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34)
- 2023(7307)
- 2022(6122)
- 2021(5362)
- 2020(4644)
- 2019(10450)
- 2018(10023)
- 2017(17675)
- 2016(10083)
- 2015(11280)
- 2014(11209)
- 2013(10939)
- 2012(10419)
- 2011(9391)
- 2010(9565)
- 2009(8960)
- 2008(8959)
- 2007(8110)
- 2006(7144)
- 2005(6739)
- 学科
- 济(35893)
- 经济(35833)
- 管理(26087)
- 业(21474)
- 企(17742)
- 企业(17742)
- 方法(13060)
- 学(12776)
- 中国(11844)
- 数学(10669)
- 数学方法(10410)
- 财(9995)
- 农(9694)
- 制(9266)
- 理论(7930)
- 体(7703)
- 业经(7619)
- 地方(7256)
- 贸(7233)
- 贸易(7224)
- 融(7126)
- 金融(7119)
- 易(7016)
- 教育(6842)
- 银(6750)
- 银行(6705)
- 行(6500)
- 农业(6150)
- 和(5578)
- 务(5372)
- 机构
- 大学(144778)
- 学院(140802)
- 研究(58869)
- 济(51710)
- 经济(50405)
- 管理(46071)
- 中国(42963)
- 科学(38914)
- 理学(38601)
- 理学院(38049)
- 管理学(36948)
- 管理学院(36701)
- 农(34180)
- 京(33441)
- 所(32369)
- 研究所(29593)
- 农业(27444)
- 财(25906)
- 业大(25829)
- 中心(25522)
- 江(23915)
- 院(22058)
- 北京(21473)
- 省(20061)
- 范(19916)
- 师范(19465)
- 财经(19359)
- 技术(19002)
- 州(18344)
- 经(17530)
- 基金
- 项目(95362)
- 科学(72360)
- 基金(66680)
- 研究(65095)
- 家(62134)
- 国家(61641)
- 科学基金(49665)
- 社会(38290)
- 省(37873)
- 社会科(36010)
- 社会科学(35999)
- 自然(33827)
- 基金项目(33486)
- 划(33133)
- 自然科(33046)
- 自然科学(33030)
- 自然科学基金(32400)
- 教育(30660)
- 资助(28706)
- 编号(25310)
- 重点(22941)
- 成果(22583)
- 发(20845)
- 部(20308)
- 课题(20107)
- 计划(20055)
- 创(19273)
- 科研(18858)
- 科技(18243)
- 创新(18114)
共检索到232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南天佐 成永旭 吴旭干 王金庆 王丽娟 刘必林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的湿重、胚胎直径、含水率、总脂和Z1幼体的体长、累计死亡指数(CMI)、50%死亡时间(PNR50)为评价指标,比较了第一次及第二次抱卵的胚胎和Z1幼体的性能。结果表明,两次抱卵的胚胎直径,湿重、干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孵化前第二次抱卵胚胎的总脂含量低于第一次抱卵胚胎(P<0.05)。两次初孵Z1幼体的体长、总脂、CMI、PNR50差异显著(P<0.05)。综合各指标,第二次抱卵孵化所得的Z1幼体的质量不如第一次抱卵。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胚胎 Z1幼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旭干 成永旭 常国亮 隋丽英 王武 南天佐 王金庆 沈竑
系统比较了亲本强化培育和常规培育对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性能和Z_1幼体质量的影响,同时分析2组Z_1幼体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①两种培育方式对亲本的成活率和产卵率均无显著影响,强化组亲本的GSI、HSI、产卵量和生殖力显著高于常规组;②两种培育方式对卵的卵径、水分含量、单卵干重和湿重影响不显著,但强化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略高于常规组;③强化组Z_1幼体的头胸甲长度、变态速度和抗逆境能力均高于常规组,这可能和幼体中高含量的HUFA有关;④生产性实验结果表明强化组的出苗率高于常规组,且幼体培育时间减少4~5 d。因此,亲本强化培育可以显著提高绒螯蟹中华的生殖性能和Z_1幼体质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学军 杨家新 陆建明 高锡伦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直链藻 蚤状幼体 蜕皮时间 存活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蒲海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计阳 隋丽英 吴旭干 成永旭 Wille Mathieu Sorgeloos Patrick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经一次受精便可多次产卵。与其他的虾类一样,在卵巢发育过程中,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脏需从外界汲取许多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淋巴转移到卵巢以供胚胎发育和幼体孵化。亲蟹的营养需求可以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加以研究。第一次抱卵之后亲蟹消耗了大量的营养和能量物质,需要在二次抱卵前的短时间内得到及时补充。通常来说,二次抱卵蟹的产卵力低下,幼体质量差。因此研究饵料对二次抱卵期间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幼体质量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本实验分4组,分别以3种天然饵料缢蛏(TC)、沙蚕(TS)、杂鱼(TT)和一种人工饵料(TA)投喂中华绒螯蟹亲蟹,投喂周期为2个月(...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亲本营养 二次抱卵 幼体质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树国 成永旭 周波 Anson H.Hines
利用气相色谱和棒状薄层色谱扫描仪对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 M.J.Rathbun 1896)抱卵期间卵巢第2次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脂肪酸和脂类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蟹抱卵期间卵巢第二次发育过程中,C16:0、C16:1n7、C22:6n3占总脂肪酸的比例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和卵巢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C18:0和C20:4n6(ARA)的比例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和卵巢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关键词:
蓝蟹 脂肪酸 脂类 卵巢发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严正凛
九孔鲍受精卵的第一极体、第二极体以及第一次卵裂的出现时间与水温有关。试验采用同一批卵子,在同一水温下,分别对同一次授精获得的第一极体、第二极体和第一次卵裂出现的时间进行三次以上观察,将得到的数值作为该试验样品的数值,并得出相关的关系式:(1)九孔鲍受精卵第一极体的出现时间与水温的关系:Y1=2.530 26+0.021 11T;(2)第二极体的出现时间与水温的关系:Y2=19.004 07-0.180 01T;(3)第一次卵裂的出现时间与水温的关系:Y3=40.629 1-0.315 81T。研究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展九孔鲍染色体组操作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特别是对多倍体育种具有非常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洪波 陈立侨 周忠良 陈明 朱钧
采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与卤虫组合投喂中华绒螯蟹幼体 ,以各期幼体的存活率为评判指标 ,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的投喂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轮虫是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 (Ⅰ、Ⅱ期 )的适口饵料 ,幼体存活率随轮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但当轮虫数量超过最适密度时 ,幼体存活率反而有所下降。其中 ,未强化的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 6 0ind·mL-1,强化轮虫最适密度为40ind·mL-1。状Ⅰ、Ⅱ期投喂 40ind·mL-1轮虫 ,从Ⅲ期开始投喂 10ind·mL-1卤虫无节幼体 ,能较好地满足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 ,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表明强化幼体饵...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幼体 发育 存活率 饵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晓荣 贺露露 冯广朋 耿智 赵峰 张涛 谈如 杜楠 庄平
为探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亲体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3、6、9、12、15、18、21)下亲体的生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盐度下亲体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等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的卵径、重量、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产卵的最低盐度为6,在盐度6~21的范围内,中华绒螯蟹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盐度18时,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都有显著差异。(2)盐度6时胚胎直径最大,平均为(391.13±12.27)μm,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盐度12时单个胚胎湿重和干重均最高,分别为(50.64±2.80)μg和(14.85±0.31)μg,且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3)随盐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粗蛋白、总脂肪和水分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盐度15时,胚胎中粗蛋白、总脂肪和灰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平均分别为(20.64%±3.42%)、(8.65%±1.44%)和(1.30%±0.22%)。各盐度下胚胎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胚胎中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均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则不明显。(4)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盐度6时,胚胎中C20:4n6 (ARA)、C20:5n3 (EPA)和C22:6n3 (DHA)的含量均最高,平均分别为(0.009 8%±0.001 1%)、(0.430 0%±0.004 4%)和(0.065 2%±0.000 8%),且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盐度21时,饱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盐度18时中华绒螯蟹的繁殖特性最好。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盐度 繁殖性能 胚胎质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伍烨菱 王思凯 赵峰 李春波 庄平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的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全国预算(草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国务院根据审查意见对预算报告作了修改。现将审查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旭干 于智勇 成永旭 贺诗水 杨筱珍 陆剑峰 沈竑
采用卤幼(Artemiasp.)、强化卤幼、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背刺胸刺水蚤+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4组生物饵料投喂4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4幼体,以大眼幼体的成活率、Z4→大眼幼体变态时间、头胸甲长度和大眼幼体中脂肪酸组成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了4种生物饵料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及其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背刺胸刺水蚤(C组)、背刺胸刺水蚤+日本新糠虾(D组)投喂组的中华绒螯蟹幼体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70%左右),幼体发育时间缩短1~2 d,大眼幼体头胸甲长度显著大于卤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及其胚胎生化组成的比较
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胚胎色泽和生化组成的比较
“九·一八事变”——日本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把战火
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奇数年群体选育第二代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评估
在会见中国价格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代表时的讲话
中国统计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
在中国价格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绒螯蟹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成熟家系扣蟹阶段生长和早熟的比较研究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弘扬服务功能 进一步开拓价格协会工作——在中国价格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