路径包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应用创新对亚洲国家的促进作用远高于欧洲国家。此外,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发现,基础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史恒 屈小娥
文章基于吸收能力和制度环境视角,实证检验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母国绿色生产率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产业集聚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创新能力存在“三重门槛”效应。社会资本和产业集聚门槛下,OFDI对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呈正向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越过产业集聚门槛的主要以少数东部省市为主。创新能力门槛下,OFDI与绿色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目前只有少数东部省市越过门槛值。(2)政府参与度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该门槛下OFDI与绿色生产率之间呈“倒N型”关系,即政府适度参与有利于发挥OFDI逆向溢出效应,但过度参与和参与不足则会起反作用,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环境规制跨过一定的门槛值后OFDI的正向效应才变得显著,目前越过门槛值的只有少数东部省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娄锋
传统理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不足来解释农业增长迟缓,文章以云南农业为例证对象,发现要素投入不足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云南农业的长期增长迟缓。云南农业增长迟缓主要是由种植业增长迟缓造成,通过分析种植业生产方式,发现农户倾向于大量投入成本低、见效快且施用技术简单的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先进的集约型生产要素及其配套技术长期得不到规模化施用。同时上述生产方式还会与农户长期形成的小农传统经营模式相互强化,使得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进而造成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收益递减,最终导致农业增长迟缓。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种植业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娄锋
传统理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不足来解释农业增长迟缓,文章以云南农业为例证对象,发现要素投入不足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云南农业的长期增长迟缓。云南农业增长迟缓主要是由种植业增长迟缓造成,通过分析种植业生产方式,发现农户倾向于大量投入成本低、见效快且施用技术简单的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先进的集约型生产要素及其配套技术长期得不到规模化施用。同时上述生产方式还会与农户长期形成的小农传统经营模式相互强化,使得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进而造成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收益递减,最终导致农业增长迟缓。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着"生产方式锁定"效应,并构建VAR模型验证了该理论假说。最后基于农业生产技术与要素的提供者、农户和政府三方视角,提出破解"生产方式锁定"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