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49)
- 2023(6723)
- 2022(5648)
- 2021(5026)
- 2020(4283)
- 2019(9340)
- 2018(9118)
- 2017(17691)
- 2016(9570)
- 2015(10629)
- 2014(10490)
- 2013(10209)
- 2012(9345)
- 2011(8488)
- 2010(8693)
- 2009(8048)
- 2008(8053)
- 2007(7298)
- 2006(6430)
- 2005(6001)
- 学科
- 济(37175)
- 经济(37092)
- 管理(36155)
- 业(31546)
- 企(27436)
- 企业(27436)
- 方法(15336)
- 财(14733)
- 制(13371)
- 数学(13191)
- 数学方法(13087)
- 中国(10123)
- 农(9615)
- 业经(9355)
- 体(9328)
- 务(8852)
- 财务(8825)
- 财务管理(8806)
- 企业财务(8427)
- 体制(8072)
- 银(7728)
- 银行(7716)
- 融(7350)
- 金融(7348)
- 行(7343)
- 划(6754)
- 环境(6636)
- 技术(6610)
- 贸(6600)
- 贸易(6595)
- 机构
- 大学(140541)
- 学院(138413)
- 济(60893)
- 经济(59742)
- 管理(53834)
- 理学(46901)
- 理学院(46317)
- 管理学(45647)
- 管理学院(45362)
- 研究(45184)
- 中国(34949)
- 财(32559)
- 京(28496)
- 财经(25258)
- 科学(25094)
- 经(22954)
- 所(21979)
- 江(21348)
- 中心(20704)
- 农(20496)
- 经济学(20008)
- 研究所(19466)
- 财经大学(18942)
- 业大(18535)
- 经济学院(18059)
- 北京(17374)
- 范(17118)
- 师范(16955)
- 院(16297)
- 州(16147)
- 基金
- 项目(92919)
- 科学(75516)
- 基金(71085)
- 研究(68171)
- 家(61220)
- 国家(60727)
- 科学基金(53451)
- 社会(47377)
- 社会科(45004)
- 社会科学(44994)
- 基金项目(37445)
- 省(35148)
- 自然(33442)
- 自然科(32742)
- 自然科学(32735)
- 自然科学基金(32194)
- 教育(32041)
- 划(29521)
- 资助(28189)
- 编号(25669)
- 制(23913)
- 部(22177)
- 成果(21389)
- 重点(21051)
- 国家社会(20618)
- 创(19862)
- 教育部(19810)
- 人文(19057)
- 发(18954)
- 创新(18692)
共检索到210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帅 刘志军 王岩
本文分析并检验了留守经历对个体社会信任影响的长期效应、内部异质性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个体成年后的特殊信任和一般信任均有长期负向影响,对一般信任的负面影响随时间流逝有所消减,但对特殊信任的负面影响则不能被时间疗愈;其次,留守对个体社会信任的影响存在“阈限效应”,即对个体社会信任的负向影响主要来自于“留守”而非留守持续时长;再次,留守对个体社会信任的影响存在“早晚”和“监护”效应,有小学和初中阶段留守经历者以及留守时由祖辈监护者,其特殊和一般信任均更低;此外,因果中介分析表明,留守经历会通过降低留守者主观阶层地位而对其成年后社会信任产生负面影响。上述发现说明童年留守经历所导致的“信任危机”,主要体现为留守者对基于血缘、地缘、学缘等身边人信任的内在负面冲击且难以被时间疗愈,而对一般社会成员的外部信任危机则相对较小且可能随时间修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天牧 刘爱书
童年期虐待(childhood maltreatment)对个体未来的心理、生理健康有很多不良影响,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受虐待经历越严重便越容易将自身经历定义为虐待,然而很多童年期受害者却在研究中报告自己并没有遭受过虐待,有研究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假阴性错误"。本文对这一现象的特点、产生机制及其影响进行文献综述,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金童林 张璐 乌云特娜 杨宏 刘振会 黄明明
目的:探讨社会性创伤、述情障碍及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以403名童年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性创伤问卷、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及大学生攻击性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社会性创伤、述情障碍以及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2)社会性创伤对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3)社会性创伤通过述情障碍对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结论:述情障碍在社会性创伤对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玉兰
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利用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工厂权益保护的调查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童年期迁移经历对其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的影响。数据表明,童年期有迁移经历的与没有迁移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成年早期生命历程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均有显著的差异,迁移类型、迁移时机和迁移持续期对新生代农民工成年早期生命历程有持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后来生命历程事件的发生模式以及个人收入的决定因素之中。整体看来,儿童随父母一起迁移对其成年早期的生活机会有积极的影响,其中随父母一起长期迁移比长期的父母单独迁移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更好,这主要与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工家庭社会支持模式的变化有关。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周婷 谢笑春 范志光 王苏
为探讨童年期虐待对听障大学生抑郁的作用机制以及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并比较听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作用机制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童年期虐待问卷、反刍思维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71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听障大学生的童年期虐待、反刍思维、消极应对和抑郁水平高于普通大学生,积极应对不存在差异。(2)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反刍思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童年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反刍思维和积极应对、反刍思维和消极应对在童年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3)听障大学生群体中,消极应对的中介效应以及反刍思维和消极应对的链式中介效应均小于普通大学生;反刍思维和积极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听障大学生中不成立,但在普通大学生中成立。即童年期虐待是大学生抑郁的风险因素,其在听障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应重视童年期虐待对听障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通过改善反刍思维、培养积极应对、减少消极应对来缓解听障大学生抑郁的发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岳鹏飞 张嘉鑫
为了探讨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学业拖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儿童虐待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量表、Aitken拖延问卷(中学生版)和认知融合问卷对73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学业拖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特质焦虑在童年期虐待与学业拖延之间起中介作用;(3)“童年期虐待→特质焦虑→学业拖延”的直接路径以及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均受到认知融合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低认知融合个体,童年期虐待对高认知融合个体的特质焦虑和学业拖延的正向预测作用均更弱。研究结果揭示了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学业拖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为青少年学业拖延的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童年期虐待 特质焦虑 学业拖延 认知融合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湃 刘爱书
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灵活性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抑郁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427名大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童年期心理虐待、认知灵活性和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认知灵活性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主要是其可控性成分在起作用。即,童年期心理虐待通过认知灵活性的可控性影响抑郁。
关键词:
心理虐待 抑郁 认知灵活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麻书滔 陈少华 麻彦坤
为考察童年期创伤经历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以及核心自我评价、社交回避与苦恼在其中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79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童年期创伤经历、社交回避与苦恼、手机依赖之间均呈正相关,三者与核心自我评价均呈负相关;童年期创伤经历不仅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直接效应显著,还可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社交回避与苦恼间接影响初中生手机依赖;核心自我评价、社交回避与苦恼在童年期创伤经历和初中生手机依赖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童年期创伤经历对初中生手机依赖的直接影响以及内部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手机依赖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韩保庆 王胜今 张敬霞
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基线数据和2018年追访数据,研究了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以及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童年时期父亲外出务工会提高农村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第二,童年时期母亲外出务工整体上并未对农村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农村女孩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第三,父亲外出务工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顺同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母亲外出务工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严谨性和外向性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要重点关注母亲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同时要关注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韩嘉玲 余家庆
现有文献大多强调农民工子女“身不由己”的童年生活,较少从儿童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子女的童年经历与体验。通过对一批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城流动的农民工子女在二十年后的回访,分析农民工子女如何在家庭、学校与社区中度过童年。研究发现,儿童在看似“身不由己”的“留守/流动”身份变动过程中,积极探索自己的童年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乃至摆脱流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漂泊的童年经历对农民工子女心态具有影响,并作用于成年后的家庭亲子实践与城市流动决策。虽然20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塑造了农民工子女生命历程,但儿童在看似处处受制于社会结构的童年生活中也具有能动性一面。
关键词:
童年 流动 农民工子女 能动性 回访研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徐贤明 钱胜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编制成册的量表和问卷对300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和品行问题倾向呈显著负相关(p<0.05),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未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心理韧性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调节效应 中介效应 心理韧性 留守儿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浩君 姚兆余 苏群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因此,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浩君 姚兆余 苏群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因此,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良 张立冬
基于2010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检验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有“分离家庭”经历的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显著低于无“分离家庭”经历的农村儿童。相较“父亲缺位”,“母亲缺位”对家庭收入流动性的负面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结构会通过成年后家庭文化资本和个体人力资本影响家庭收入流动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家庭结构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家庭收入流动性存在地区差异、群体差异,西部负面影响大于中东部,中低收入群体负面影响大于高收入群体。家庭结构不仅影响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关系着成年后经济地位和社会表现。因此,在关注家庭结构给农村儿童短期影响的同时,其长期影响也应引起政策研究者和学界的高度重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常青 陈卫萍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往往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影响和特殊的经历。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上饶市两所高职院校145名有童年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调查,探讨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的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童年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女生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留守经历 高职生 人格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