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96)
2023(2465)
2022(2111)
2021(1964)
2020(1690)
2019(3825)
2018(3695)
2017(6734)
2016(3925)
2015(4473)
2014(4115)
2013(4223)
2012(4136)
2011(3868)
2010(3836)
2009(3575)
2008(3459)
2007(3230)
2006(2952)
2005(2768)
作者
(15757)
(13017)
(12920)
(12109)
(8420)
(6486)
(5861)
(5135)
(5079)
(4728)
(4516)
(4478)
(4455)
(4432)
(4241)
(4158)
(4134)
(3959)
(3919)
(3861)
(3574)
(3493)
(3305)
(3044)
(3024)
(2998)
(2948)
(2853)
(2833)
(2752)
学科
(12832)
经济(12807)
管理(7652)
(7172)
(6614)
(5592)
企业(5592)
方法(5233)
数学(4373)
数学方法(4298)
中国(3834)
(3373)
(2925)
(2786)
(2651)
贸易(2650)
(2571)
业经(2522)
及其(2415)
(2305)
(2293)
金融(2292)
地方(2284)
农业(2233)
理论(2206)
(2188)
银行(2158)
(2095)
水产(2054)
(2026)
机构
大学(59722)
学院(57400)
研究(28586)
科学(21906)
(21269)
中国(19509)
(19189)
经济(18708)
(17560)
农业(17392)
研究所(16340)
管理(15337)
业大(14711)
(14383)
理学(12895)
理学院(12598)
管理学(12105)
管理学院(12033)
中心(11659)
(11283)
农业大学(11008)
(10925)
(10405)
实验(10397)
(10117)
实验室(10006)
科学院(9687)
(9656)
重点(9513)
北京(9114)
基金
项目(41536)
科学(30351)
(29636)
国家(29430)
基金(29416)
科学基金(22595)
研究(22472)
自然(18009)
自然科(17574)
自然科学(17554)
自然科学基金(17268)
(16737)
(15446)
基金项目(15095)
资助(12987)
社会(12068)
计划(11554)
社会科(11269)
社会科学(11263)
科技(11193)
重点(10704)
教育(10320)
(9399)
科研(8899)
专项(8880)
(8627)
(8512)
(8507)
(8339)
创新(8124)
期刊
(22002)
经济(22002)
学报(20981)
(19405)
研究(16365)
科学(15614)
中国(14398)
大学(14374)
学学(13835)
农业(13242)
(7289)
业大(7019)
管理(6977)
农业大学(6029)
教育(5994)
(5924)
(4896)
(4600)
金融(4600)
林业(4464)
自然(4171)
经济研究(3969)
中国农业(3953)
科技(3763)
技术(3728)
自然科(3696)
自然科学(3696)
财经(3282)
国际(3099)
农林(3069)
共检索到92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爱华  匙坤  许永华  孙佳明  雷锋杰  
【目的】探讨人参立枯丝核菌和菌核菌对人参总皂苷化学趋向性的响应。【方法】采用平板法测定人参立枯丝核菌和菌核菌在不同人参总皂苷质量浓度(200,20,2,0.2mg/L)、温度(10,15,20,25,30℃)和pH(5,6,7,8)下的化学趋向性响应,以及初生菌丝受此趋化影响下的生长状况。【结果】人参立枯丝核菌对25℃、pH=6、质量浓度为2mg/L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正趋向性,而人参菌核菌则对15℃、pH=7、质量浓度为2mg/L的人参总皂苷表现出较强的正趋向性,趋化移动指数(CmI)分别为0.136和0.149。【结论】人参总皂苷作为趋化因子能够诱导人参立枯丝核菌和菌核菌产生化学趋向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敬林  张立成  廖健程  丁鑫  程哲  罗东城  
【目的】水稻—油菜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栽培管理措施。为了分离筛选出轮作土壤中对立枯丝核菌产生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通过对已确定出的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平板培养和拮抗试验。应用平板对峙法将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分离出的菌株接种至含立枯丝核菌的平板中培养筛分拮抗菌株,并对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从长期水稻—油菜轮作实验田土壤中筛分出77株细菌,试验发现四株分离菌株具有明显拮抗立枯丝核菌的作用。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拮抗立枯丝核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发现两株拮抗菌株为弯曲芽胞杆菌(Bacillus flexus),另两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研究结果为揭示水稻-油菜轮作下土壤微生物防治土传病害机制及功能微生物菌株的拮抗效应与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俊卿  张浩  于红威  葛善欣  尹春梅  
用稀释50、100、200倍立枯丝核菌粗毒素分别处理1月龄人参幼苗,测定0、1、3、6、12、24h后人参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经立枯丝核菌粗毒素处理后,人参幼苗防御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含量则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良  王道本  
从棉苗上分离到一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第4融合群(AG—4),经连续转代得到一衰退菌株。同正常菌株相比较,衰退株生长缓慢,菌丝变细,菌落淡黄色,基质菌丝稀疏,气生菌丝絮状,极少产生菌核,致病力显著降低。经热水(52C)、抗菌素和吖啶橙类染料治疗说明衰退不是由细菌的污染所致,与丝核菌中的质粒也没有关系。衰退株的自然恢复率为4%,通过菌丝融合,衰退因子可传递给健康的立枯丝核菌。盆栽试验表明,健康株和衰退株混合接种时,棉苗发病程度明显减轻,尤其是先接种衰退株培养物的处理,这就表明衰退株具有一定的防病潜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雒淑红  骆玉珍  赵莺莺  张维维  刘文  何山文  安磊  王永杰  韩继刚  
【目的】土传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严重威胁园林绿化植物正常生长。建立针对这2种土壤病原真菌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通过筛选2种病原菌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结果】初步建立了2种病原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引物ST-RS1/ITS4和SRITSF/SRITSR可以分别用于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qPCR检测,其灵敏度分别达24×106和22×106拷贝·L-1,2次重复反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37%~4.61%和0.66%~8.61%。对上海绿地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19%。【结论】建立的q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特异性、较高灵敏度和较强重复性,可以用于上海城市绿地土壤中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的快速、有效定量检测。图2表5参29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伟娟  鹿秀云  李宝庆  郭庆港  李社增  马平  
从河北省22个主要产棉县市分离纯化得到67个棉花立枯病菌菌株,经鉴定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丝融合试验表明,其中的62个菌株属于2个菌丝融合群,即AG-4和AG-2,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1.04%和1.50%;另有5个菌株与标准菌株不融合,占7.46%,表明河北省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AG-4融合群。通过选用麦芽蛋白胨(MPDA)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将AG-4融合群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即AG-4-A、AG-4-B、AG-4-C、AG-4-D、AG-4-E和AG-4-F,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9.02%,6.56%,9.84%,1.6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素清  吴斌  秦蓁  刘光珍  邓丽  邓先明  
从四川棉区采集棉花立枯病标样,分离得到6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414个丝核菌(Rhizotoniaspp)菌株,经Giemsa核相染色,鉴定出409个菌株属多核丝核菌(MultinucleateRhizoctoniaspp),占丝核菌总数的98.8%。另5个菌株属双核丝核菌,占总数的1.2%。用载片定位融合法,以生越明(1992)提供的国际标准菌测定,409个多核丝核菌分属三个菌丝融合群,即AG-1、AG-2和AG-4,其中AG-4出现比率占多核丝核菌总数的79%,是四川棉苗立枯丝核菌的代表菌。室内、外致病力测定结果,以AG-4融合群对棉花的致病力最强,AG-1融合群居中,AG-2融合群最弱...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廖晓兰  罗宽  
:1 995年和 1 998年于油菜的初花期和盛花期对油菜花瓣和花药进行细菌分离 ,得到 1 0 8株细菌 .用培养皿法、室内植株法等方法 ,筛选出 6株对油菜菌核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 ,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 Bacillus sp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毅  牛奎举  马晖玲  
【目的】确定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接种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后基因种类和表达量在转录水平的变化规律,明确草坪草病原菌侵染响应的关键基因。【方法】匍匐翦股颖生长14 d后采用麦粒培养物接种立枯丝核菌,接种3 d后选取感病叶片和未接种叶片提取RNA,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用Trinity组装匍匐翦股颖转录组,以组装子为参考,以|log2(fold change)|>1,q-value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舒灿伟  曹琦琦  赵美  江绍锋  周而勋  
为了揭示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差异,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了立枯丝核菌8个融合群共13个菌株的G蛋白β亚基基因,并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融合群的立枯丝核菌的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内含子和开放阅读框数目一致,编码氨基酸均为347个。但氨基酸序列存在14个位点的突变。同源性分析表明,立枯丝核菌各个融合群G蛋白β亚基基因之间的同源性较高,同一亚群的菌株同源性达到100%,不同融合群之间存在差异。分子进化分析表明,不同物种的G蛋白β亚基基因在进化上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同融合群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咸洪泉  李雅华  
为了明确木霉菌株Td31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法发酵木霉菌株Td31,过滤除菌制备代谢产物,采用生长速率法、显微观察法和盆栽试验法,研究了木霉菌株Td31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d31的代谢产物可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及菌核形成和萌发,其中以代谢产物稀释1倍处理的抑菌作用最强,菌丝生长抑菌率高达87.7%,并可完全抑制菌核的形成,菌核萌发抑制率为56.7%。随着木霉菌代谢产物浓度的降低其抑菌效果也随之下降,差异极显著。经木霉菌株Td31代谢产物处理的菌丝原生质浓缩、细胞质外溢、空胞化、细胞壁消解、菌丝解体。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木霉菌株...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大川  祁金玉  邓玉侠  高国平  都慧  陈方正  邓勋  
为探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两种杀菌剂对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一类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J.G.Kühn)的抑菌机理,采用菌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代森锰锌和多菌灵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测定两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作用,分析抑菌率进而计算出对于该菌的抑菌中浓度(EC_(50)),并从菌株生长和生理代谢两个侧面探讨立枯丝核菌对杀菌剂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要好于多菌灵,其平均抑菌率最大可以达到90%,根据抑菌回归方程求得代森锰锌EC_(50)浓度为10.23m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胡积祥  王世维  侯悦  黄欣阳  李忠祥  
对采自吉林省的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对于菌丝生长速度,多核菌株比双核菌株明显较快,但双核菌株菌落相对致密。多核菌株在PDA上生长最快,稻秆煎汁培养基上最慢;而双核菌株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上最慢。两者菌株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和查氏培养基;多核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苯丙氨酸,而双核菌株为蛋白胨。光照能抑制多核菌株菌丝生长,但对双核菌株影响较小。二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30℃。多核菌株在pH值为7时菌丝生长最快;而双核菌株以pH值为8时最适。对于菌核形成,两种菌株均以玉米和查氏培养基为最适。乳糖不利于多核菌株菌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春芳  桂敏  袁恩平  方飞  洪群艳  杨根华  
从采自成都、德宏、广西芋头球根上分离到丝核菌,经融合反应、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该分离菌株属于双核丝核菌中的AG-R群。分离菌株对白菜幼苗有较强的致病力。从芋头球根中能分离到丝核菌,分离频率很高,从芋头球根外观上看,丝核菌对它没造成危害,植株生长正常。国内尚未见从芋头球根中能分离到丝核菌AG-R的研究报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敏  张季军  刘俊杰  刘娜  李红  
对滑菇单核菌丝体的培养特征和单核体间交配反应进行研究,并进行单核体出菇试验,检验单核体出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滑菇属于二极性交配系统,单核体菌丝的培养特征具有多态性,两种交配型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的分离规律;滑菇具有单核体结实的特性,但单核体栽培对产量造成影响,在发菌正常的情况下减产20%左右,因此,实际生产中应避免滑菇菌丝单核化现象对产量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