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18)
2023(8465)
2022(7682)
2021(7356)
2020(6130)
2019(14361)
2018(14448)
2017(28077)
2016(15340)
2015(17339)
2014(17329)
2013(17222)
2012(15553)
2011(13883)
2010(13602)
2009(12223)
2008(11665)
2007(9827)
2006(8431)
2005(7103)
作者
(44214)
(36462)
(36183)
(34382)
(23307)
(17583)
(16443)
(14523)
(13887)
(12987)
(12686)
(12069)
(11424)
(11368)
(11206)
(11109)
(10956)
(10883)
(10351)
(10265)
(9111)
(8801)
(8780)
(8253)
(8180)
(8126)
(8078)
(7992)
(7308)
(7298)
学科
(58132)
经济(58068)
管理(43450)
(40944)
(34754)
企业(34754)
方法(29447)
数学(25449)
数学方法(25167)
(14844)
中国(13996)
(13762)
(13749)
业经(12925)
地方(12041)
理论(10448)
(10214)
(9998)
贸易(9994)
农业(9978)
(9685)
技术(9630)
环境(9541)
(9190)
财务(9133)
财务管理(9119)
(9062)
企业财务(8640)
教育(8625)
(8395)
机构
大学(214091)
学院(211897)
管理(89174)
(78854)
理学(78419)
理学院(77558)
经济(76980)
管理学(76233)
管理学院(75869)
研究(68438)
中国(48241)
(45675)
科学(45049)
(34200)
(34168)
(33937)
业大(33887)
研究所(31657)
中心(30645)
(28941)
北京(28723)
财经(28398)
(28091)
师范(27840)
农业(26632)
(25879)
(25159)
(24070)
技术(22747)
师范大学(22647)
基金
项目(154076)
科学(120316)
研究(112109)
基金(111112)
(96696)
国家(95894)
科学基金(82501)
社会(68163)
社会科(64491)
社会科学(64472)
(60582)
基金项目(60291)
自然(55431)
自然科(54102)
自然科学(54085)
自然科学基金(53091)
(50995)
教育(50942)
编号(46441)
资助(45737)
成果(37004)
重点(33836)
(33356)
(32156)
(32112)
课题(31251)
创新(29836)
科研(29670)
项目编号(28985)
大学(28600)
期刊
(82136)
经济(82136)
研究(59635)
学报(35416)
中国(35164)
科学(32216)
管理(31079)
(30333)
大学(26179)
学学(24570)
(23912)
教育(23864)
农业(21837)
技术(18032)
(13948)
金融(13948)
业经(13904)
图书(13198)
财经(12664)
经济研究(12477)
理论(11656)
科技(11393)
实践(11044)
(11044)
(10671)
问题(10642)
(10541)
情报(10316)
技术经济(10033)
现代(9684)
共检索到291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刚  吴小芹  
竹丛枝病是竹类植物产生丛枝状病害的总称,是竹林退化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竹针孢座囊菌Aciculosporium take,异香柱菌属Heteroepichlo觕,竹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 bambusae以及植原体(phytoplas-ma)等均能引起竹丛枝病。长期以来这些病原物所处分类地位的变化较大且它们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这对竹丛枝病的防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对上述病原物所处分类地位的演变过程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竹丛枝病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参2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显胜  舒金平  盛建立  张威  彭瀚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耿显胜  张威  仲建平  张守科  舒金平  
[目的]对早竹丛枝病进行调查及病原菌分子鉴定,为早竹丛枝病的病害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株水平和单枝盘水平的2种病害分级标准对早竹丛枝病进行调查。使用植原体16S rDNA和真菌rDNA-ITS序列的特异性PCR引物,对早竹丛枝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调查的6块样地早竹丛枝病的平均发病率为18.59%,平均病情指数为6.67。感病的早竹DNA样品能够扩增出真菌的rDNA-ITS序列,而不能够扩增出植原体的16S rDNA序列;扩增出的序列与报道的竹针孢座囊菌的序列同源性达到99.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瑞  李向东  王洁  刘金亮  竺晓平  张广民  
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表现黄化、丛枝、顶枯等症状的绣线菊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了约1.2kb的特异性片段。测序结果证明其病原为植原体。RFLP和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属于翠菊黄化组的16SrⅠ-B亚组。与GenBank中其他植原体分离物序列比较,发现该分离物与16SrⅠ-B亚组中的西方翠菊黄化植原体(SAY)同源性高达99.6%。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楼君芳  胡国良  俞彩珠  游龙德  叶玉珠  
笋用竹丛枝病又称雀巢病、扫帚病、竹疯病。该病发生普遍而严重 ,当前已成为发展笋用竹生产的一大障碍。研究结果表明 :在 3月底到 4月中旬或 9月 ,清除林中病枝 ,集中林外烧毁 ,防治效果达 92 % ;清除病枝后喷洒 50 %多菌灵 50 0倍液或 2 5%三唑酮 50 0倍液 ,防治效果分别可达 99%和 97% ;仅喷洒 50 %多菌灵 50 0倍液或 2 5%三唑酮 50 0倍液 ,每周 1次 ,连续 3次 ,防治效果均达 1 0 0 %。表 3参 6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涛  段廷玉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能够与自然界中绝大部分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为宿主植物带来多种正向效应,包括提高植物抗逆性,尤其是在协助植物抵抗病菌的入侵方面。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中国学术总库,总结归纳了近年来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新进展及AM真菌与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分析了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的机理,包括提高寄主植物营养状况、激活根系周围养分、改变根系形态、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寄主光合作用产物、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并就AM真菌群落的抗病功能、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以及多因素复合下影响植物病害的研究做了展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永  田国忠  朴春根  郭民伟  林乐民  
实验应用PCR扩增i、PhyClassifer分析、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灰叶丛枝病病害进行了分子检测及其病原的鉴定、系统进化研究。iPhyClassifer结果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组)16SrⅡ-A成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Ⅱ、16SrⅡ-A成员同源性最高,如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为99.9%r,p基因为99.9%。基于16S rRNA和rp两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甘薯丛枝病植原体起源相同,且关系相当接近。根据以上结果,灰叶丛枝病植原体归为花生丛枝组(16S...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屈明华  俞元春  李生  张金池  
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大多数植物能够建立互惠共生体系,提高植物对水分和养分吸收,促进植物生长。AMF与植物共生可促进矿质养分活化释放,提高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改善植物营养状况。AMF与植物共生加速了玄武岩、长石、花岗岩、磷酸盐等矿物的风化速度,促进养分从矿物中析出; AMF与植物共生促进了土壤中磷素以及其他矿质元素活化,从而促进植物生长。AMF活化土壤养分的机理主要是能形成强大的菌丝网络,菌丝桥传递矿质养分;分泌多种酶类,参与土壤养分酶解;分泌有机酸,降低土壤pH值,活化土壤吸附及固持的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调控养分转运蛋白等。AMF活化矿质养分受到矿物土壤类型、菌根真菌和共生植物种类及碳源分配等因素影响。AMF生物技术是显著提高退化土壤生态恢复的一种潜在机制。今后应大力开展丛枝菌根真菌对矿质养分活化作用的机制研究,对退化土壤高效菌种进行筛选,加强微生物肥料研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牟海津  刘志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宁  胡景辉  金保伟  
致病基因是在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决定与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和破坏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基因,致病基因调控了对植物趋性、吸附、侵入、定殖、扩展、破坏寄主、和显症等一系列病理学过程。无毒基因编码的直接或间接产物与抗病基因编码的直接或间接产物相互识别诱导植物过敏性坏死反应和其它的寄主抗性反应。对致病基因及无毒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为制定更为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研究就致病基因和无毒基因的特点及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田国忠  熊耀国  汪跃  赵丹宁  李峰  徐刚  
本试验通过试验林自然发病调查、病根苗抗病性测定及DAPI染色等方法,对不同无性系及杂交组合的泡桐试材抗病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5~6年生泡桐自然感染MLO后的地面部分发病现象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丛枝型(WB)、黄化型(Y)、丛林黄化型(WB+Y)和丛枝花变叶型(WB+P)。外部发病差异与其韧皮部筛管中MLO的含量有直接联系。一般情况下,MLO的浓度高低依次为花变叶部位、丛枝部位、黄化部位、无症或健康部位。在根部MLO浓度低,且无性系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无性系间或杂交组合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别。根据病状反应、病情指数和病组织MLO浓度测定结果,可以区分为高抗、中抗和感病三种类型。初步筛选出一批抗病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谢锦忠  傅懋毅  张光楚  李岱一  陈秀梅  
采用截顶留母竹高度 (节数 )、秆基芽眼处理和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物质 (含 6 -苄基嘌呤(BA) +萘乙酸 (NAA)的 MS培养液 )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 ,分别对绿竹、孝顺竹和青皮竹 3个丛生竹种的次生枝采萌圃的促萌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中的绿竹次生枝采萌圃的持续经营技术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留母竹高度为 7节 ,损伤母竹秆基全部芽眼 ,并从 4月中旬开始 ,根据竹种配合施用 5次剂量均为 1L·丛 -1的 BA+NAA不同质量浓度的 MS营养液 ,即绿竹每升含 2 mg BA+1mg NAA,孝顺竹每升含 10 mg BA+1mg NAA,青皮竹每升含 5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广智  王明艳  罗毅  徐世行  何顺东  崔尚金  
猪螺杆菌(Helicobacter suis, H. suis),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典型螺旋状外形,菌体末端因有平均4—10个鞭毛而具有高度的活动性。猪螺杆菌是一种重要人畜共患病病原,近些年才被比利时科学家分离并成功体外培养。猪螺杆菌不同于主要感染人的幽门螺旋杆菌,猪螺杆菌主要感染大部分的猪,处于屠宰年龄的猪的感染率约在60%—95%。猪螺杆菌感染主要导致猪发生胃炎,胃部不适和降低猪的体重增加率。更重要的是,猪螺杆菌也感染部分人,造成患者发生各种胃部不适、胃病甚至胃癌(如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猪螺杆菌感染后虽然引发了机体强烈的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但是该菌进化了数种毒力因子用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最终可以持续地定植在宿主胃内,破坏胃上皮细胞稳态,引发慢性炎症,甚至胃癌。目前科学家对于猪螺杆菌的传播途径还不是很清楚,猪肉和相关制品,唾液,粪便可能是造成细菌传播的途径。猪、小鼠和蒙古沙鼠是目前常用的研究猪螺杆菌致病机理的动物模型。虽然猪螺杆菌对猪的健康、生产性能和动物福利乃至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猪螺杆菌分离培养比较困难,细菌体外培养需要微需氧环境(85%N2,10%CO2和5%O2),国内对猪螺杆菌研究相对较少,一般主要涉及细菌的检测方面。目前,关于猪螺杆菌致病机理的资料比较少。通过分析猪螺杆菌基因组结合已知发现,大家推测该菌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来干扰或逃避宿主防御应答:鞭毛的高度运动性和对酸的中和能力、对胃上皮细胞的较高黏附性、对氧化应激压力的解毒能力、诱导细胞死亡和免疫调节等。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猪螺杆菌研究经历以及文献资料从猪螺杆菌的研究历史、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培养条件、流行现状、致病机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综述,旨在提高国内对猪螺杆菌及其致病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为猪螺杆菌未来的研究和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田国忠  温秀军  李永  孙朝晖  赵玉芬  郭晓军  黄钦才  李志清  赵俊芳  
分别从河北唐县赞皇大枣、辽宁凌源梨枣和河南濮阳扁核酸3个品种的枣疯病和来自山东、江西和北京的不同无性系的泡桐丛枝病树上采集丛枝枝条作为组织培养材料,获得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组培苗皆表现典型的丛枝症状。其中感染植原体的赞皇大枣组培苗(Ft)和扁核酸组培苗(HPD)在未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和其它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a以上仍能维持丛枝苗生长;而发病梨枣(LD)除产生丛枝外,还出现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枯梢等衰退症状。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可在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上通过各种培养基交替和单纯的MS培养基继代培养,并已在实验室内连续保藏达10a,其引致丛枝症状的能力无明显的改变。用枣树Ft染病材料作接穗,以健康冬枣...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金开璇  汪跃  
重阳木丛枝病普遍发生在我国南方各省,尤其安徽、湖北一些地区危害严重。1983年作者用电镜证实了重阳木丛枝病为类菌原体病害。本病在国外尚无报道。在传病试验中证实了感病植株病皮能嫁接传病。树木感染MLO病害后,其病原在感病植株中分布局限且浓度较低。长春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MLO病原能在长春花内大量繁殖,成为研究树木MLO病害的理想试验植物。1988年试验证实泡桐丛枝病MLO病原可由南方菟丝子传染到长春花上,表现典型丛枝黄化及花变叶病状。本文将报道用南方菟丝子传染重阳木丛枝病MLO到长春花上,并回接成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