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07)
- 2023(17846)
- 2022(14799)
- 2021(13759)
- 2020(11602)
- 2019(26479)
- 2018(25875)
- 2017(48788)
- 2016(26007)
- 2015(28937)
- 2014(28500)
- 2013(28200)
- 2012(25805)
- 2011(22970)
- 2010(22723)
- 2009(21493)
- 2008(20946)
- 2007(18229)
- 2006(16016)
- 2005(14694)
- 学科
- 济(119106)
- 经济(118955)
- 业(95187)
- 管理(88082)
- 企(83315)
- 企业(83315)
- 方法(51274)
- 数学(42488)
- 数学方法(42057)
- 财(35704)
- 农(35357)
- 业经(32969)
- 中国(31851)
- 制(25066)
- 农业(24670)
- 地方(24496)
- 务(23809)
- 财务(23765)
- 财务管理(23730)
- 企业财务(22507)
- 贸(20950)
- 贸易(20936)
- 易(20383)
- 技术(20109)
- 和(19453)
- 体(18509)
- 划(18420)
- 学(17534)
- 策(17491)
- 环境(17471)
- 机构
- 学院(365899)
- 大学(363542)
- 济(164266)
- 经济(161405)
- 管理(147908)
- 理学(127441)
- 理学院(126114)
- 管理学(124346)
- 管理学院(123626)
- 研究(122383)
- 中国(98021)
- 财(76864)
- 京(75871)
- 科学(69621)
- 财经(60560)
- 所(58951)
- 中心(57502)
- 农(56385)
- 经(55259)
- 江(54574)
- 研究所(52924)
- 经济学(50892)
- 业大(49530)
- 北京(47147)
- 经济学院(45885)
- 财经大学(44916)
- 院(44558)
- 范(44548)
- 师范(44183)
- 农业(43681)
- 基金
- 项目(245921)
- 科学(198766)
- 基金(184140)
- 研究(182398)
- 家(158528)
- 国家(157231)
- 科学基金(138315)
- 社会(121698)
- 社会科(115660)
- 社会科学(115636)
- 基金项目(97454)
- 省(95063)
- 自然(87558)
- 自然科(85596)
- 自然科学(85575)
- 自然科学基金(84082)
- 教育(82114)
- 划(78506)
- 资助(74010)
- 编号(71924)
- 成果(56814)
- 部(55718)
- 重点(55097)
- 创(53449)
- 发(53335)
- 国家社会(51907)
- 制(49881)
- 创新(49449)
- 教育部(48677)
- 课题(48364)
- 期刊
- 济(181995)
- 经济(181995)
- 研究(110491)
- 中国(71825)
- 财(62609)
- 管理(58903)
- 农(51993)
- 科学(49791)
- 学报(48131)
- 大学(38726)
- 学学(36593)
- 农业(35966)
- 融(34900)
- 金融(34900)
- 技术(33473)
- 财经(30534)
- 教育(30290)
- 业经(29787)
- 经济研究(29120)
- 经(26383)
- 问题(23974)
- 业(21580)
- 贸(20184)
- 技术经济(20106)
- 世界(19202)
- 统计(18173)
- 国际(17816)
- 现代(17600)
- 资源(17201)
- 策(17061)
共检索到554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明
基于修正的Ellision和Glaeser的γ指数分析以及利润状况分析均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呈下降趋势。修正的γ指数还表明,制造业的30个子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设计的展示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集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制造业的增长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相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亦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资产份额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成反向变动关系;技术水平的变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资本是制造业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明
基于修正的Ellision和Glaeser的γ指数分析以及利润状况分析均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呈下降趋势。修正的γ指数还表明,制造业的30个子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设计的展示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集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制造业的增长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相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亦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资产份额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成反向变动关系;技术水平的变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资本是制造业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略小于制造业增长的拐点值。同时,数据分析显示,在本文分析的数据时间段内,多数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现实意义讨论。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创新 企业动态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创新 企业动态 经济增长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小柯 席艳玲 吉生保
利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在全国层面呈现"倒U"型关系;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劳动力的拥挤效应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则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得文 苗建军
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的内生化过程。本文根据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面板数据联立方程,运用GMM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1995~2008年中国省域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研究发现,空间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U型关系,区域集聚是产生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对区域的空间集聚存在门槛效应。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知识溢出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我国区域的空间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交通基础设施效应随着区域集聚水平的提高呈递减趋势。研究还进一步验证了对外开放对我国东部地区空间集聚的拉动效应。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区域增长 内生性 联立方程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日本47个行政区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空间集聚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雷鹏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公嵬 梁琦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将出口、集聚与TFP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出口与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4.3%,其中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出口和集聚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对TFP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出口仍显著促进了TFP增长,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是制造业TFP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柳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什么影响?本文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各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进而分析产业集聚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提高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非促进技术进步的发生。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文涛
基于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EG指数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在县级层面的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结果显示:从30个省份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走势来看,2009年左右中国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特征,空间扩散态势明显,但具有省际异质性特征;在测度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基础上,通过手工收集各省份高铁日出行频次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服务供给对省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高铁服务供给的增加对制造业空间集聚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分散;进一步通过分行业考察发现,高铁服务供给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空间集聚的负向影响,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通过分时段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对实证结论进行稳健性测试,发现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琪 贺灿飞 史进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创业和创业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同时创业活跃程度也是导致中国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层面上探讨创业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利用2001-200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估计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控制住劳动力成本、国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潜力、工业贷款、人力资本、地理区位、城市等级等重要影响因素和区域与时间固定效应,探讨企业所在城市的组织环境——包括空间集聚和市场结构——对城市创业精神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以及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有利于企业家创业,而国有企业较多的地区,市场经济环境较差,使创业受到限制;此外,对于不同技术密集度的行业,创业受到集聚和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同时,组织环境对创业的影响因新企业规模不同而不同。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文章选取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关联的门槛模型分析方法,在贸易开放的视角下,对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集聚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有门槛效应的存在,随着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愈发显著。同时,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时,产业集聚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反而有负面影响,这可能与集聚水平过高所导致的负外部性有关。
关键词:
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贸易开放 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承坪 张旭 程莉
在近期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工资增长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政策制定者们担心涨工资可能会导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使大量的FDI转向其他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本文运用1980-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工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工资增长会正向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即当前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有利于而不是降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很显著,长期则保持在均衡的水平。基于这一研究结论,我们认为,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强国内消费需求,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并深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
关键词:
工资增长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实证研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豆建民 刘叶
以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当城市规模小于23.004万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当城市规模处于23.004万和199.996万之间时,两个产业间的互补效应逐渐显现,城市经济也从协同集聚中获得好处;当城市规模大于199.996万时,受资源、环境等条件限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专业化、多样化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域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空间集聚、制度创新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基于2003-2013年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江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山东半岛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31个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的研究
数据要素、数据劳动与中国制造业增长
集聚、多样性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门槛效应、制造业地区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
产业集聚、企业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
FDI和产业集聚对TFP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上海制造业行业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