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44)
- 2023(14619)
- 2022(12310)
- 2021(11236)
- 2020(9628)
- 2019(22024)
- 2018(22038)
- 2017(43010)
- 2016(22809)
- 2015(25552)
- 2014(25276)
- 2013(24903)
- 2012(22437)
- 2011(19903)
- 2010(20259)
- 2009(19204)
- 2008(19212)
- 2007(17396)
- 2006(15335)
- 2005(14156)
- 学科
- 济(102270)
- 经济(102136)
- 业(93727)
- 企(85043)
- 企业(85043)
- 管理(84032)
- 方法(44235)
- 数学(35265)
- 数学方法(34680)
- 业经(33030)
- 财(31886)
- 农(30173)
- 务(23272)
- 财务(23228)
- 财务管理(23197)
- 制(22690)
- 中国(22504)
- 企业财务(21942)
- 农业(21232)
- 技术(20753)
- 地方(20198)
- 理论(18685)
- 贸(17963)
- 贸易(17949)
- 易(17352)
- 和(17094)
- 体(16854)
- 划(16729)
- 策(15632)
- 产业(14677)
- 机构
- 学院(329245)
- 大学(322846)
- 济(137193)
- 管理(134508)
- 经济(134462)
- 理学(115625)
- 理学院(114454)
- 管理学(112514)
- 管理学院(111883)
- 研究(100312)
- 中国(79066)
- 京(67480)
- 财(66434)
- 科学(58998)
- 财经(51920)
- 江(51161)
- 农(49676)
- 所(48809)
- 中心(47169)
- 经(46814)
- 业大(45267)
- 研究所(43445)
- 北京(41851)
- 经济学(40804)
- 州(40486)
- 范(39019)
- 农业(38699)
- 师范(38657)
- 财经大学(38110)
- 商学(36999)
- 基金
- 项目(214862)
- 科学(172474)
- 研究(159275)
- 基金(157693)
- 家(134801)
- 国家(133680)
- 科学基金(118766)
- 社会(103168)
- 社会科(98014)
- 社会科学(97990)
- 省(86404)
- 基金项目(83934)
- 自然(76997)
- 自然科(75325)
- 自然科学(75309)
- 自然科学基金(73993)
- 教育(72447)
- 划(70094)
- 编号(64549)
- 资助(64063)
- 成果(50690)
- 创(48052)
- 重点(47357)
- 部(46783)
- 发(46182)
- 创新(44060)
- 课题(43969)
- 制(43952)
- 业(42510)
- 国家社会(42403)
- 期刊
- 济(159070)
- 经济(159070)
- 研究(95293)
- 中国(63869)
- 管理(56169)
- 财(55817)
- 农(46653)
- 科学(42652)
- 学报(41852)
- 大学(33460)
- 技术(32556)
- 农业(32089)
- 学学(31581)
- 教育(30093)
- 融(29501)
- 金融(29501)
- 业经(29061)
- 财经(25927)
- 经济研究(24774)
- 经(22433)
- 问题(20790)
- 业(19566)
- 技术经济(18910)
- 现代(17159)
- 商业(16920)
- 财会(16477)
- 统计(16300)
- 策(16037)
- 贸(15490)
- 科技(14752)
共检索到492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盖翊中
空间集聚和产业网络是新产业区理论关注的两个核心概念,但对其关系进行严密论证的文献却很鲜见。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其相关关系加以论证和对台商在东莞投资的电子制造业的问卷调查发现,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某一地理区域的集聚的确能促进该地区产业网络密度、强度、互惠程度的提高,但对于产业网络对象多元化则影响不明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段小梅 孙娟 冯晔
台商投资大陆在当地形成的产业网络是其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台湾制鞋业在广东东莞产业网络的形成,既与其以中小企业为主有关,也与台湾地区的政策引导、商誉和信用以及人际关系有关;产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台商降低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生产技术,并保持企业间稳定的关系,保证货源的充足和供货的及时,有利于营运效率和竞争优势的提升。东莞制鞋业由于有着完善的产业网络而仍将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但也应在区域转移的同时积极转向高端发展;中西部地区应以"全产业链"模式吸引台商投资,注重感情招商,实现产业转移从"外生性嵌入型"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亮
本文重点分析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广度和深度的空间外溢效应及其有效边界,并以200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和静态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制造业集聚规模和专业化集聚在内生交互效应的作用下均不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第二,随着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扩大,网络零售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规模和专业化集聚均产生"U型"空间外溢效应,且这两个空间外溢效应分别在地理距离为1 400公里和2 000公里处达到最大。第三,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规模和专业化集聚的"U型"空间外溢效应的有效边界分别为1 100~1 600公里和1 700~2 000公里。在有效边界范围内,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并没有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出现衰减。因此,网络零售有利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均衡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光明 马磊 潘宇
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物流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投资等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方向与显著性均存在差异性。从总效应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与地方财政支出均显著为正,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为负,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伟娜
文章在对美国产业区域专业化向心力与离心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美国废水、废弃气和废物数据探讨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通过美国能源消耗增长率数据考察了美国产业集聚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从产业集聚的转型升级、集聚内企业技术、知识、基础设施共享和有效的环保节能政策三个层面给出我国雾霾治理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环境效率 雾霾治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俞世峰
制造业是集聚现象表现最明显的产业,文章基于上海市制造业的数据,利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指数模型,从企业规模、市场开放程度这两个角度对上海市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地区集聚也越明显;企业相对规模与产业集聚呈"U"型变化关系,只有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与产业集聚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企业规模 市场开放度 制造业集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少敏
台湾是祖国大陆制造业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大陆也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海外生产与出口基地。本文就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主要特点展开多层次的分析,指出两岸制造业分工的基本态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新发展。
关键词:
台商投资 两岸制造业分工 WTO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林 林琳 郝前进
Krugman认为,最终需求在制造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本地制成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地内部的消费规模,还取决于其对所有市场的通达性,二者相加即为市场潜能。本文引入Krugman市场潜能这一关键变量,分析市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方面,通过中国1997年八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贸易引力模型,从而计算出市场潜能。每个省份的市场潜能可分为三部分——省内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区域内其他省份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和区域外需求形成的市场潜能。在分析市场潜能与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关系时,实证证明Krugman市场潜能对制造业的产值分布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本文针对市场潜能内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慧 周根贵 任国岩
利用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分别对中部六省制造业、物流业及两大产业间的共同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细分行业里中、高集聚行业占多数,且以劳动密集型居多,资源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上升幅度较大。物流细分行业除航空运输业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装卸搬运、仓储和邮政业集聚指数上升较快。两大产业细分行业间多呈共同集聚态势,但低度集聚的产业组合仍占多数,仓储业、装卸搬运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最高,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和装卸搬运的共同集聚水平上升变化最为明显,而铁路、道路、水路运输业与制造业分布趋于分散。最后,以马歇尔3个外部性理论为框架,结合产业转移的背景,解释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形成共同集聚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制造业 物流业 共同集聚 中部六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英 董轲萌
从生产的投入端和产出端视角,将产业集聚和环境规制扩展到生产密度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集聚作用于污染排放的空间杜宾面板STIRPAT模型,然后以江苏装备制造业为例,考虑多种污染物,从污染排放量和污染排放强度两个方面考察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增加了污染排放量,但减小了污染排放强度;产业集聚对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根据研究结果,加快产业集聚,积极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和技术溢出,是引发良性集聚的关键;区域污染防治的根本是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实现区域间共同发展、共同治理的科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
集聚 污染 空间溢出 STIRPAT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引导集群式价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纽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6-2012年我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区域比较表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未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均弱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两大典型类别服务业集聚均缺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西部地区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加强城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师源 黄茂兴
集聚一般被认为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福建省制造业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深刻反作用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选择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分析福建省制造业空间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发现福建省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但呈下降趋势。与华东六省一市相比,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效率较低。因此,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避免产业布局分散化并提高集聚效率,将是提升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
制造业 集聚 空间结构 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志东 高洪玮
基于2007—2017年的地级城市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产业转型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视角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优势逐渐减少,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以河南省和江西省为核心的制造业集聚优势城市群,并且我国城市间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工业规模和房价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工业规模还对邻近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存在"倒U型"的空间溢出效应;从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分解来看,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特征,工业规模、房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集聚的长期直接效应大于短期直接效应,工业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长期间接效应呈"倒U型"曲线,短期间接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帅 周明生 钟顺昌
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地区绿色可持续增长面临的关键问题,而产业活动的空间布局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文章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视角,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式研究山西省制造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但会制约产业合理化发展进程;制造业集聚中的政府干预程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均呈现出促进作用,表明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政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路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于经济增长,资源型地区依靠矿产资源和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不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以山西省为代表的资源型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制造业集聚的推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合理化 高级化 泰尔指数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虎 张毅 向妍
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营销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不仅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且还通过知识和技术等外溢效应带动邻近地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但空间效应在区域和行业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中拓宽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测度,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为依据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经济危机对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影响研究——基于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视角
政府补贴、制造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基于C-P模型的理论分析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碳排放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实证研究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路径:以珠三角制造业为例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
制造业虚拟集聚模型构建、水平测度与行业差异研究
制造业产业集聚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基于绿色技术创新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双中介模型
内生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空间尺度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例
市场潜能、要素成本与制造业的集聚与扩散——以我国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多核式中卫型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分析——以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