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66)
2023(19133)
2022(15858)
2021(14637)
2020(12544)
2019(28775)
2018(28337)
2017(53919)
2016(28953)
2015(32717)
2014(32631)
2013(32543)
2012(30062)
2011(27126)
2010(27076)
2009(25760)
2008(25482)
2007(22840)
2006(20168)
2005(18642)
作者
(83436)
(70098)
(69688)
(66604)
(44664)
(33380)
(31658)
(27224)
(26532)
(24871)
(24017)
(23430)
(22338)
(22227)
(21816)
(21683)
(20755)
(20545)
(20186)
(20049)
(17373)
(17144)
(16947)
(16077)
(15758)
(15709)
(15539)
(15230)
(14076)
(13785)
学科
(142651)
经济(142479)
(103596)
管理(98174)
(91069)
企业(91069)
方法(58862)
数学(49101)
数学方法(48588)
(39905)
(37953)
业经(36304)
中国(34618)
(28596)
地方(27308)
(26618)
财务(26560)
财务管理(26512)
农业(26216)
企业财务(25141)
(23947)
贸易(23932)
(23749)
(23234)
(22008)
技术(21625)
(21132)
(20266)
理论(20222)
(20059)
机构
学院(426777)
大学(424263)
(191418)
经济(187849)
管理(167721)
理学(143708)
研究(143632)
理学院(142211)
管理学(140102)
管理学院(139292)
中国(113148)
(89456)
(88896)
科学(83192)
(71775)
财经(70481)
(68651)
中心(65779)
(64614)
研究所(64373)
(63878)
经济学(59487)
业大(59174)
北京(55952)
农业(53622)
经济学院(53403)
财经大学(51928)
(51393)
(51012)
师范(50524)
基金
项目(275924)
科学(220339)
基金(204843)
研究(201508)
(177187)
国家(175728)
科学基金(152935)
社会(132528)
社会科(125858)
社会科学(125829)
基金项目(108147)
(106243)
自然(97865)
自然科(95653)
自然科学(95626)
自然科学基金(93971)
教育(91782)
(88620)
资助(83852)
编号(79440)
成果(63764)
(62386)
重点(61809)
(59389)
(59068)
国家社会(56019)
创新(54769)
课题(54421)
教育部(54166)
(53663)
期刊
(218428)
经济(218428)
研究(128956)
中国(82262)
(73810)
管理(67145)
(63366)
学报(59920)
科学(58988)
大学(46830)
学学(44627)
农业(42937)
(40993)
金融(40993)
技术(39321)
财经(36442)
经济研究(35174)
教育(34928)
业经(33920)
(31424)
问题(28502)
(25275)
技术经济(24512)
(23698)
世界(22214)
统计(22153)
国际(20635)
(20344)
现代(20265)
财会(19508)
共检索到648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略小于制造业增长的拐点值。同时,数据分析显示,在本文分析的数据时间段内,多数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现实意义讨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日本47个行政区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空间集聚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明  
基于修正的Ellision和Glaeser的γ指数分析以及利润状况分析均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呈下降趋势。修正的γ指数还表明,制造业的30个子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设计的展示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集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制造业的增长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相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亦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资产份额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成反向变动关系;技术水平的变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资本是制造业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明  
基于修正的Ellision和Glaeser的γ指数分析以及利润状况分析均表明,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呈下降趋势。修正的γ指数还表明,制造业的30个子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设计的展示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集聚效应模型研究显示:制造业的增长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相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亦促进了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资产份额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成反向变动关系;技术水平的变化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资本是制造业产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妮娅  陈潜  
基于经纬度坐标数据与DO指数方法,文章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互补视角综合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集聚现象。在静态分析上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四位数)的集聚态势与空间特征;在动态分析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集聚的动态变化与布局模式。研究发现:(1)56%的制造业行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集聚,且超过80%的行业集聚发生在50km的短距离上;(2)城市规划的土地功能分区政策并没有对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集聚造成较大影响;(3)小型企业是大多数行业集聚的主体,约半数行业的企业分布模式是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集聚;(4)在动态行为演进上,约64%的行业空间分布模式保持稳定,少数行业的新进企业趋向于在原有企业周围集聚,部分行业集聚区发生转移;同时发现,共聚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而非知识密集型行业,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空间分布还处在一个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成本驱动的集聚状态。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娟  廖信林  
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二位数"行业1998-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一节差分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强烈的非线性共生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门槛效应,即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过度集聚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集聚不利于经济增长。针对上述回归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结论的政策启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赖永剑  
本文利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平衡面板数据集,研究了集聚经济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我们用空间动态外部性描述集聚经济,并分别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企业创新成功率与劳动创新产出率进行估计。经验研究发现专业化水平与企业创新成功率及劳动创新产出率之间均存在倒U形关系;而多样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最突出的正向作用,即多样化最有利于企业创新。与其它类型规模企业相比,多样化水平对占企业大多数的小规模企业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雷鹏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勇  
对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进行定量分析,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政策调控企业行为,进而奠定制造业集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通过对"企业循环经济行为"的"降维"和指标分解,研制"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调查问卷",选取典型的制造业集聚区,共发放问卷500份。利用问卷获得的数据,建立LISREL方程。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有三种循环经济行为,分别是"被动反馈行为"、"博弈抉择行为"和"积极参与行为"。企业出于"成本—收益"的权衡,以及企业间利益博弈的结果,再加之制造业集聚点内小企业集聚的特征等原因,都使得制造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目前主要表现为"被动反馈行为",其次是"博弈抉择行为",最后是"积极参与行为"。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艳萍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企业规模对TFP增长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最后,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行业TFP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卉  詹宇波  周凯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环渤海44个城市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二者间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成本和空间集聚影响和制约。在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运输成本条件下空间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突破一定临界值后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制造业适度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制造业过度集聚引发拥挤效应会抑制经济增长。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政策,并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超  黄群慧  贺俊  杨伶  
创新驱动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低技术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那么创新在中低技术制造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文章对产业集聚、创新和地方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三个假说,构建了一个由创新担当中介作用的互动关系模型,并以木材加工业两个细分行业的企业数据为样本检验假说。回归结果表明:LMT制造业的创新活动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该行业所处的价值链位置有关。中间品行业集聚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但是这些创新活动并不能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终端产品行业的创新活动则能够显著提升地方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曾丽华  王健  
选取1978—2013年中国的年度数据、1960—201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中国要强,且作用时间更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效应强于美国,且减弱速度更为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