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79)
2023(15682)
2022(13146)
2021(12324)
2020(10217)
2019(23675)
2018(23272)
2017(43872)
2016(23878)
2015(27540)
2014(27842)
2013(27724)
2012(26482)
2011(24240)
2010(24532)
2009(23345)
2008(23407)
2007(21404)
2006(19113)
2005(18115)
作者
(70875)
(59375)
(59215)
(56937)
(37978)
(28326)
(27161)
(22943)
(22615)
(21423)
(20608)
(19862)
(19272)
(19206)
(18992)
(18475)
(17518)
(17373)
(17347)
(17329)
(15246)
(14573)
(14471)
(13638)
(13519)
(13481)
(13263)
(13145)
(12034)
(11785)
学科
(117111)
经济(116978)
管理(70452)
(63522)
(53379)
企业(53379)
方法(44910)
数学(39124)
数学方法(38783)
中国(31553)
(30158)
(28865)
(27278)
(26100)
银行(25954)
业经(24838)
(24500)
地方(23935)
(22373)
(21251)
贸易(21235)
(20922)
金融(20918)
(20632)
(18266)
农业(17778)
(16855)
财务(16812)
财务管理(16758)
环境(16276)
机构
大学(358840)
学院(355373)
(160753)
经济(157492)
管理(130477)
研究(127550)
理学(109505)
理学院(108223)
中国(106604)
管理学(106549)
管理学院(105866)
(78128)
(76847)
科学(72487)
(65330)
财经(60459)
中心(59092)
研究所(58258)
(58115)
(57330)
(54652)
经济学(51882)
北京(49747)
业大(47220)
经济学院(46457)
(45921)
师范(45505)
农业(45278)
(44922)
财经大学(44657)
基金
项目(218317)
科学(171621)
研究(162412)
基金(159711)
(138079)
国家(136931)
科学基金(116380)
社会(105491)
社会科(100072)
社会科学(100044)
基金项目(82861)
(82314)
教育(74672)
自然(71502)
自然科(69808)
自然科学(69787)
(69513)
自然科学基金(68599)
资助(66358)
编号(64827)
成果(55049)
(50312)
重点(49674)
(47641)
课题(45729)
国家社会(44890)
(44680)
(43795)
教育部(43686)
(42551)
期刊
(189372)
经济(189372)
研究(120119)
中国(77557)
(63311)
(53044)
学报(52416)
(51460)
金融(51460)
管理(50712)
科学(49083)
大学(40344)
学学(37728)
教育(37080)
农业(33228)
财经(32353)
技术(30865)
经济研究(30503)
(27930)
业经(26964)
问题(24817)
(22015)
国际(19912)
技术经济(19197)
世界(18887)
(18141)
理论(17803)
统计(17373)
(16257)
现代(15617)
共检索到575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德伦  张显球  
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实证的角度探求中国国有银行制度演进的逻辑。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对前半部分的结论进行经济学理论论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平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将中国渐进的金融深化作为制度背景,将中国加入WTO作为一项制度安排,海外业务既是国有银行为捕捉新的获利机会而进行的诱致性变迁,也是迫于市场压力而产生的强制性变迁,是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一种复合型制度变迁。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郑国英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微观经济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愈来愈变得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势和困难同在。在新旧体制交换的过程中,新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与旧的操作惯例、理念不时地发生冲突,风险就此产生,除了产生巨额不良资产外,近几年经济案件此起彼伏,极大地破坏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生产力,影响恶劣。总的看来,形成案件的因素很多,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本文试图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缺陷方面寻找原因,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提出加入WTO后完善相关制度的对策,供商榷。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杰  
随着改革步骤的逐步推进,涉及中国银行制度改革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是选择新的分析角度,阐述公有制经济中银行制度改革的实质。 一、对银行制度改革既有过程的考察 (一)公有金融产权:概念的简要说明。 在改革前的公有制经济框架中,存在着单一的国有银行制度。如果我们认定那一块公有权是由不同类型的公有权“子块”组成,那么,与国有银行制度相对应的便是公有金融产权。无疑地,中国银行制度改革就主要针对于此而展开。 (二)对公有金融产权的简单分解:变革过程及其绩效。 概括地说,在既有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作过的事情是对那一块公有金融产权进行了简单分解,具体表现为,从独此一家的中...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洁  鲁冰蕊  郭圆  
为了回答合作社为什么会"公司化"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将合作社的"公司化"归为组织形式改变这一理论范畴,然后在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范式下,建立制度逻辑导致合作社组织形式改变的理论模型,最后运用解释性案例研究方法予以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农业产业化逻辑和农业市场化逻辑是合作社走向"公司化"的重要制度原因;第二,上述两大制度逻辑同合作社的法定形式存在冲突并由此带来制度不兼容、组织非效率和利益错配三大制度矛盾;第三,三大制度矛盾分别提供内生驱动力、制度资源和自主的行动者,从而导致合作社的"公司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烨  
中国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国有银行体制的选择集合和选择空间。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变化,由于国家选择在集中金融资源、控制金融风险和引进市场竞争等因素之间的动态权衡,中国国有银行同样经历了一场渐进演进的逻辑过程。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如何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整体框架下继续将改革向前推进,如何随着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而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有银行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未来改革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应该立足于培育国有银行的金融功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何平  殷小斌  
中国国有银行经历了多次改革而未能实现预期的商业化改革目标,甚至在其股份制改革后也很难说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本文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从制度互补视角对此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国有银行改革是在与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中实现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金雪军  陶海青  毛捷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廖文义  
本文针对阳江地区贷款难问题,经调研分析,认为阳江地区贷款难的实质是结构性贷款难而不是总量贷款难,并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寻找原因和对策,以促进信贷有效投放,实现经济资源和金融资本充分融合。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庆春  寇立群  孔令军  张小永  史永博  崔文娟  
学分银行制度是开放大学的重要制度,学分银行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学分认证方式,它是学分制的延续与发展,在推动我国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怀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国金融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解释了为何在中国现有体制下二者难以建立和发展。研究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增强竞争力不显著,但有利于其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设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官兵  
国有银行制度安排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增进当期国家能力的有效工具,也可能极大地削弱未来多期的国家能力。因此,理性的政府会选择合适的时机退出对国有银行的控制,从而实现国家垄断租金最大化与社会产出最大化目标之间的重合。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沈梅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制度根源是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安排 ,政府对信贷决策的干预以及导致企业骗贷和拖欠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缺失。要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再生问题 ,就必须进行制度上的创新 ,从源头上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