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17)
2023(9687)
2022(7886)
2021(6921)
2020(5984)
2019(13212)
2018(13076)
2017(25334)
2016(13445)
2015(14902)
2014(15020)
2013(14885)
2012(13437)
2011(11775)
2010(12197)
2009(12018)
2008(12419)
2007(11438)
2006(10266)
2005(9834)
作者
(37643)
(31407)
(31249)
(29769)
(20277)
(14772)
(14191)
(11998)
(11780)
(11418)
(10760)
(10561)
(10326)
(10176)
(9898)
(9450)
(9327)
(9121)
(9058)
(8953)
(7840)
(7705)
(7607)
(7276)
(7215)
(7106)
(7029)
(6885)
(6143)
(6067)
学科
(77079)
(72469)
企业(72469)
管理(64411)
(62097)
经济(61984)
(26241)
业经(26080)
方法(24048)
(22168)
(19804)
财务(19784)
财务管理(19761)
(19255)
企业财务(18719)
数学(16193)
数学方法(16098)
农业(16069)
技术(16027)
(14407)
中国(13993)
(13667)
(13357)
体制(12829)
(12433)
理论(12196)
企业经济(11310)
经营(11172)
(10878)
贸易(10873)
机构
学院(202921)
大学(197153)
(89719)
经济(88101)
管理(85459)
理学(72691)
理学院(72104)
管理学(71435)
管理学院(71048)
研究(59590)
中国(50838)
(46937)
(40114)
财经(35907)
(32925)
(32380)
科学(31512)
(30716)
(28563)
中心(27599)
经济学(26815)
财经大学(26194)
业大(25623)
(25254)
商学(25184)
商学院(24961)
北京(24855)
研究所(24709)
经济学院(24121)
农业(23694)
基金
项目(124661)
科学(101322)
研究(96336)
基金(92567)
(77364)
国家(76644)
科学基金(69213)
社会(64678)
社会科(61428)
社会科学(61415)
(49735)
基金项目(48964)
教育(42923)
自然(42467)
自然科(41525)
自然科学(41516)
自然科学基金(40857)
(39377)
编号(38272)
资助(36578)
(31483)
(31202)
成果(30818)
(29867)
(28203)
重点(27193)
创新(26989)
国家社会(26841)
(26799)
课题(26076)
期刊
(108814)
经济(108814)
研究(62484)
(41862)
中国(41672)
管理(38419)
(30599)
科学(24050)
学报(22250)
(22180)
金融(22180)
农业(20672)
业经(20182)
技术(19249)
财经(18949)
大学(18923)
学学(18056)
(16309)
教育(16268)
经济研究(16014)
问题(14096)
(12878)
财会(12597)
技术经济(12344)
会计(11543)
现代(11377)
(11245)
世界(10741)
商业(10479)
经济管理(9857)
共检索到316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佘艺颖  
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是劳动者离职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特殊契约,契约对双方均有经济性。协议双方的协商地位因缔约时间的不同而存有差异。判定竞业限制协议成立应以合意为基础,从契约理论和劳动法理论不同层次考量,超越法律容忍限度的条款或缺失某些条款并不导致竞业限制协议的整体无效,应审慎处理缺失条款或者不公平条款导致的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群  
■竞业限制协议必须以相应的劳动■合同存在为前提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劳动者的就业权通过契约形式加以一定的限制。商业秘密虽然是竞业限制所要保护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还有企业为了培养一个精通业务的劳动者所耗费的资金、精力、时间等经营成本。竞业限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贺伟  
用人单位拥有商业秘密和劳动者负有保密义务是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的前提。裁判文书统计分析表明:司法裁判对竞业限制协议前提要件的忽视,使得其被轻易地赋予合同效力,法官虽抱有一定的弱者保护意识,却过分强调竞业限制协议双方的意思自治,使得经济补偿金事实上难以影响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劳动者极易陷入违约的困境,不当承担违约责任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在呼吁立法完善的同时,现阶段的司法裁判应强调权利价值位阶和弱者保护理念,实质审查竞业限制协议的前提要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曾卓智  
案情简介2009年6月22日,邹某入职马克菲尔公司,马克菲尔公司聘请邹某担任销售部区域经理,双方签订了《保密竞业协议》。协议约定:乙方(邹某)离开甲方(马克菲尔公司,)保密竞业岗位3年内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也不得自己生产与甲方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从事同类业务。甲方支付乙方保密竞业费为月工资的10%,已随月工资发放。根据马克菲尔公司《公司员工手册》的规定,公司每月5日委托银行发放上月工资,邹某的工资也是按该方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左祥琦  
现代社会中,“跳槽”现象是人才追求自我发展的正当需要, 也是市场经济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但是从现实来看,员工“跳槽”或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确实导致了大量的商业秘密侵权问题。目前,商业秘密侵权主要表现为员工带走原企业的商业秘密后,开展不正当竞争。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雄  田力  孔令吉  
案例引发的思考案例1:刘某系某出国咨询公司员工,从事项目助理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双方于2011年3月17日签订了期限为3年零6个月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书》中有竞业限制的相关事项。双方约定:刘某在劳动关系终结后两年内,不得受聘于与本单位行业和业务性质同类的或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不得自己经营或从事与本单位行业和业务性质同类的生意或以营利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贺伟  
用人单位拥有商业秘密和劳动者负有保密义务是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的前提。裁判文书统计分析表明:司法裁判对竞业限制协议前提要件的忽视,使得其被轻易地赋予合同效力,法官虽抱有一定的弱者保护意识,却过分强调竞业限制协议双方的意思自治,使得经济补偿金事实上难以影响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劳动者极易陷入违约的困境,不当承担违约责任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在呼吁立法完善的同时,现阶段的司法裁判应强调权利价值位阶和弱者保护理念,实质审查竞业限制协议的前提要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郜名扬  
竞业限制协议是受社会法调整的民事合同。出于其保护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合同目的,根据其从属性、双务性、不作为性和继续性特征,其履行抗辩权的制度设计应异于一般民事合同,以兼顾诚信与公平。该制度应与合同解除制度分工协作,以合理保护弱者并充分尊重意思自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邱平荣  
特许经营是当前国际流行的一种商业经营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特许经营就其本质而言含有一些限制竞争因素,但特许经营中的限制竞争协议并不必然具有违法性,要予以科学界定。同时,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由民商法律制度与反垄断法律制度相结合,以反垄断法律制度为核心的法律规制体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魏青松  
国际商事仲裁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契约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般说来,契约自由又称合同自由,通常包括订约自由和内容自由。订约自由是指当事人完全地决定是否用合同这种手段来调整某项关系,亦即他可以自主决定订不订合同以及同什么人订立合同;内容自由又称构成自由,是指当事人可以完全自由地同对方约定合同的内容。契约自由反映在国际商事仲裁中,首先表现在当事人可以基于自己的意志决定是否将争议事项提交仲裁;如果提交仲裁,在仲裁协议中可以自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谭观福  
VERs通常是出口国面对进口国威胁对其采取单边进口限制措施的压力的回应,实质上并非"自愿"。VERs在WTO成立后被《保障措施协定》明文禁止,但仍然以"灰色区域"的方式进行运作。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又使VERs"死灰复燃"。美国重拾VERs,是因为多边主义已经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而转向了单边主义。WTO义务的商业合同性质以及美国作为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的事实,决定了美国能够罔顾WTO多边贸易体制,要求采取已被WTO禁止的VERs。中国应与广大WTO成员共同捍卫多边规则,抵制美国要求的VERs。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泽平  
"交叉违约"条款作为ISDA协议的重要条款之一,对规范金融衍生品交易秩序和防范交易风险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交叉违约"条款的复杂性及金融机构主体和非金融机构主体在交易中的不平等地位,该条款的使用往往将非金融机构主体置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为此,应结合相关实践,从起点金额、违约性质、债务性质、违约主体等方面对该条款的使用和限制问题展开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