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09)
- 2023(17064)
- 2022(14863)
- 2021(13940)
- 2020(11714)
- 2019(26654)
- 2018(26240)
- 2017(50869)
- 2016(27485)
- 2015(30725)
- 2014(29971)
- 2013(29258)
- 2012(26625)
- 2011(23721)
- 2010(23396)
- 2009(21493)
- 2008(20441)
- 2007(17411)
- 2006(15056)
- 2005(12646)
- 学科
- 济(105662)
- 经济(105535)
- 管理(76856)
- 业(71457)
- 企(59703)
- 企业(59703)
- 方法(50647)
- 数学(44213)
- 数学方法(43564)
- 中国(28943)
- 农(27529)
- 财(27244)
- 学(24432)
- 业经(23030)
- 地方(21709)
- 理论(18589)
- 农业(18559)
- 贸(18393)
- 贸易(18385)
- 易(17731)
- 务(17677)
- 制(17627)
- 财务(17602)
- 财务管理(17566)
- 和(16736)
- 环境(16700)
- 企业财务(16639)
- 技术(15890)
- 融(14627)
- 划(14626)
- 机构
- 大学(379150)
- 学院(377526)
- 管理(148379)
- 济(145121)
- 经济(141845)
- 理学(130011)
- 理学院(128520)
- 管理学(125820)
- 研究(125253)
- 管理学院(125163)
- 中国(90095)
- 科学(81018)
- 京(79927)
- 财(64978)
- 农(62812)
- 所(62194)
- 业大(59348)
- 研究所(57324)
- 中心(56821)
- 江(53334)
- 财经(53331)
- 范(50779)
- 师范(50179)
- 农业(49717)
- 北京(49445)
- 经(48657)
- 院(46577)
- 经济学(43951)
- 州(43519)
- 师范大学(40798)
- 基金
- 项目(271163)
- 科学(213065)
- 基金(197343)
- 研究(193529)
- 家(173628)
- 国家(172263)
- 科学基金(148052)
- 社会(121826)
- 社会科(115304)
- 社会科学(115274)
- 省(106163)
- 基金项目(105086)
- 自然(98853)
- 自然科(96575)
- 自然科学(96549)
- 自然科学基金(94767)
- 教育(89977)
- 划(89910)
- 资助(81362)
- 编号(78370)
- 成果(61774)
- 重点(61105)
- 部(58992)
- 发(57254)
- 创(56235)
- 课题(53819)
- 科研(52704)
- 创新(52488)
- 教育部(50481)
- 大学(50378)
- 期刊
- 济(150995)
- 经济(150995)
- 研究(105539)
- 中国(65718)
- 学报(63799)
- 科学(57817)
- 农(55752)
- 管理(52318)
- 财(48836)
- 大学(47952)
- 学学(45336)
- 教育(41153)
- 农业(38910)
- 技术(32196)
- 融(27121)
- 金融(27121)
- 业经(25548)
- 财经(24977)
- 经济研究(24818)
- 经(21384)
- 问题(20826)
- 业(19732)
- 图书(19350)
- 版(18425)
- 科技(18328)
- 技术经济(16914)
- 理论(16809)
- 业大(16558)
- 资源(16418)
- 现代(16375)
共检索到528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艺璇
借鉴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将空间资本界定为附着于空间关系之上并具有某种利益倾向的一系列资源和权力,包括空间经济资本、空间社会资本和空间文化资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空间资本理论模型解释居住区隔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不同于既有空间区隔研究的结构论取向,作为一种外显化的居住秩序,空间资本差异会使居民基于身体的空间体验而形成不同的形象性认识,这种形象性认识作为居民感性认知的前提,在其空间获得感和空间被剥夺感的情感序列中生产出居住空间的排斥与区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冯云廷
中国城市社区的邻里空间正由过去的平均走向分异,日益加大的居住隔离现象是这种趋势的一种体现,随着城市转型中房地产市场的成熟,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成为城市中邻里空间最重要的分异元素。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类别往往成了一种以居住地点来暗示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邻里效应对于家庭主体的邻里选择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影响了家庭对邻居和居住地点的选择,而邻里选择行为也必将影响到总体的邻里结构和社区景观。居住隔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居住形态。以迁居方式进行的居住空间筛选过程增加了居住隔离的程度。基于邻里选择的城市社区空间的重构是在对城市社区空间本质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邻里空间秩序的再造,它是通过"城市转型"的概念来构建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多样化的空间重组过程。
关键词:
居住隔离 邻里选择 空间重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通过改善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经济效率来缩短发展时间,已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空间结构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不可逆性。因此,如何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齐武 徐燕雯
网络空间中构建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比现实社会中更严峻的挑战,保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虚拟空间中的强势稳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着的一系列挑战,需要借鉴网络强国的有关经验,把握网络空间的本质和特征,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处理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在实践中既要营造宽松包容的网络空间来激发文明生产和创新活力,又要构建严密精准的法治体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和主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解决网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冲突,从而让互联网不再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短板和灰色地带,反而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加速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齐武 徐燕雯
网络空间中构建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比现实社会中更严峻的挑战,保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虚拟空间中的强势稳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着的一系列挑战,需要借鉴网络强国的有关经验,把握网络空间的本质和特征,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处理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在实践中既要营造宽松包容的网络空间来激发文明生产和创新活力,又要构建严密精准的法治体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和主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解决网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冲突,从而让互联网不再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短板和灰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崔莉 雷宏振
从空间区域角度来划分产业转移,可以将产业转移划分为传统地理意义上的产业转移和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利用逻辑演绎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两类产业转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类产业转移的内涵不同,且在转移机制、转移路线、主导力量和转移特征上都存在差异。对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而言,两类产业转移都可以成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手段。虽然产业在地理区间内转移仍然是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但随着网络经济的深化发展,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会成为各地区产业发展中不可忽略的方式。
关键词:
地理空间 网络虚拟空间 产业转移 虚拟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广辉 付晶 谭雪晶 宫攀 张瑞娟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寇怀云
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并从农村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重构农民生活空间。村改居社区空间的商品性、阶层性、共有性和规则多元性,意味着其面临更为复杂的公共事务和更为多元的利益主体。在“村改居”空间生产阶段缺乏参与的农民,入住新型社区之后,与乡村干部在公共空间利用上展开机智灵活的竞争。他们基于产权性、生计性和补偿性理由,施展富有权宜性和流动性的策略,修改了政府单向度规训农民生活的治理框架,型塑出社区公共空间的“流动性”景观。在“村改居”社区空间秩序达成中,基于主体互动达成的流动性平衡机制具有如下政策启示:在农民生活空间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有必要确立农民参与建设、治理自身生活空间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的政社互动形成有活力的新社会空间治理共同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寇怀云
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并从农村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重构农民生活空间。村改居社区空间的商品性、阶层性、共有性和规则多元性,意味着其面临更为复杂的公共事务和更为多元的利益主体。在“村改居”空间生产阶段缺乏参与的农民,入住新型社区之后,与乡村干部在公共空间利用上展开机智灵活的竞争。他们基于产权性、生计性和补偿性理由,施展富有权宜性和流动性的策略,修改了政府单向度规训农民生活的治理框架,型塑出社区公共空间的“流动性”景观。在“村改居”社区空间秩序达成中,基于主体互动达成的流动性平衡机制具有如下政策启示:在农民生活空间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有必要确立农民参与建设、治理自身生活空间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的政社互动形成有活力的新社会空间治理共同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刘芮琳
从界定国土空间尺度的内涵与作用入手,基于国土空间的“要素”、“区域”内涵与行政指向三重属性,针对国土空间的最小可以分辨单元,即基本空间单元,提出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括依托于行政管理体系的规划层级以及基于空间的资源要素、地域空间属性划分的多重基本空间单元。同时,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存在分析尺度偏大,类型多样而缺乏凝聚空间治理共识的基点,大尺度空间单元上的空间治理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与干扰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入后半场,我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理念与技术方法发生重大调整,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凸显,基于空间尺度性与国土空间规划事权相匹配性,加强对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主导优势特征分析,加强基本空间单元标准研究是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尺度选择的方向。
关键词:
分析尺度 基本空间单元 国土空间规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茹 何爱 吕拉昌
从家庭消费视角,通过对广州3个不同区位类型社区的问卷调查,从交通出行、家庭能耗、垃圾消耗3个方面分析其碳排放的特征,并对不同社区的碳排放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郊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最高,城乡结合部家庭碳排放最低,市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居中,社区用电的碳排放量最高,最后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家庭消费 社区 碳排放 空间差异 广州市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杨乐 郎平
数字时代,具有技术和数据资源优势的科技企业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潜在行动者,但科技企业以何种方式影响国际秩序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则需进一步研究。目前网络空间仍然缺乏具有强约束力的国际规则,网络空间国际规范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国际秩序的有效方式。本文聚焦科技企业微软、西门子和华为倡导网络安全国际规范的实践,形成所属不同国家、不同规范倡导路径和效果的案例光谱。比较研究发现,科技企业中领先的网络规范倡导者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倡导路径,但较难在行业内普及;科技企业倡导行业落实的网络规范比倡导国家落实的网络规范效果更好;科技企业倡导的网络规范能够进入国家主导的国际规范进程,但易受国家间数字竞争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当前,科技企业愈发具备倡导网络空间国际规范的能力和动力,未来主权国家和科技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实现网络规范对接,协同倡导规范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国际秩序的可行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宾哲 段敏 谭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共同体建构体现了对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的追求,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助力。当前,城乡中心-边缘结构与要素非等值交换阻碍了城乡共同体建构。为此,结合共生理论内涵,基于空间-秩序分析框架,通过聚类算法与指标评估方法,对不同区域城乡共同体的空间结构与生产秩序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匀质、中心-边缘、互嵌三种空间结构和抗衡、虹吸、同化、融合四种生产秩序。其中,去中心化结构与融合发展秩序能够极大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因此,建构城乡共同体应摒弃城市中心主义思想,构建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形成融合发展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宾哲 段敏 谭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共同体建构体现了对城乡对称互惠共生关系的追求,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助力。当前,城乡中心-边缘结构与要素非等值交换阻碍了城乡共同体建构。为此,结合共生理论内涵,基于空间-秩序分析框架,通过聚类算法与指标评估方法,对不同区域城乡共同体的空间结构与生产秩序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匀质、中心-边缘、互嵌三种空间结构和抗衡、虹吸、同化、融合四种生产秩序。其中,去中心化结构与融合发展秩序能够极大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因此,建构城乡共同体应摒弃城市中心主义思想,构建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形成融合发展秩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