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71)
- 2023(19077)
- 2022(15829)
- 2021(14719)
- 2020(12302)
- 2019(28009)
- 2018(27544)
- 2017(52587)
- 2016(27929)
- 2015(31326)
- 2014(30830)
- 2013(30677)
- 2012(28630)
- 2011(25727)
- 2010(26004)
- 2009(24081)
- 2008(23765)
- 2007(21257)
- 2006(18909)
- 2005(17130)
- 学科
- 济(129822)
- 经济(129684)
- 业(101292)
- 管理(87091)
- 企(81761)
- 企业(81761)
- 方法(54896)
- 农(49855)
- 数学(45778)
- 数学方法(45336)
- 中国(37857)
- 业经(35604)
- 财(34948)
- 农业(33141)
- 地方(27096)
- 制(26460)
- 贸(23898)
- 贸易(23878)
- 易(23231)
- 务(22699)
- 财务(22655)
- 财务管理(22611)
- 技术(21583)
- 企业财务(21459)
- 和(20111)
- 学(20102)
- 银(19865)
- 银行(19847)
- 策(19673)
- 融(19602)
- 机构
- 学院(400185)
- 大学(396222)
- 济(177529)
- 经济(174251)
- 管理(160441)
- 理学(137554)
- 理学院(136163)
- 研究(135036)
- 管理学(134210)
- 管理学院(133432)
- 中国(108208)
- 京(83369)
- 财(80872)
- 科学(76833)
- 农(70714)
- 所(66311)
- 财经(63817)
- 中心(63600)
- 江(61070)
- 研究所(59497)
- 经(58216)
- 业大(56720)
- 经济学(54400)
- 农业(53917)
- 北京(52737)
- 范(50433)
- 师范(49972)
- 经济学院(49069)
- 州(48194)
- 院(48017)
- 基金
- 项目(263295)
- 科学(210736)
- 研究(197304)
- 基金(194368)
- 家(167801)
- 国家(166119)
- 科学基金(144449)
- 社会(130490)
- 社会科(123637)
- 社会科学(123607)
- 基金项目(101826)
- 省(101527)
- 自然(89699)
- 教育(88629)
- 自然科(87707)
- 自然科学(87684)
- 自然科学基金(86175)
- 划(84462)
- 编号(79894)
- 资助(78813)
- 成果(64475)
- 发(60338)
- 部(59364)
- 重点(58338)
- 创(56518)
- 国家社会(55283)
- 课题(53874)
- 创新(52289)
- 教育部(51620)
- 人文(50833)
- 期刊
- 济(204057)
- 经济(204057)
- 研究(120349)
- 中国(83736)
- 农(69865)
- 财(63381)
- 管理(61502)
- 科学(55551)
- 学报(54896)
- 农业(47448)
- 大学(44071)
- 融(43341)
- 金融(43341)
- 学学(41680)
- 教育(38271)
- 业经(37076)
- 技术(36278)
- 财经(32130)
- 经济研究(31588)
- 经(27739)
- 问题(27068)
- 业(25302)
- 世界(21699)
- 技术经济(21490)
- 贸(21301)
- 统计(20165)
- 图书(18870)
- 商业(18587)
- 版(18570)
- 策(18486)
共检索到616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锦华 刘小瑜 陈博欧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农民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城乡融合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突发性冲击会对其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基于“突发性冲击-农民工流动-农业再就业”的逻辑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论证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就业地点以及农业就业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劳动力供需变化与市场配置效率下降加大了农民工工资下行压力,带来了不利的收入效应;加之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大,县域内就业增加,农民工流动性下降;由于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利用农业的劳动力蓄水池功能进行农业再就业,获得暂时的就业保障以抵御公共卫生风险。此外,城市的失业效应与劳动者的替代效应是突发性冲击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潜在机制。据此,文章认为将更多农民工纳入就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融合,以及通过技能培训等加强对弱势农民工群体的救助和支持是保障农民工生计、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修研 谭艳美 樊鹏飞 梁流涛
从影响农户收入、就业、生存等方面的因素出发,以市场供给和需求为主线,构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微观驱动机制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中的24个省份的农户农地流转数据,选择合适的指标构建模型,采用Logistic模型从农地流入和农地转出两个层面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主要是通过农户自身特征、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商业保险购买额度等方面的传导,对收入、就业和生存对农地流转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农地流转市场发育。(2)农户家庭特征(农户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劳动力数量)、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商业保险购买额度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产生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农户健康状况、农业依赖程度和区位条件对农户土地流出有负向影响,农户文化程度、商业保险、地貌类型对农户土地流出有正向影响;影响农户土地流入的因素只有家庭人口数、农户健康状况、地貌类型、农业依赖程度对之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市场发育 影响因素 微观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明哲 黄乃静 梁珅华
近年来,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互联网保险业务蓬勃发展,打破地理限制、深入农村,为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和2018年的面板数据,发现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能够显著提高中国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且年龄在30~60岁区间、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处于中低档的人群受到的正向影响较大。影响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商业保险可获得性和高水平医院诊疗意愿渠道,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互联网保险 健康 农村居民 影响机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邓涛涛 胡玉坤 杨胜运 马木兰
中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其农村家庭蕴藏着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在收入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家庭旅游消费却远未达到与其收入匹配的预期水平,这可能与家庭收入结构有关。文章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理论,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检验不同来源收入对农村家庭旅游消费需求的差异化影响,从理论和经验上验证农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心理账户效应。结果表明:农村家庭针对不同来源的收入采用不同的旅游消费预算和处理规则,表现为不同类别收入存在差异化的边际旅游消费倾向,即存在心理账户效应,并且农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心理账户效应比城镇家庭更显著。同时,文章发现,典型的农村家庭特征对边际旅游消费倾向以及心理账户效应产生异质性影响。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村家庭,其边际旅游消费倾向总体更高,且心理账户效应更显著。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村家庭在旅游消费上的心理账户效应也越显著。对于子女年龄处于中学阶段的农村家庭,其旅游消费的心理账户效应比较明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何阳 杨年锦 李成明
近年来,以电子商务发展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快推进,并呈现出由城市加速向农村渗透的局面,但当前关于数字经济对农民工群体影响的文献较少,更忽视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潜在作用。论文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并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五期面板数据进行匹配,借助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农民工返乡创业比例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拓宽农民工信息获取渠道、缓解农民工的社交网络约束和资金约束,进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返乡创业促进作用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更为明显,体现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包容性特征。论文的政策启示是,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积春 谭燕芝 张子豪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与Tobit模型,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正规与非正规信贷的影响,并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经历无法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形成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外出务工经历带来的外部社会网络以及人力资本、技术等形成了农户的“隐性担保”,使得农户更容易获得非正规信贷。此外,外出务工经历不能对农户正规信贷额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但可以显著提升农户获得的非正规信贷额。
关键词:
外出务工经历 正规信贷 非正规信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浩 杨治辉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FPS2016)分析了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创业的影响效应,及其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技能水平农民工创业的影响异质性。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创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社会保障满意度对不同类型农民工的创业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对东部农民工呈现消解效果,对中西部农民工则有提振效应;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各年龄段的农民工进行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型创业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40岁以下农民工进行自家农业生产型创业具有显著激励作用;社会保障满意度对低技能组农民工创业的激励主要作用于自家农业生产,而对高技能组农民工则主要作用于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型创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满意度 农民工创业 影响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冷智花 付畅俭 许先普
在人地关系调整大背景下,"谁来种地"的现实命题备受关注,土地的权利设置及制度约束固然重要,然而经营主体认识才是土地经营方式决定的第一重要变量。本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既有承包制度设计框架下解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家庭一般性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收入结构和劳动力内部分工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体现为"富农"行动特征,低收入家庭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成为约束条件,决定着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目标。由此得到的政策含义为:土地流转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业劳动参与的结果,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土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土地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决策 农村收入差距 家庭收入结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祖巧 刘渝琳
中国经济进阶高质量发展并迈向共同富裕背景下,第三次分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年龄-时期-组群(APC)分解法识别家庭捐赠意愿的生命周期轨迹,发现家庭捐赠意愿呈右偏倒U型生命周期特征,同收入水平的年龄效应错峰而行,揭示了青年家庭较中年家庭有更高的捐赠意愿。对此,通过因果中介分析法(CMA)研究发现,信任水平和社会网络约束是家庭慈善参与的双重动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信息效应、邻里压力的同群效应和健康风险的木桶效应是家庭慈善捐赠意愿表现出的生命周期之谜的解释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建坤 贺光烨
围绕农村土地征用产生的问题构成了中国社会风险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0)的分析后获得了以下发现:失地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显著低于非失地子女;失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支出更少,教养方式的要求程度更低;教育支出和要求性教养方式是失地降低青少年学业成绩的中介机制,但教养方式发挥的作用更大;家长找到新工作会显著降低失地对子女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男孩的学习表现受家庭失地的负面影响更大。农村家庭失地对微观个体的负面影响具有代际传递效应,并且工作状态是影响这一效应是否维续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相关的政策设计应聚焦于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上,增强其就业能力,从而阻断失地对青少年人力资本的不利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南永清 肖浩然 单文涛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面板数据,考察了家庭资产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资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资产效应和财富效应,且财富效应大于资产效应;户主年龄为36~50岁的家庭财富变动的消费升级效应更为明显,家庭资产增值主要促进了城镇的医疗保健类消费,且住房资产所引致的消费效应相对更大。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相较于住房资产的“抵押担保效应”,“直接财富效应”是影响消费升级的主要渠道。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丹 李五荣 方劲平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尽快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产业分工的细化、就业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个体发展的多元化使非认知能力已成为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现有文献大多基于非认知能力的某些维度或就业质量的某些方面探究两者的关系,对于农民工的非认知能力与就业质量这两个综合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不足,且相关经验研究未将就业环境纳入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与其他劳动者一样,农民工非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其就业质量提升,而城市外来劳动力的特性使社会包容性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城市社会包容度的增加将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并会强化非认知能力提高对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促进效应。同时,随着农民工所从事工作复杂度和外向性的增加,个体非认知能力和城市社会包容度的就业质量效应也会增强。一方面,在工作复杂度和外向性不断增强、农民工非认知能力持续提高、城市社会包容度日益提升的经济社会演变背景下,个体非认知能力和城市社会包容度对农民工就业质量以及城市社会包容度对非认知能力的就业质量效应的正向影响均具有逐渐增强的时间趋势。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农民工较为集中的3个行业)就业的工作复杂度和外向性总体上依次增加,因而上述影响也依次增强。采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期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个体非认知能力和城市社会包容度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社会包容度对非认知能力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且这3种正向效应均具有逐渐增强的时间趋势,并在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样本中依次增强。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一是基于劳动者非认知能力的就业质量效应更容易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构建“非认知能力”“就业质量”“社会包容度”3个综合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三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从城市社会包容度的角度探讨就业环境的就业质量效应。二是基于农民工所从事工作特性的影响,探讨非认知能力、社会包容度的就业质量效应的时间趋势和行业异质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个体非认知能力和城市社会包容度提高对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及其时间趋势和行业异质性,有助于农民工个体、用工企业和地方政府采取更为积极措施提高非认知能力和社会包容度,进而有效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韦宏耀 钟涨宝
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在中国农村家庭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都显著影响农村家庭财富的积累,但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这可能与农村更少受到政府直接控制、政治权力相对较少直接参与到财产分配之中有关。具体来看,政治因素显著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而市场因素显著影响家庭总资产以及住房、非金融和金融等各分项资产的积累。从分位数回归来看,贫穷家庭财富积累只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中产及富裕家庭的财富积累不仅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政治资本的影响。因而,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韦宏耀 钟涨宝
本文使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在中国农村家庭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都显著影响农村家庭财富的积累,但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这可能与农村更少受到政府直接控制、政治权力相对较少直接参与到财产分配之中有关。具体来看,政治因素显著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积累,而市场因素显著影响家庭总资产以及住房、非金融和金融等各分项资产的积累。从分位数回归来看,贫穷家庭财富积累只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中产及富裕家庭的财富积累不仅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政治资本的影响。因而,市场转型理论可能更适于解释中国农村家庭财富的积累。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叶静怡 张睿 王琼
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经历所引起的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提升,可能是近年来农村地区教育入学率和毕业率上升的一个微观原因。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农民进城务工行为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因果效应,发现:(1)进城务工农民家庭期望子女完成高等教育的概率比非进城家庭高出12.13%;(2)收入水平尤其是父亲收入水平提高是农民家庭进城务工改变子女教育期望的一个传导机制;(3)父母进城务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次之,而中部不显著;(4)低收入组的进城务工行为对子女教育期望影响最大,农民家庭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