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7)
2023(12331)
2022(9466)
2021(8263)
2020(6359)
2019(13872)
2018(13765)
2017(25325)
2016(14044)
2015(15818)
2014(16143)
2013(15598)
2012(14807)
2011(13547)
2010(13761)
2009(12850)
2008(12852)
2007(11973)
2006(10990)
2005(10455)
作者
(43990)
(36801)
(36746)
(34615)
(23390)
(17779)
(16459)
(14232)
(14089)
(13231)
(12615)
(12497)
(12069)
(11807)
(11470)
(11214)
(10986)
(10861)
(10842)
(10654)
(9466)
(9173)
(8969)
(8455)
(8454)
(8396)
(8212)
(8175)
(7605)
(7431)
学科
(66888)
经济(66818)
管理(36475)
(35557)
(27043)
企业(27043)
中国(24198)
业经(21425)
地方(21270)
(20853)
方法(18103)
农业(14743)
(13656)
(13378)
产业(13183)
数学(12847)
数学方法(12614)
(11905)
银行(11876)
(11727)
金融(11726)
理论(11700)
(11619)
(11492)
(11227)
地方经济(10947)
信息(10511)
(10395)
贸易(10383)
发展(10341)
机构
学院(210008)
大学(206505)
(79449)
研究(79343)
经济(77533)
管理(72361)
中国(60267)
理学(60126)
理学院(59239)
管理学(57969)
管理学院(57552)
科学(51019)
(46595)
(41635)
(39506)
研究所(37577)
(37235)
中心(35614)
(35297)
(33864)
师范(33491)
农业(30696)
业大(30586)
北京(30032)
(28764)
(28684)
财经(28221)
师范大学(26862)
(26274)
(25369)
基金
项目(132843)
科学(103784)
研究(98267)
基金(92572)
(81659)
国家(80874)
科学基金(68029)
社会(61985)
社会科(58626)
社会科学(58616)
(54553)
基金项目(48265)
(45021)
教育(43717)
自然(41726)
自然科(40711)
自然科学(40701)
编号(40594)
自然科学基金(39935)
资助(37001)
(35425)
成果(34067)
重点(30443)
课题(29710)
发展(28422)
(27921)
(26971)
(26945)
国家社会(25597)
创新(25137)
期刊
(103943)
经济(103943)
研究(65100)
中国(51264)
(39010)
学报(35890)
科学(33343)
教育(30202)
管理(29344)
(27185)
农业(26757)
大学(26747)
学学(24761)
(21886)
金融(21886)
业经(19071)
技术(18656)
经济研究(15530)
(14440)
财经(13882)
图书(13813)
问题(13550)
(12128)
(11059)
资源(10751)
书馆(10434)
图书馆(10434)
(10282)
(10136)
论坛(10136)
共检索到342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春晖   张佳   朱佳乐  
想象致力于沟通过去和展示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依靠想象和技术来营销旅游梦想,但现有虚拟旅游研究尚未厘清数字技术激发旅游想象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文章围绕想象在虚拟旅游体验中的核心地位,以秦始皇帝陵数字博物馆为研究案例,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如何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旅游者又如何通过想象实现自身与文化遗产的联结,进而影响自身行为。研究发现:(1)PLS-SEM的分析结果揭示了前因条件之间的作用关系:虚拟旅游特征(内容质量、易用性和交互性)能显著激发想象,想象则在直接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愿的同时,又通过学习获益这一中介变量对其产生间接正向影响;(2)fsQCA的分析结果得出了引致高实地旅游意愿的2组前因构型(即内容质量组和想象组)和2个核心变量(即易用性和学习获益)。其中,内容质量组的一致性最高。本研究为推进虚拟旅游新场景打造、文化与旅游资源“活起来”以及线上线下旅游消费实现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陶玉霞  
文章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应用发生学方法以及对话理论、空间理论和陌生化理论,通过逻辑分析和对大众旅游认知与表达的现象学阐释,探讨了旅游活动的本质诉求、内在结构和表达机制。研究认为,旅游以多种对话形式在物理时空到心理时空的转换中展开;作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旅游具有物理时空与心理时空、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交叠转换的结构特征。由时空转换完成心理距离的建立进而达成对话场的建构,实现由物理而心理时空的穿越从而进行心灵对话,即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是旅游的核心矛盾。时间、空间、心境、对话场、穿越、陌生化、心理距离、对话等构成了旅游对话关键的结构要素和概念。旅游活动时空穿越式开放性的召唤结构特征,使之能够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体验诉求。这正是旅游何以能够承载丰富功能和意义的结构机理,也是阐释旅游对话何以可能达致不同能效的理论根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社会变革的加速、文化思潮的演进和大众需求的转向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呈现为当前迫切的问题。本文吸收文化记忆等理论,建立起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认为,乡村文化记忆是文化展示的基础,乡村遗产的主题化展示为凝视确立了具体的视觉焦点,文化凝视又以获取文化记忆为旨归。继而,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张力下,本文从主人与客人、实践与表征、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考察了乡村遗产的主体、性质和构成。本文并以鲁西南3个典型村落为例,从记忆符号梳理、展示主题定位和凝视目标强化等方面,构建起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孔旭红  段艳丽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强调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精神层面,但是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过于重视其文化生产的层次而忽略了观念层次。文章提出了精神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析了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并以安仁古镇为例分析了如何保护与利用精神文化遗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虽然在实践中旅游界与文物界都承认"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基本原则,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冲突不断,其背后实际上也是理论世界的二元结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学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资源向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化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如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和乐山大佛等世界级文化遗产资源,现在都已开发成为具有明显区域带动效应的王牌旅游产品。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美等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开始推广和发展文化遗产旅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瑞  
<正>一、认知基础:国内外文化遗产观的演化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包括具有纪念性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体现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全球层面而言,伴随理念转变和现实压力,文化遗产观不断演化。文化遗产类型从文物、遗址延伸到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线性遗产、活态遗产等,其认定和保护标准中“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应,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目标从“促进和平”转向“促进和平与发展”,由重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转向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2)。文化遗产界最初视旅游为威胁,随着保护思潮由物及人的演变,
关键词: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长期以来,文化遗产旅游一直是我国文化旅游的主体。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开始优化转型,旅游需求也正在转化升级。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或因开发方式的粗放而与新时期效益与质量导向型集约发展方式相背离,或因其类型、层次的单一而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慧茗  何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杭侃  
我们现在经常说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宝贵资源,是资源就应该可以讲利用,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其不可再生。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是文化遗产资源的本体得以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应该倡导多种形式的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主要从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按照专业内的划分,我们一般将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文物又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可移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亚  许鑫  
[目的 /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为非遗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过程]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形态研究三大方面,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并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包括以非遗数字化的技术与形态等应用研究为主,对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不足;多微观具体层面的研究,少宏观全局层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单一化,系统化多视角分析不足;重数字化资源建设保存,轻数字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等等。[结果/结论]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需要加强对非遗数字化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影响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付跃安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积极意义。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负有保管本地文化遗产的责任。文章从资源建设、资源组织、数据加工、文本建设、服务与版权等五方面探讨图书馆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提出实施对策。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然而,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非遗活态性难以展现、可利用性差、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化保护方式,拓展传播领域,扩大社会影响,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