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35)
- 2021(167)
- 2019(287)
- 2018(316)
- 2017(531)
- 2016(294)
- 2015(325)
- 2014(441)
- 2013(460)
- 2012(394)
- 2011(328)
- 2010(364)
- 2009(375)
- 2008(475)
- 2007(489)
- 2006(485)
- 2005(530)
- 2004(449)
- 2003(492)
- 2002(492)
- 学科
- 管理(1277)
- 业(1123)
- 企(1057)
- 企业(1057)
- 济(1038)
- 经济(1037)
- 学(580)
- 财(543)
- 中国(498)
- 教育(487)
- 制(484)
- 务(410)
- 财务(407)
- 财务管理(405)
- 理论(403)
- 企业财务(385)
- 方法(372)
- 银(343)
- 银行(341)
- 行(313)
- 和(306)
- 农(300)
- 业经(293)
- 体(285)
- 教学(280)
- 策(272)
- 图书(270)
- 工作(267)
- 制度(258)
- 度(258)
- 机构
- 大学(4863)
- 学院(4667)
- 研究(1858)
- 中国(1825)
- 江(1591)
- 省(1479)
- 管理(1396)
- 济(1386)
- 经济(1302)
- 京(1280)
- 科学(1275)
- 所(1216)
- 市(1204)
- 州(1133)
- 财(1119)
- 农(1095)
- 公司(1019)
- 研究所(995)
- 中心(953)
- 范(918)
- 师范(915)
- 北京(874)
- 理学(864)
- 理学院(836)
- 局(827)
- 管理学(811)
- 农业(801)
- 管理学院(796)
- 图书(792)
- 书馆(782)
共检索到12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许冬梅
挂钟馗像在陕西南部与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这天,流传挂钟馗像的习俗。挂蒜头、石榴花端午期间,挂菖蒲艾蒿,这已是南北城乡的习俗,可在江西、安徽相邻的部分地方,端午这天,家家门前悬蒜头,有的挂石榴花以期“赶鬼除菌”。迎鬼船江西南边的部分地方,流传迎鬼船...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林继富
端午节习俗传承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端午节习俗传承体现了人类价值的共同性,其多样性传统源于生活基础上的文化调适和包容性发展,端午节习俗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基于民族、地方传统的自豪感,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端午节习俗 传承 文化自信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江农
端午节话粽子江农端午节食粽,相传起源于爱国诗人屈原5月5日投泪罗江殉国,民众以窄筒贮米投水.从此端午食粽成俗。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依口味、饮食习惯,制作的粽子已形成有南、北风味和荤素之分.味道也有甜、咸、香多种。北方以江米小枣粽子最负盛名,它鲜香味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楠楠 郭良文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采用地理定位研究、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节庆活动为案例,以宗教文化场所为考察标志,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表明,依托黄石市的佛道宗教文化场所,与民俗结合产生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端午节的西塞神舟会,体现了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生动实践;西塞神舟会在1 000多年发展演化中,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主导与变迁,至今在一定区域的文化场域中仍然能够保持活性。研究认为,节庆活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既要保护其一定物质基础,也要对区域的传统文化有包容与保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承忠
以北京市民端午节放假期间的活动日志为基础,通过微观调查,揭示了北京市民端午节期间休闲行为的一般时间特征及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其休闲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北京市民 端午节 休闲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胜选
明清时期陕南地区成为以湖广、闽粤和皖赣为主体移民居住地,陕南民间美术的观念也因此受到影响并形成独有的特色。文章从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结构、民间风俗着手,对陕南民间美术观念的影响进行探究,认为移民不但将原住地的风俗传入陕南地区,而且落地生根,致使陕南地区民间风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
明清移民 民间风俗 陕南民间美术观念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继艳 杜裕民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艺术符号是端午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如系五色缕、穿五毒肚兜、悬艾叶、挂菖蒲、贴门符等,这些符号凝聚着传统的民俗观念,潜隐着丰富的文化象征,蕴含着崇高的审美理想,表达了人们祈求天人合一、求真崇善、辟瘟除害的美好愿望。对端午艺术符号传承应用的客观基础、遵循原则等加以研究,旨在提炼核心价值,顺应时代发展,用活文化遗产,丰富传播形式,使其在"对接"现代节日生活的过程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端午文化 艺术符号 传承应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峰 洪尚群
传统文化会影响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本文分析了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影响生态建设的机制、过程、动态和效应,从而指出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对生态建设有利,也有弊,应当趋利避害地对其加以改造,移风易俗使传统文化吐故纳新、新陈代谢,以适应和促进生态建设。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影响机制 生态建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恂诚
找贴风俗的本质是每宗房地产交易须经多次交易才能最终完成,这多次交易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好多年。这体现了传统社会房地产交易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进入近代以后,找贴风俗发生显著变化,交易次数减少,时间跨度缩短。这是受了上海开埠后租界道契交易高效率的影响,也体现了工商业发展和私有产权明晰的需要。房地产交易中血缘关系的淡化也在其中起了作用。
关键词:
找贴风俗 房地产交易 近代上海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牛廷立 庄天慧 张国培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终年在外的农民工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流出地的村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动态、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和子女教育培养,促进了当地农民生育观念、赡养观念、婚丧习俗的转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国友
明清时期的云南农村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生产发展水平、食物来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体现在主食、副食、饮料等不同类别食物的构成状况、加工方法、食用方式以及"尝新""食生"等独特的地方民族习俗等各方面。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反映出传统农业社会中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面貌,同时,也积淀为现今云南地区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
云南 农村 饮食 俗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勤建
什么是民俗?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民俗问题,对在座的各位可能比较陌生。通常我们认为民俗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比如怎么过年、怎么做年糕等。其实这仅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从学科性质和现代角度讲民俗,其内容要广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