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45)
2023(6494)
2022(5549)
2021(5416)
2020(4513)
2019(10342)
2018(10045)
2017(19477)
2016(10416)
2015(11508)
2014(11327)
2013(11274)
2012(10572)
2011(9658)
2010(9707)
2009(8465)
2008(8345)
2007(7523)
2006(6433)
2005(5937)
作者
(30362)
(25193)
(24830)
(23820)
(16249)
(12307)
(11345)
(9696)
(9537)
(8943)
(8513)
(8463)
(8346)
(7886)
(7684)
(7676)
(7649)
(7283)
(7221)
(7198)
(6255)
(6194)
(5923)
(5768)
(5691)
(5587)
(5548)
(5486)
(5126)
(5068)
学科
(38965)
经济(38909)
管理(32389)
(30471)
(26593)
企业(26593)
方法(17155)
数学(13843)
数学方法(13688)
(10433)
(10168)
(10096)
中国(9708)
业经(9680)
地方(9275)
(8903)
技术(8488)
理论(7691)
(7572)
贸易(7563)
(7322)
(7121)
农业(6916)
(6866)
(6722)
银行(6708)
(6580)
财务(6570)
财务管理(6558)
(6527)
机构
大学(144729)
学院(143341)
管理(56781)
(55579)
经济(54261)
理学(49245)
研究(49153)
理学院(48574)
管理学(47741)
管理学院(47446)
中国(37465)
(31271)
科学(31030)
(26459)
(24860)
(24708)
中心(23479)
研究所(22636)
(22303)
业大(21991)
财经(20864)
(19952)
师范(19742)
农业(19488)
北京(19035)
(19006)
(18105)
(18086)
经济学(16107)
师范大学(16090)
基金
项目(99520)
科学(79393)
基金(73638)
研究(71021)
(64964)
国家(64424)
科学基金(55909)
社会(45221)
社会科(42892)
社会科学(42883)
基金项目(39984)
(38470)
自然(37628)
自然科(36849)
自然科学(36839)
自然科学基金(36215)
(32582)
教育(32513)
资助(29333)
编号(28564)
成果(23616)
重点(21892)
(21741)
(21042)
(20440)
创新(19627)
科研(19189)
课题(18983)
国家社会(18837)
(18786)
期刊
(60398)
经济(60398)
研究(41166)
中国(30827)
学报(24097)
科学(22170)
管理(21419)
(21408)
(20920)
大学(17931)
学学(16551)
教育(16073)
农业(14541)
(13412)
金融(13412)
技术(11436)
财经(10211)
图书(10158)
业经(9548)
经济研究(9442)
(8841)
(8616)
问题(8017)
理论(7474)
科技(7359)
资源(7140)
(6990)
实践(6859)
(6859)
书馆(6804)
共检索到217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廖飞  施丽芳  茅宁  丁德明  
知识工作者从事着复杂的、高度依赖于情境的知识工作,他们构成了知识型企业的价值来源。因此,如何管理和激励知识工作者已成为现代管理者所必须面对的管理挑战。理解知识工作者的内生动机是应对这一管理挑战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自主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个人获得的来自知识的竞争优势和个人声誉这两个影响知识工作者自主性和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对其内生动机的作用机理。以两家大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声誉激励和个人来自知识的竞争优势的感知直接强化了个体从事知识工作的内生动机,竞争优势感知在个人声誉激励与内生动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知识的隐性程度影响着整个过程。我们的研究检验了自主理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鹏  朱方伟  宋昊阳  鲍晓娜  
抑制知识隐藏是实现组织内员工间良性知识互动的前提。现有知识隐藏研究多聚焦于知识隐藏行为产生的影响,而对其前因变量的定量考察十分有限。基于资源基础观与社会交换理论会聚视角,本文剖析了组织内人际信任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个人声誉关注与不确定性感知(环境不确定性感知、组织气氛不确定性感知、个人胜任力不确定性感知)的联合调节作用。通过对辽宁省、山东省、北京市等8个省市的267家企业450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对收集到的396份有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信任可以明显抑制知识隐藏行为;个人声誉关注与不确定性感知在人际信任与知识隐藏中皆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个人声誉关注与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及组织动机气氛不确定性感知在人际信任与知识隐藏关系中的联合调节作用显著,但与个人胜任力不确定性感知的联合调节作用不明显。研究结论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决策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雯  王正斌  
本文以隐性知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西安通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员工隐性知识、部门隐性知识和企业隐性知识对企业智力资本和竞争优势具有显著影响,智力资本在隐性知识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应重视并合理利用其不同层次的隐性知识,积累智力资本,进而提升竞争优势。
[期刊] 预测  [作者] 张雯  王正斌  
本文以智力资本为媒介论证了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并从隐性知识是否可显性化角度,分别阐述了可显性化和不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途径。研究指出,对于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企业应通过把握核心知识、提升管理体制、制度创新、完善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利用;对于不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企业应通过隐喻、潜移默化及留住人才等方法使隐性知识的作用得以最大发挥,并运用两个成功案例,进一步论证了可显性化和不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途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迪  刘婷  
团队成员激励是影响团队创造力提升的重要变量之一。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团队成员激励的个体成长与晋升、团队环境与气氛维度对团队知识创造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团队成员的工作环境与物质奖励维度对团队知识创造的知识内隐化、外显化、组合化维度的影响显著,对知识社会化维度的影响不显著。知识隐性程度部分调节团队成员激励对团队知识创造的影响。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马力  黄梦莹  马美双  
工程质量体现着建筑承包商对业主和社会的信誉与责任,由于承包商掌握更多在建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而业主和公众处于信息弱势的状态,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导致承包商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于业主的行为。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保障投资者经济利益和工程项目用户财产与生命安全的关键。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分析比较了建筑承包商作为代理人,在与委托人签订契约的显性激励与市场声誉的隐性激励下的效用函数,得到有效激励实现的条件和提高激励效应的途径,指出声誉的隐性激励与契约的显性激励机制相结合作用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对如何有效地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下建筑承包商的激励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玲  韦茜  
本文分析隐性知识在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深入地论述企业怎样开发、共享和管理隐性知识。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国峥  赵嵩正  王娟茹  
从知识吸收的视角出发,探索知识吸收在隐性知识与知识集成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并将激励纳入研究框架,分析激励在知识吸收与知识集成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西安等5个地区227份问卷调研样本数据,采用多层线性回归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隐性知识对知识集成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知识吸收在隐性知识与知识集成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激励程度越高,知识吸收对知识集成的正向影响就越强,进而降低了隐性知识对知识集成的负面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沛华  惠国安  
四十年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经验表明,改革国有企业的监管制度就是探讨合理的政府与企业之间边界的过程。现阶段在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性得以增强,这对企业经理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国企经理人的声誉机制建设为切入点,探讨声誉对经理人的激励效应。声誉机制有效的前提条件在于:其一,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以外部竞争压力约束经理人的行为;其二,明确的政府与企业的职能边界,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声誉机制的激励效应能够促使经理人更为重视企业的长期利益,减少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以声誉机制的视角能够对企业经理人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为改革国有企业的监管体系、改善国有企业的长期绩效提供了理论分析视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江青虎  
通过实证方法,探究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组织内学习、环境动态性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143家浙江典型产业集群中的集群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集体学习的不同方式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集群企业的组织内学习在集体学习和竞争优势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除非正式交往外,技术环境动态性在集群企业其余四种模式的集体学习和竞争优势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而市场环境动态性在集群企业五种模式的集体学习和竞争优势间没有发挥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宗杰  高厚礼  
知识管理是西方最新兴起的管理方式 ,旨在通过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发展、知识创新和知识的高效运用 ,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从分析知识管理的内涵入手 ,对知识管理的现状、趋势和未来发展作深入的分析 ,着重强调IT和企业文化在有效知识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大为  汪克夷  李俏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源在隐性知识转移发生前、中、后的各项成本,然后通过将激励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探讨了知识源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各项需要,并明确了企业个人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应的分析结果设计了促进知识源转移知识的激励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亚达  徐虹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经理人经营行为短期化现象非常突出,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长期处于经营亏损或亏损的边缘,这不仅损害国家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而且也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西方现代公司制企业虽然也存在经理人行为短期化现象,但情况比我国要好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虹  王博  
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主体的金融中介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具有双重隐性激励效应,即声誉效应和资金流效应。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加以检验,发现双重隐性激励效应共同存在,且其对于管理人最终承担风险的决策影响,取决于管理人重视各类效应的相对重要程度,即隐性激励之间的权衡。具体地,从声誉效应角度,具有不同声誉地位的金融中介对风险决策不同,风险决策随声誉高低而呈现出"前抑后扬"的效应;从资金流效应角度,管理人风险承担行为的资金流效应依附于声誉效应存在,二者叠加形成双重隐性激励效应。因此,重视隐性激励内部的互动叠加效应,对完善资产管理行业的治理、稳定金融市场和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熊熊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正在重塑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形势,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的主体之一,需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