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30)
- 2023(12387)
- 2022(10267)
- 2021(9585)
- 2020(7313)
- 2019(16746)
- 2018(16264)
- 2017(29922)
- 2016(16340)
- 2015(18426)
- 2014(18291)
- 2013(17235)
- 2012(16108)
- 2011(14573)
- 2010(14951)
- 2009(13531)
- 2008(13123)
- 2007(11574)
- 2006(10316)
- 2005(9582)
- 学科
- 济(67078)
- 经济(67006)
- 管理(44124)
- 业(42374)
- 企(35658)
- 企业(35658)
- 中国(23080)
- 方法(20401)
- 地方(19854)
- 业经(19298)
- 农(19295)
- 理论(16630)
- 数学(15024)
- 数学方法(14840)
- 财(14687)
- 农业(13263)
- 学(12898)
- 贸(12680)
- 贸易(12667)
- 制(12613)
- 银(12269)
- 银行(12260)
- 易(12186)
- 融(12055)
- 金融(12054)
- 行(11919)
- 技术(11791)
- 发(11789)
- 和(11630)
- 教育(11551)
- 机构
- 学院(227822)
- 大学(215825)
- 济(88574)
- 经济(86531)
- 管理(80917)
- 研究(75356)
- 理学(68153)
- 理学院(67378)
- 管理学(66306)
- 管理学院(65887)
- 中国(57236)
- 京(46162)
- 科学(43600)
- 财(42158)
- 江(36746)
- 所(36586)
- 中心(34195)
- 范(33824)
- 师范(33520)
- 研究所(32642)
- 财经(32430)
- 农(31813)
- 技术(31223)
- 州(30356)
- 北京(29287)
- 经(29264)
- 职业(29142)
- 业大(28006)
- 院(27598)
- 经济学(26960)
- 基金
- 项目(142559)
- 研究(115790)
- 科学(112634)
- 基金(97268)
- 家(82242)
- 国家(81390)
- 社会(71008)
- 科学基金(70544)
- 社会科(67076)
- 社会科学(67068)
- 省(60361)
- 教育(57031)
- 编号(51585)
- 基金项目(50324)
- 划(48928)
- 成果(42113)
- 自然(41192)
- 自然科(40181)
- 自然科学(40175)
- 自然科学基金(39428)
- 资助(38398)
- 课题(37829)
- 发(36608)
- 重点(33171)
- 年(32932)
- 创(31275)
- 部(30566)
- 项目编号(30444)
- 发展(30194)
- 性(29730)
- 期刊
- 济(110015)
- 经济(110015)
- 研究(71013)
- 中国(54031)
- 教育(44508)
- 财(32896)
- 管理(32696)
- 农(31267)
- 学报(28008)
- 科学(27731)
- 技术(25508)
- 融(22423)
- 金融(22423)
- 大学(22285)
- 农业(21634)
- 业经(20918)
- 学学(20379)
- 经济研究(17654)
- 职业(17553)
- 财经(16282)
- 经(14224)
- 问题(13921)
- 坛(12995)
- 论坛(12995)
- 图书(12226)
- 商业(11596)
- 技术教育(11449)
- 职业技术(11449)
- 职业技术教育(11449)
- 业(11394)
共检索到355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陶红 夏颖
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发展是"双高计划"的重要抓手之一,专业集群具有区域资源集聚、注重深化产教融合以及强调专业解构与重组等特征,竞合理论视角下的专业集群发展对提高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率、增强人才培养的适配性、激发专业集群创新活力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可从搭建高职院校竞合联盟平台,选择适合的竞合发展模式,构建竞合评价标准和监督反馈机制,建立竞合伙伴的信任关系等方面,探索专业集群竞合发展的实践逻辑,为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提供新思路,促进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褚金星 李博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但在2022年“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中发现,外部对接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内部知识体系封闭,难以整合内外资源;组织协作不畅,难以形成建设发展的合力;知识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构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等依然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论逻辑、突出问题及未来路向进行重新审视和再次梳理,建议基于集群优势竞争理论,以构建开放性知识系统为突破口,强化组群逻辑、整合教学资源、重构管理组织、开展有组织科研等,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竞争力提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群 集群优势竞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兆婷
新时代国内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其育人目标提出的新要求,驱动其不断开展“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创新。优良的职业品质是学生技能提升和职业生涯长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针对“三教”改革推进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限制、策略偏差和发展滞阻问题,本文将学生优良职业品质的培育作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着力点,从建设“工匠型”教师队伍,完善融合优良职业品质要素的教材资源体系,实现精神品质要素在教法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融入,探索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践机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三教”改革 实践进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红贵 何美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结晶,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道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分析理论逻辑和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向度:坚持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总抓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基本路径;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转型变革,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红贵 何美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结晶,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道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分析理论逻辑和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向度:坚持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总抓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基本路径;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能源转型变革,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师翠英 经蕊 冯泓铭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有效载体。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呈现创新模式多元化、创新体系多极化和创新能力差异化等特点。产业集群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方面与区域创新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并通过要素共享机制、规模经济效益机制和竞争效应机制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以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需要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效统筹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关键词:
区域创新 产业集群 作用机制 实践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究竟是用理论工作者所创设的教育理论指导、规范教师的实践,还是用教师自身所创生的实践理论去促进其专业发展?仔细审视可以发现,这种论争其实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所遵从逻辑的论争:主张理论指导实践者秉持的是一种理论优先性逻辑;倡导教师实践理论者秉持的是一种实践优先性逻辑。文章认为,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跳出既有论争,回到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的原点考查,确立并提升理论者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者的理论意识,推进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群 缪朝东 嬴萍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逻辑体现在数智化职教场景建设丰富职校教师专业学习场景、校企资源智能共享助推职校教师实践技能高质量培养等四个方面。但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建设难以契合职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技术适应受困数字素养发展瓶颈等问题制约了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发展需立足职校教师技术适应,构建区域资源互通的研修平台;聚焦职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育,构建校本化智能研修机制;立足多源精准数据采集,构建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数智化评价体系;基于角色与价值认知,构建满足职校教师教学科研需求的数字化诊断机制。
关键词:
职校教师 专业发展 数字化转型 数字研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叶怀凡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专业集群建设蕴含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培育学科专业特色的重要策略,也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专业集群建设应更加注重学科的支撑引领,更加强调专业的链式集成,更加突出产教的深度融合。在实践思路上,应调研先行,明确"建什么";统筹谋划,清楚"怎么建";制度保障,确保"建得好"。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专业集群建设 价值 实践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军 杨洋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建设,重在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基于"双高"建设的视角,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旨向,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为依归。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保障机制不健全、目标功利化与标准模糊、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为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保障;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标准;推动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专业素养。
关键词:
“双高”建设 高职教师 专业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学英 张东 刘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文章归纳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即有效匹配新质生产力需求、助推建构可持续生计、实现弱势区域/群体发展的起点公平。诠释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在推高层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稳中层面促进传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赋能存量劳动力就业迭代,在提低层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了教育强国赋能过程富裕、差别富裕、逐步富裕、全面富裕的内在机理,分析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向度: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包容性发展切断贫困的不利循环,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赋能区域均衡发展;增强教育民生属性赋能完整人培养以实现全面富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波 刘笑天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应然之举。从共生理论视域出发,以共生系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锚点,可以构建一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分析框架。高职与社会共生发展具有目的性、整体性、自组织性以及适应性,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在主体参与上需探索更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主体均衡互利共生新生态;在模式上需创新社会服务共生机制,挖掘社会服务模式多样性;在资源环境上需培育灵活资源共享平台,保持共生环境开放性。
关键词:
共生理论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玲玲 赵光辉
面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中国经济循环重心由国际导向转向国内导向的二重变奏,新发展格局要求交通运输具有新发展新思维新举措,并赋予智慧交通新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任务。在“大流通”观下,智慧交通之于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顶层设计层面的技术禀赋效应,由技术禀赋带来的高渗透性也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交通既能够从提振内需的“运”效应、技术赋能的“流”效应、提质降本的“链”效应以及板链拉动的“环”效应等层面高效助推国内大循环,也能够借助技术优势以及交通运输的服务能力,完成某一个产业链或价值链的闭环,助力乡村“小微循环”。对此,应运用智慧交通技术,不断拓展和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融合创新;不忽视“小微循环”的畅通,借助国内制度优势,以智慧交通模式应用场景开发、拓展为方式,激发和形成更多“小微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