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26)
- 2023(16495)
- 2022(14036)
- 2021(12962)
- 2020(10902)
- 2019(24728)
- 2018(24399)
- 2017(47345)
- 2016(25719)
- 2015(28519)
- 2014(28265)
- 2013(28161)
- 2012(25687)
- 2011(22917)
- 2010(22929)
- 2009(21193)
- 2008(21230)
- 2007(18920)
- 2006(16676)
- 2005(15066)
- 学科
- 济(111269)
- 经济(111151)
- 业(98621)
- 企(89626)
- 企业(89626)
- 管理(88165)
- 方法(49205)
- 数学(39269)
- 数学方法(38870)
- 业经(33730)
- 财(33445)
- 农(32152)
- 中国(26406)
- 务(24144)
- 财务(24079)
- 财务管理(24050)
- 地方(23072)
- 企业财务(22816)
- 农业(22806)
- 贸(22378)
- 贸易(22368)
- 易(21805)
- 技术(21343)
- 制(21165)
- 学(20261)
- 理论(19893)
- 和(19888)
- 划(18391)
- 策(17510)
- 环境(15997)
- 机构
- 学院(370380)
- 大学(366395)
- 管理(151649)
- 济(150622)
- 经济(147536)
- 理学(130918)
- 理学院(129508)
- 管理学(127611)
- 管理学院(126913)
- 研究(119586)
- 中国(91108)
- 京(77774)
- 科学(73757)
- 财(69573)
- 农(60184)
- 所(59753)
- 财经(55900)
- 江(55140)
- 研究所(54275)
- 业大(54220)
- 中心(53315)
- 经(50849)
- 北京(48654)
- 农业(47213)
- 范(46225)
- 师范(45832)
- 州(44481)
- 经济学(44470)
- 院(43888)
- 财经大学(41403)
- 基金
- 项目(249893)
- 科学(198240)
- 研究(183590)
- 基金(182454)
- 家(158267)
- 国家(156884)
- 科学基金(136318)
- 社会(116550)
- 社会科(110556)
- 社会科学(110530)
- 省(98179)
- 基金项目(96859)
- 自然(88887)
- 自然科(86847)
- 自然科学(86828)
- 自然科学基金(85324)
- 教育(83099)
- 划(81448)
- 资助(74751)
- 编号(74608)
- 成果(59162)
- 重点(55478)
- 部(54763)
- 创(53755)
- 发(53721)
- 课题(50794)
- 创新(49539)
- 国家社会(47737)
- 科研(47529)
- 业(47231)
- 期刊
- 济(167776)
- 经济(167776)
- 研究(107558)
- 中国(66592)
- 管理(59715)
- 财(55712)
- 农(55427)
- 学报(55091)
- 科学(52912)
- 大学(41956)
- 学学(39767)
- 农业(38707)
- 教育(37122)
- 技术(32989)
- 融(31556)
- 金融(31556)
- 业经(29866)
- 财经(27652)
- 经济研究(26071)
- 经(23683)
- 业(22513)
- 问题(22061)
- 技术经济(19982)
- 现代(18374)
- 贸(17914)
- 科技(17771)
- 商业(17472)
- 理论(17143)
- 图书(17084)
- 版(16516)
共检索到542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陈宏伟 袁伦渠
国有经济退出意味着国家放弃对就业保障的承诺或停止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目的是威胁企业,促使其提高效率和防止国有资产显性和隐性流失。国有经济从非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退出势在必行,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其次,要有发育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国有企业退出的范畴关键应该从国有企业的职能定位上考虑。从世界范围看,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呈现出动态特征并表现出非竞争领域向竞争领域演化的趋势,即国有企业退出和非国有企业进入。国有企业选择进入重要的行业和关键性领域,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容许非国有企业的介入。
关键词:
国有经济 竞争性领域 战略退出 交易费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仪祥
本文证实国有企业非竞争论在理论和事实上的不成立,更不能作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依据,提出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改革,而不是所谓的"完全退出",在遵循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分级动态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以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标准,来引导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非竞争论 完全退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于国安
从国家公布的国有经济在各个行业具体的布局方案看,十五期间和今后国有资本控制的只是国防及少数公用行业,其余大多数竞争性行业要逐步退出市场。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壁垒问题,积极疏通和规范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对于建立进退无障碍的市场经济机制,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文德 王毅敏 宣慧玉
国有企业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本质原因在于“资产国有制与经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观和简单的认为“国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无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分析马克思“重建料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国有制”的本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作为“全民所有制”表现形式之一的“国有制”,可以转化为“个人所有制”表现形式。据此,国有企业可以从竞争领域全面退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的“全民个人所有制”。文章最后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有观念和制度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其一,保持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的“零规模增长”;其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制度方向是“国有资产”和“全民职工身份”的双向对等无偿置换;其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克朋 刘小玄
本文对2000-2008年期间中国部分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的退出及其主要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非平衡面板企业数据,在计算企业效率和界定不同退出行为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多项选择Logit模型分析发现,企业效率是决定国有企业退出的重要变量。其中,效率较高的企业更愿意选择民营化退出,而效率低的企业更有可能选择破产清算或打散重组的方式,完全退出国有部门。然而,在2000-2008年的后期,效率对于企业退出的影响程度明显降低。国有企业退出行为的变化,表明了在其背后政府目标的调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文清
文章分析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必要性、难点及可行性 ,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方式有出售国有股权、出售国有资产、关闭停产、破产、兼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并提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魏峰 荣兆梓
国有企业效率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效率的表现与其是否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政策主张关系密切。本文基于竞争性领域20个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20个竞争性行业2000-2009年期间的年度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在此期间,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工业行业技术效率之间存在差距,但由于国有企业技术效率上升态势明显,使得两者的效率总体上趋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主张目前国有企业必须从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为时尚早,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应当也能够继续深入推进,进一步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在适当行业扶植企业做大做强均有益...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谢莉娟 王诗桪
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的经济学文献仍然集中于国有企业缺乏微观效率这一研究共识。而在近期研究中,对国有企业微观效率的肯定论调开始明显增多,但现有的经验研究多以工业数据为分析样本。在纳入流通业样本并在工业、流通业中展开跨行业比较的视角下,本文对国有企业的微观效率展开了多角度的实证评判。通过综合分析主要财务指标,以及应用DEA-MAlMquist指数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测度,本文发现,国有企业在整体上并不具有效率劣势,其效率优势在流通业领域相比在工业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而批发业中国有资本的高占比与高效率并存的现象尤其值得关注。本文进而以案例分析法揭示了国有批发企业的重资产运营与其盈利追赶过程之间的正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梅生
选取了2002~2009年16个竞争性行业里的2643家国有上市公司与1793家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DEA方法,对两者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存在差异。在对预算软约束指标进行计量并检验后,发现两者在预算软约束上也不存在差异,因此国有企业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是源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而不是政府的利益输送;民营企业综合技术效率无差异是由于缺乏品牌和创新意识抵消了管理上的优势;最后提出了两点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建平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纪玉山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已被经济界广泛接受。"十六大"报告在总结我国近五年改革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这一决定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