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6)
2023(1361)
2022(969)
2021(997)
2020(616)
2019(1410)
2018(1230)
2017(2277)
2016(1144)
2015(1275)
2014(1306)
2013(1251)
2012(1100)
2011(1036)
2010(1126)
2009(1043)
2008(1152)
2007(1063)
2006(1013)
2005(931)
作者
(3540)
(2938)
(2810)
(2758)
(1855)
(1329)
(1301)
(1158)
(1129)
(969)
(953)
(951)
(951)
(940)
(926)
(895)
(819)
(815)
(808)
(762)
(755)
(694)
(687)
(679)
(638)
(624)
(622)
(618)
(583)
(578)
学科
(6181)
经济(6177)
(5017)
企业(5017)
(4807)
管理(4065)
方法(2708)
业经(2459)
(1891)
贸易(1891)
(1860)
中国(1816)
数学(1766)
数学方法(1753)
理论(1691)
(1556)
(1508)
(1428)
(1425)
(1356)
经营(1315)
(1245)
(1154)
决策(1104)
计划(1095)
体制(1071)
(1065)
地方(1063)
企业经济(1015)
经济理论(980)
机构
大学(20643)
学院(20420)
(8719)
经济(8548)
管理(8514)
理学(7408)
理学院(7348)
管理学(7307)
管理学院(7264)
研究(6407)
中国(4435)
(3915)
(3722)
科学(3268)
财经(3085)
(3011)
师范(2995)
(2934)
(2846)
(2760)
经济学(2727)
中心(2626)
研究所(2513)
师范大学(2510)
经济学院(2455)
商学(2408)
(2388)
商学院(2376)
北京(2342)
财经大学(2330)
基金
项目(13689)
科学(11181)
研究(10984)
基金(10118)
(8524)
国家(8448)
社会(7575)
科学基金(7520)
社会科(7204)
社会科学(7204)
教育(5156)
(4918)
基金项目(4874)
编号(4538)
(4138)
成果(3996)
自然(3992)
自然科(3913)
自然科学(3912)
自然科学基金(3860)
资助(3791)
国家社会(3442)
课题(3109)
(3056)
项目编号(3021)
重点(3002)
(2924)
(2868)
(2838)
(2832)
期刊
(9428)
经济(9428)
研究(5862)
管理(3447)
中国(3226)
教育(2907)
科学(2862)
(2779)
学报(2642)
大学(2259)
学学(2122)
(2059)
技术(1787)
财经(1677)
业经(1631)
问题(1494)
经济研究(1488)
(1487)
(1443)
农业(1399)
(1340)
金融(1340)
社会(1221)
(1217)
国际(1192)
商业(1096)
社会科(1067)
社会科学(1067)
世界(1019)
现代(1009)
共检索到28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肖红军  黄速建  王欣  
虽然竞争中性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推进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制度安排取向,但竞争中性在理论逻辑上仍然存在较多待解问题。本文从探寻竞争中性概念的界定逻辑出发,认为应当结合平等对待的行为视角与不当竞争优势的结果视角来全面理解竞争中性,识别出竞争中性概念的三类潜在假设,即混合经济的情境假设、市场化与竞争有效的条件假设、无所有权偏好的行为假设。在此基础上,从应然价值目标和实然改革效应两个方面着眼,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竞争中性的价值目标与功能进行逻辑化建构,并基于政府与企业的应然关系、企业与企业公平竞争的应然规律,重新构建出"三维多元"的竞争中性内容体系。按照对竞争中性内容的议题实现多寡、强制性属性和达成程度,本文进一步提出竞争中性连续体由竞争非中性、弱竞争中性、强竞争中性、完全竞争中性和超竞争中性五个等级构成,并指出可以通过根源改变和表征改变两种方式推动竞争中性的实现。最后,本文提出竞争中性在中国的应用和导入需要对竞争中性形成一个最低限度的认知共识,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并将竞争政策完善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两个重点应用领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戒骄  
竞争中性在学理上是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与古典经济学反对保护特殊利益、新古典经济学把市场看作不受干涉和价值中立的自然力量、凯恩斯主义主张实施积极和有限政府干预政策等理论有着悠久深厚的渊源。竞争中性主张约束那些造成市场主体竞争优势差异的政府措施,非歧视性地对待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及要求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行政行为透明度等规定,体现了各类市场经济体制共同的价值理念,也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和原则之一。面对世界经济百年不遇之复杂变局,响应和接受竞争中性既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新变化,也是中国自身推进改革开放和增强中国经济体制活力的客观要求。本文立足于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建设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析了中国经济体制与竞争中性的兼容性,挖掘和梳理了经济学理论中有关竞争中性的论述,提出了以政府增进市场与促进公平竞争、统一市场建设与制度型开放、规制改革与产业政策转型为关键点的竞争中性的制度范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浚锋  刘晖  
厘清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的演化逻辑,能更好理解高等教育地方化背后的学理逻辑。结合中国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可检验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支出水平的非线性关系,描述以财政分权度为核心变量的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的演化逻辑。当财政失衡度低于阈值(47.8%)时,表示地方政府拥有较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调配能力,可能倾向于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水平,表现出竞争型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行为,并参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反之,若是受制于“吃饭财政”的生存型地方政府,则倾向于维持现有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两者结果表征为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动态非均衡。展望未来,中央政府迫切需要完善晋升考核体系、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规范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行为,并在城市群空间格局演进中推动地方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创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毛亚庆  吴合文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两大竞争的逻辑——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而对其中任何一种逻辑的偏好都会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化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要关注大学竞争的内在逻辑——知识逻辑,强调大学在立足社会资源的基础上,在追求自身独特价值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生产、传播、运用体系及保证这一体系有效运转的组织结构程序与价值观念,是大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勇坚   张彦红  
产业生态竞争不仅基于数字平台“看门人”地位创建产业生态,实现竞争优势传导,而且具有多元主体网络协同参与、多触点竞争、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升等特征。数据要素作为数字平台产业生态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与算法相结合,最终形成“数据—算法—流量”产业生态竞争格局,其所表现的范围经济与协同效应、“数据—网络—活动”正反馈循环机制以及数字平台“先发制人”收购掌控竞争局面等较好地阐释了产业生态竞争的运行逻辑。数字平台产业生态竞争既有助于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产品与服务。然而,数字平台产业生态竞争对市场竞争秩序构成新的挑战,并产生诸多风险及隐患,需要从搭建产业生态协同治理体系、强化数字平台责任、加强消费者隐私保护与创新保护等方面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永福  张立婷  
为探讨产业集聚与市场竞争是如何在企业创新中共同发生作用的,基于CSMAR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市场竞争在产业集聚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路径中的调节效应,并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市场竞争对产业集聚激励企业创新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且仅存在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会削弱产业集聚的创新推动效果。在考虑行业与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与产业集聚的交互效应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为此提出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加快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晓辉  张璟  
基于国家所有的独特的产权制度安排是我国银行业“强垄断”结构与“弱竞争”行为的根本原因。产权的国家所有不仅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体系中的“强垄断”地位,也抑制了体制外因素对其形成的竞争压力的释放,从而使我国银行业有效竞争的机制难以形成,最终保护了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率的市场行为,导致了国家保护下的制度性垄断无效率或低效率。因而破除“父爱主义”的产权制度,以使体制外竞争机制得以形成也就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前提与关键所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黎小平  刘春年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0—2017年间我国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的演进历程进行回溯,着重考察不同时期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状况。构建反竞争情报能力分析框架,以58份有关"反竞争情报"主题的相关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CM6和NVivo软件,通过关键词筛选和文本编码对论文样本进行规范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我国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的发展脉络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与法律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情报教育愈加重视、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和企业人才需求增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提升反竞争情报能力的有效策略。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光磊  何李  
在中国,"市制"兼有城市建制、市政体制和城市政府间权力体系三个要素或三层含义。从城市政府间权力体系梳理百年来市制变化各阶段的特征后发现:中国市制的调整主要受中央政府通过市制改革实现国家目标、地方官员通过市制改革扩充政治资源、央地矛盾向区域治理领域拓展等政治逻辑的影响。这制约着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实推进。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任务,要结合改革实践和国外经验,逐步推进从"竞争"到"伙伴"这一政治逻辑的转换,以便适应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朱理  曾友林  
电子商务法中的竞争条款并未很好地处理其与竞争法的衔接关系。该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补充规制没有深刻把握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特点,对滥用相对优势地位行为的独立规制不仅有破坏竞争法体系逻辑的风险,还可能对执法实践造成诸多困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杰  
美国在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体系的创新链中拥有"绝对性"博弈占优地位,这是决定中美之间科技创新战略竞争中"不对称"博弈特征的核心因素。而中国在创新链的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环节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中美之间科技创新战略竞争中"对称性"博弈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中美之间科技创新战略竞争的焦点,愈发聚焦于政府和市场的合理关系和功能边界的认知和博弈、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和独特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而言,核心目标应该是谋求"共生互赢"策略,特别是要正确把握和谋划中美科技创新之间的特殊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生  韩喜梅  何一清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相对于企业而言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占有一定的话语权优势,但这一"优势"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尝试借鉴让·梯若尔的"竞争与规制"思想,以我国职业院校比之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强势性"话语权为切入点,从"竞争"的视角剖析引入竞争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在"思想"与"途径"两个层面破除这一"强势性"的作用机理,进而以"规制"的视角从股权集中度、股东流动性以及现代治理结构等层面阐释竞争引入后为保障多元企业主体治理作用的发挥而进行的相应性规制设计,最后从保障企业合理准入、维护股东合理流动、激发企业混合办学热情以及降低企业混合办学风险入手,为保障企业参与、推进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提出治理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喜  
本文旨在基于广田装饰的战略转型历程,揭示产业结构服务化及相关问题的中国逻辑。"广田模式"的特点在于对内部研发、流水线生产等工业逻辑的高强度应用,系统层次的"后来者劣势"是导致广田模式的原因之一。系统层次的"后来者劣势"包括后进者在跨边界"集体学习"经验和个体吸收能力两方面的缺陷,扭转这种劣势是中国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宇  
学术界对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技术创新层面上,无论是单纯技术推动的自主创新还是需求推动的自主创新都有其自身不足。创新资产和增值性资本是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取创新自主性的必要条件。持续竞争战略导向下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未来的努力方向。企业需要的是系统创新能力,不仅要考虑到内部条件、外部市场,还要整体考虑到竞争对手的竞争态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何晓星  
运用数理经济学理论方法可以建立平等与效率关系新的逻辑框架。假设平等、效率是两种消费品,弱者、强者是两种消费者。在强、弱两者关于平等、效率的纯交换经济中,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两者经过竞争交易和讨价还价博弈,有可能实现均衡。这种均衡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具有存在性的三个主要条件是,相应的平等与效率关系满足凸性、紧致性和连续性;其具有稳定性的三个主要条件是,上述关系满足总量可替代性、瓦尔拉斯律和齐次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