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70)
- 2023(12467)
- 2022(10500)
- 2021(9847)
- 2020(8219)
- 2019(18730)
- 2018(18887)
- 2017(36222)
- 2016(20135)
- 2015(22880)
- 2014(23023)
- 2013(22438)
- 2012(20560)
- 2011(18108)
- 2010(17925)
- 2009(16464)
- 2008(16146)
- 2007(14236)
- 2006(12476)
- 2005(10993)
- 学科
- 济(77114)
- 经济(77022)
- 管理(56675)
- 业(54262)
- 企(45454)
- 企业(45454)
- 方法(34930)
- 数学(29627)
- 数学方法(29212)
- 农(21841)
- 中国(21602)
- 学(19524)
- 财(18547)
- 业经(18504)
- 地方(15942)
- 农业(14492)
- 理论(14292)
- 制(13826)
- 贸(13542)
- 贸易(13533)
- 易(13132)
- 和(12844)
- 技术(12240)
- 务(12096)
- 财务(12023)
- 财务管理(11999)
- 环境(11668)
- 银(11511)
- 银行(11462)
- 企业财务(11373)
- 机构
- 大学(284752)
- 学院(281923)
- 管理(110668)
- 济(104799)
- 经济(102259)
- 理学(95955)
- 研究(94929)
- 理学院(94869)
- 管理学(92978)
- 管理学院(92495)
- 中国(69292)
- 科学(62595)
- 京(61573)
- 农(49231)
- 所(48572)
- 财(47266)
- 业大(45365)
- 研究所(44547)
- 中心(42792)
- 江(41205)
- 农业(38821)
- 北京(38727)
- 范(38328)
- 财经(38219)
- 师范(37884)
- 经(34711)
- 院(34648)
- 州(33794)
- 技术(31376)
- 师范大学(30590)
- 基金
- 项目(196250)
- 科学(152583)
- 研究(141497)
- 基金(140895)
- 家(123976)
- 国家(122937)
- 科学基金(104536)
- 社会(86398)
- 社会科(81634)
- 社会科学(81613)
- 省(76978)
- 基金项目(75220)
- 自然(69541)
- 自然科(67920)
- 自然科学(67898)
- 自然科学基金(66637)
- 划(65197)
- 教育(64592)
- 编号(58345)
- 资助(57932)
- 成果(47593)
- 重点(43913)
- 部(42115)
- 发(41490)
- 创(40317)
- 课题(40122)
- 科研(37753)
- 创新(37580)
- 大学(36381)
- 项目编号(36159)
- 期刊
- 济(115769)
- 经济(115769)
- 研究(81415)
- 中国(53237)
- 学报(50444)
- 农(45606)
- 科学(44701)
- 管理(40776)
- 大学(37548)
- 财(35276)
- 学学(35178)
- 教育(34093)
- 农业(31843)
- 技术(24472)
- 融(22205)
- 金融(22205)
- 业经(19097)
- 财经(18169)
- 经济研究(17761)
- 图书(17337)
- 业(16322)
- 问题(15406)
- 经(15402)
- 科技(14630)
- 理论(14389)
- 版(14369)
- 业大(13376)
- 实践(13366)
- 践(13366)
- 技术经济(13287)
共检索到408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珊 周汇 单胜道
以竹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竹炭(比表面积365m2.g-1,孔比容积0.34mL.g-1)上,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及影响因素。考察初始氨氮质量浓度、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氨氮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竹炭吸附法和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氨氮质量浓度、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均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增加,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均趋于增大,但投加量增加到一定量时,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增幅均趋缓。pH为8的偏碱性环境利于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竹炭固定化...
关键词:
竹炭 固定化 微生物 氨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金春华 陆开宏 郑忠明 蔡惠凤 王扬才
通过监测池塘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多项水质指标、底泥总有机碳(TOC)和底泥异养细菌数等指标值,研究了固定化微生物对凡纳滨对虾生产性养殖池塘水质调控和污染底泥的修复能力,微生物固定所用载体为改良沸石和生物活性炭(相应的固定化微生物分别记为ZE-M组和BE-M组)。试验结果显示,处理组(ZE-M组和BE-M组)池塘水体中藻类组成呈多元化,隐藻、蓝藻和绿藻数量比较接近,而对照组则是蓝藻占绝对优势。试验过程中,对照池的氨氮浓度和COD呈直线上升,而处理组氨氮浓度和COD的增长幅度缓慢,ZE-M、BC-M载体微生物的使用是产生差异的直接原因。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其它水质指标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曦 衣萌萌 王淼 卢迈新
为得到吸附能力强、水质处理效果良好的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本实验沸石、火山石、陶环、核桃壳、牡蛎壳五种不同载体对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NY5株)的负载性能,以及在以养殖废水作为空白对照,游离NY5作为阳性对照的条件下,不同载体固定NY5对养殖的处理效果,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处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沸石和牡蛎壳对NY5的负载性能较好,载菌量分别达1.25×109、9.0×108CFU/g;在养殖废水处理方面,火山石NY5组第7天、牡蛎壳NY5组第21天时NH_4+-N浓度与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伍华雯 陆开宏 钱伟 郑忠明 陈辉煌 万莉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固定化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弯曲芽孢杆菌(B.flexus)和大型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与水生植物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等不同处理模式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及氨化细菌(AB)、亚硝化细菌(NOB)、硝化细菌(NB)和反硝化细菌(DB)4类氮循环细菌的动态分布情况,实验阶段为25 d。结果表明,与固定化微生物(I)、粉绿狐尾藻(M)分别单独作用相比,两者联合作用(I+M)对水体氮素和CODMn的去除效果显著。比较实验前15天,I+M对养殖废水亚硝态氮(NO2-N)和铵态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仇少君 彭佩钦 李玲 刘强 荣湘民
目的研究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和晶格对有机、无机氮源的固定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5N示踪技术对有机无、机氮源交叉标记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单施尿素(15NU)、标记尿素与稻草配施(15NU-S)和标记稻草与尿素配施(15NS-U)3个处理。结果在水稻生育期内,SMBN和固定态铵占全氮比例分别为2.20%~4.00%和4.77%~8.37%;SMBN在孕穗期出现最低值,各处理固定态铵在分蘖期出现最低值。水稻成熟时,SMBN和固定态铵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生物和晶格固定的尿素氮分别为4.01~15.14和0.47~4.82 mg.kg-1,占施用尿素氮的1.76...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氮 固定态铵 盆栽 红黄泥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秀霞 任文海 丁明山 陈琼瑶 顾莹莹 刘春爽 刘其友
为了强化学生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理解,设置了污泥基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教学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污泥基生物炭及其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及观测指标测定方法,学会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开展创新实验能力。该文研究了污泥基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总石油烃、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污染物质组成的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大鹏 何安尤 韩耀全 施军 陈晓汉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零换水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养殖系统中,使用生物填料进行微生物固定化,并通过泼洒碳酸氢钠(NaHCO3),将养殖池的碱度分别控制在:T1处理组130 mg(CaCO3)/L;T2处理组100 mg(CaCO3)/L;T3处理组70 mg(CaCO3)/L;T4处理组不调节,每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在养殖周期内定期检测各水层和各生物填料层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以及水质参数和对虾生长性状参数,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组在各水层和填料层的细菌总数和氮循环细菌数量,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组(P<0.05),总氮浓度、无机氮浓度、对虾体质量增长速度、饵料转化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权 盛军 刘均忠 郑鸿飞 孙谧
采用壳聚糖为载体,优化了海洋微生物YS2071脂肪酶的壳聚糖固定化条件。结果显示,在壳聚糖浓度为2%(m/v)、氢氧化钠浓度为12%(m/v)、乙酸浓度为1%(v/v)、戊二醛浓度为0.25%(v/v)、与戊二醛交联的时间为12 h及添加2 ml(1120 U)的游离脂肪酶时,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最高,其活力回收率达到69.4%。对游离脂肪酶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游离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而固定化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固定化脂肪酶的温度稳定性明显优于游离脂肪酶。最适反应p H均为8.0,脂肪酶经过固定化之后,酸碱耐受性增大。重复利用10次的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杜胜男 徐佳楠 熊飞 蔡徐依 葛朋彪 张六六 李娟英
选取3种载体(凹凸棒土、卡拉胶以及硅藻土)进行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制备,并对不同颗粒性能、污染物去除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颗粒性能研究表明:凹凸棒土与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卡拉胶机械强度低;在有营养补充的前提下,凹凸棒土和卡拉胶可以稳定释放1.50×10~(6)CFU/mL和2.60×10~(5)CFU/mL的微生物,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缓释性能较差;利用Monod方程拟合可得,对于COD_(Mn),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具有最大的比降解速率(μ_(max)),卡拉胶与之相当,凹凸棒土最低,同时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的K_(s)值显著低于其他两种颗粒;同时,氨氮降解动力学也呈现了相似的规律。环境条件对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污染物的影响分析表明:中性(pH=7)条件下,凹凸棒土、卡拉胶、硅藻土固定化颗粒降解COD_(Mn)的一级速率常数最高;凹凸棒土与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降解氨氮速率更高,卡拉胶在中性条件下降解氨氮速率最高。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COD_(Mn)、氨氮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凹凸棒土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除了硅藻土固定化微生物 颗粒以外,随着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增加,其余两种降解COD_(Mn)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_(1)值显著上升(P<0.05)。不同曝气强度下3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COD_(Mn)一级反应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更高的曝气强度对氨氮降解有利。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蔡徐依 颜开 田亚雄 王茜 李娟英 张六六 戴习林
选取直径2 mm的凹凸棒土小球为无机载体,利用吸附法固定池塘土著微生物制成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研究其颗粒性能以及对养殖水体中COD_(Mn)和氨氮去除性能。颗粒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缓释到水中的微生物数量可维持在1.5×10~(6) CFU/mL,并且能较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缓释性能稳定;利用Monod方程拟合可得,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污染物性能良好。环境条件对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污染物的影响分析表明:中性条件下COD_(Mn)的降解最优,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有利于颗粒对氨氮的转化;不同气体流量对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COD_(Mn)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体中溶解氧最高(DO=8.600±0.028 mg/L)时,氨氮降解效果最优;污染物初始浓度升高,固定化微生物降解COD_(Mn)、氨氮的一级反应速率逐渐增加(除了初始氨氮浓度过高时);在10 ~35 ℃内,温度越高,颗粒降解COD_(Mn)、氨氮速率越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艳 郑媛 王海英 孙谧
分别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明胶包埋交联法、壳聚糖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海洋芽孢杆菌酯酶ETM-b,并对其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壳聚糖制备的固定化酶效果最好,壳聚糖2%、戊二醛浓度1%、小球与酶液4∶3(g/ml)时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活性回收最高,达到66%。壳聚糖制备的固定化酶使用10次,相对活性保留70%,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固定化酶在非水介质中具有转化α-乙酸萘酯(α-Naphthyl acetate)的能力,在异辛烷、正辛烷、正己烷中活性表现最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忠明 陆开宏 蔡惠风 王扬才 金春华 宁修仁
通过测定上覆水的多项水质指标、底泥总有机碳(TOC)、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底泥异养细菌数和反硫化细菌数等指标值,在野外实验围隔条件下比较了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微生物(FR-M)对污染底质的生物修复能力。微生物固定所用载体包括:纤维网状活性炭,生物活性炭,沸石和硅藻土(相应的固定化微生物分别标记为FC-M,BC-M,ZE-M和D I-M组)。结果显示:固定化微生物对围隔内水质有间接影响,试验后期固定化微生物组(ZE-M,D I-M和FC-M组)的上覆水硝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M组和ZE-M组上覆水中的COD值显著低于游离微生物组(FR-M)和对照组(P<0.05),说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权 盛军 刘均忠 郑鸿飞 孙谧
采用壳聚糖为载体,优化了海洋微生物YS2071脂肪酶的壳聚糖固定化条件。结果显示,在壳聚糖浓度为2%(m/v)、氢氧化钠浓度为12%(m/v)、乙酸浓度为1%(v/v)、戊二醛浓度为0.25%(v/v)、与戊二醛交联的时间为12 h及添加2 ml(1120 U)的游离脂肪酶时,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最高,其活力回收率达到69.4%。对游离脂肪酶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游离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而固定化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固定化脂肪酶的温度稳定性明显优于游离脂肪酶。最适反应p h均为8.0,脂肪酶经过固定化之后,酸碱耐受性增大。重复利用10次的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莉 李文清 谭洪新 罗国芝
研究不同pH(6.5、7.5和8.5)对利用高体革■(Scortum barcoo)淡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废弃物培养的微生物絮团的氨氮转化效率和絮团细菌活性效果的影响,实验温度为29~32℃。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均无亚硝酸盐、硝酸盐的明显积累,对活性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29、0.92、0.80 mg/(L·d)。pH对絮团氨氮转化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束时pH 6.5、pH 7.5、pH 8.5组的总氨氮浓度分别为37.71、12.74、17.55 mg/L,pH 7.5、pH 8.5组氨氮向有机氮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pH 6.5组。pH对微生物絮团的总微生物活性、微生物含量、异养细菌及硝化细菌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H 6.5组的微生物絮凝团胞外聚合物(ext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的胞外蛋白质、胞外多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H 6.5组的微生物絮团的平均粗蛋白含量为20.61%,高于pH 7.5组(18.83%)和pH 8.5组(19.04%)。结果表明:在6.5~8.5的范围内,pH对微生物絮团氮素转化效率有明显影响,对微生物活性影响不显著;pH为7.5和8.5时更有利于微生物絮团对水体中氨氮的同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霞 姜振辉 张雯怡 周家树 刘娟 蔡延江 李永夫
【目的】探讨不同外源碳(玉米Zea mays秸秆及其生物质炭)输入对亚热带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和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揭示其对土壤硝化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以亚热带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对照(不施用)、施用玉米秸秆(5 t·hm~(-2))和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5 t·hm~(-2)),进行为期1 a的野外试验。于试验的第3个月和1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毛竹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酶活性与总硝化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对照相比,秸秆及其生物质炭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和群落结构(P<0.05),而对氨氧化古菌(AOA)丰度和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秸秆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及其优势菌属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的相对丰度、蛋白酶活性和脲酶活性以及总硝化速率,而生物质炭处理则使其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氨氧化细菌丰度及其优势菌属亚硝化螺菌属的相对丰度、蛋白酶活性和脲酶活性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土壤总硝化速率呈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NH_4~+-N、NO_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水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对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影响(P<0.05)。【结论】秸秆生物质炭输入通过降低土壤NH_4~+-N、NO_3~--N和水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从而降低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及其优势菌相对丰度,削弱氮循环相关酶活性,进而抑制土壤硝化作用。与秸秆直接输入相比,秸秆生物质炭有利于减少毛竹林土壤氧化亚氮气体排放以及土壤氮素损失。图6表1参5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