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5)
2023(7367)
2022(6137)
2021(5481)
2020(4532)
2019(9954)
2018(9440)
2017(17453)
2016(9631)
2015(10135)
2014(9560)
2013(9343)
2012(8640)
2011(7703)
2010(7500)
2009(6771)
2008(6476)
2007(5594)
2006(4856)
2005(4142)
作者
(32106)
(26899)
(26773)
(25125)
(17014)
(13247)
(11897)
(10650)
(10346)
(9256)
(9187)
(8881)
(8876)
(8571)
(8456)
(8428)
(8357)
(8119)
(7804)
(7746)
(7159)
(6554)
(6266)
(6232)
(6143)
(5928)
(5785)
(5758)
(5563)
(5542)
学科
(36163)
经济(36117)
管理(24717)
(23919)
(18251)
企业(18251)
方法(17000)
数学(15419)
数学方法(15264)
(10559)
(10300)
中国(9458)
(9068)
(8398)
贸易(8396)
(8153)
业经(7823)
农业(7179)
地方(6826)
环境(6417)
技术(5912)
(5903)
(5318)
财务(5316)
财务管理(5304)
企业财务(5063)
(5050)
(5038)
金融(5037)
产业(5029)
机构
大学(138755)
学院(136262)
研究(53322)
(53318)
经济(52318)
管理(48281)
理学(43120)
理学院(42488)
管理学(41437)
管理学院(41243)
科学(38661)
(37865)
中国(37050)
农业(30829)
业大(30433)
(30106)
(29333)
研究所(27556)
中心(23136)
(21606)
农业大学(20727)
(19776)
(19761)
北京(18199)
财经(18038)
(17873)
(17765)
科学院(17478)
(16813)
(16669)
基金
项目(105391)
科学(82094)
基金(79125)
(75147)
国家(74610)
研究(63484)
科学基金(61879)
自然(45078)
自然科(44083)
自然科学(44062)
自然科学基金(43303)
基金项目(42891)
社会(41760)
(40958)
社会科(39729)
社会科学(39718)
(36157)
资助(31352)
教育(28182)
重点(24512)
计划(24135)
(22214)
(22144)
(22112)
科技(21787)
科研(21636)
编号(21425)
创新(20901)
(19719)
国家社会(18317)
期刊
(51303)
经济(51303)
学报(36456)
研究(34767)
(32809)
科学(29851)
大学(25561)
学学(24856)
中国(24350)
农业(22203)
管理(16117)
(15016)
(12383)
业大(11396)
经济研究(9641)
农业大学(9452)
(9270)
金融(9270)
(8998)
财经(8561)
业经(8381)
林业(8375)
科技(8308)
技术(7998)
教育(7726)
(7350)
问题(7259)
中国农业(6851)
资源(6786)
自然(6621)
共检索到187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惠君  敖雪  王海英  谢甫绨  
选用沈农8号为试材,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通过对空间诱变育种后代SP2和SP3代以及留地面对照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空间诱变对大豆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的诱变作用。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处理增加了沈农8号植株上层、中层和下层3个层次的叶柄长度,上层叶柄长度总的平均值与对照相比增加了4.27%,中层增加了2.83%,下层增加了2.73%,有利于增强植株中下层叶片的调节能力。空间诱变处理减小了沈农8号的叶柄与主茎夹角,当叶柄与主茎夹角较小时,太阳光可入射到叶层深处,改善植株底部叶片的受光状况。与留地面对照相比,叶色值和光合速率都有一定的提高,而蒸腾速率则相对降低。比如,在SP2代中,开花期的光合速率变幅为1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伟欣  尹宝重  张彦丽  张月辰  
为了明确初花后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生理参数的影响,以中熟品种冀红9218和晚熟品种唐山红小豆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初花-初荚(EF-EP)、初荚-初粒(EP-ES)和初花-初粒(EF-ES) 3个生育时期进行短日照诱导,研究其对小豆叶片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花后短日照诱导降低2个小豆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同时,净光合速率也呈现降低趋势,从而导致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12 h的EF-ES处理下受短日照诱导的影响较大,导致碳氮代谢速度减慢,此时,蔗糖合成酶(SS)活性呈现降低趋势,可见,碳代谢的速度与蔗糖合成酶(SS)活性有关,但2个品种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短日照诱导下的变化却不同,冀红9218的SPS活性在3个时期较对照升高,而唐山红小豆却降低,这与品种的熟性有关;而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受短日照的影响不大。初花后短日照诱导效应较开花前减弱,但还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小豆叶片内的生理参数通过短日照诱导而被削弱,进而影响小豆的生长发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兴东   王小凡   檀卓芮   何德鑫   孙贺祥   谢甫绨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殖生长期是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遮光限制带状间作大豆的产量。以不同耐荫大豆品种为试材,设置不同的遮光处理(0,50%和75%遮光),研究生殖生长期遮光对大豆叶片光合生理和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殖生长期遮光显著降低了大豆的单株叶面积、叶片光合速率、初始荧光强度(F_0)、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叶绿素荧光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且均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而降低;遮光会增加大豆叶片的叶绿素a、b和a+b含量,且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遮光条件下,大豆叶片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对光能的捕获能力,但光合速率和光合面积的下降导致其整体的光能截获能力和转化能力变弱。遮光显著增加叶片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显著的降低了光合势,表明遮光促进了大豆叶片的衰老。耐荫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和较低的叶片衰老速度,这有利于其在遮光条件下获得更高的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于晓波   安建刚   梁建秋   杨文英   曾召琼   冯军   吴海英   张明荣  
【目的】研究遮荫和复光下的大豆叶片性状、光合特性和碳代谢关键酶活性,明晰不同光环境和生长阶段大豆光合特性变化及其与碳代谢间的相互关系,为筛选和培育适宜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强耐荫大豆品种南夏豆38和荫蔽敏感型大豆品种华夏5号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绿色遮阳网进行模拟荫蔽的遮光处理,对荫蔽期和复光后的大豆叶片比叶重、单株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参数、干物质分配以及叶片糖含量和碳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荫蔽期遮荫处理下大豆叶片比叶重、单株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华夏5号降幅较南夏豆38更为明显;大豆干物质分配呈 “茎增叶减”的变化趋势,南夏豆38的叶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华夏5号;叶片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显著下降,重度遮荫下蔗糖含量显著低于轻度遮荫,且华夏5号的降幅较南夏豆38更为明显;淀粉含量显著上升,华夏5号增幅大于南夏豆38,相同处理下华夏5号均显著高于南夏豆38;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转化酶(Inv)均极显著下降,且重度遮荫下SS和Inv显著低于轻度遮荫,品种间相同遮荫处理下无显著差异。复光后,处理间叶片性状差异逐渐减小,干物质“茎增叶减”分配趋势的变化程度减弱;遮荫处理下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光照,南夏豆38的明显高于华夏5号;南夏豆38的SPS和Inv均显著高于华夏5号,重度遮荫处理下南夏豆38的SS显著高于华夏5号,且南夏豆38的恢复能力均好于华夏5号。【结论】遮荫降低了大豆叶片比叶重和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和碳代谢关键酶活性下降,淀粉含量和茎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复光后,叶片光合性能和酶活性快速恢复,干物质向叶分配增多。华夏5号对遮荫处理反应敏感,光合性能和酶活性降幅较大,南夏豆38在遮荫处理下能保持较好的光合性能,干物质分配相对合理,复光后光合性能及其碳代谢恢复性能力更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甘露  尹淑霞  
为给草地早熟禾及其空间诱变矮化突变体的生理、抗性及分子研究提供基础,对草地早熟禾野生型及矮化变异株系叶片的外观形态、表面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2个矮化突变株系叶片均明显增宽、厚度减小;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明显减少;同时,矮化突变株系的叶片气孔密度增大,单个气孔面积减小。进一步分析表明,矮化株系叶片宽度增加可能是因为细胞数目的增加和表皮细胞的增宽。旨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  侯思宇  温宏伟  李贵全  
为研究大豆滞绿突变对叶片衰老过程中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产生的影响,以晋大滞绿1号及其亲本晋大74号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大豆开花后至成熟期间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并对比了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衰老过程中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花后至成熟期间,2个供试大豆品种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呈波动升高然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花后14至42天,晋大滞绿1号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晋大74号;2)花后29至42天,晋大滞绿1号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4,转化酶基因CInv、CWInv2以及蔗糖合酶基因SS1、SS2-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滞绿品种晋大74号;己糖激酶和果糖激酶基因Hxk和Frk表达量也高于非滞绿品种晋大74号;3)除SUT4-1外,其余6个蔗糖转运体基因SUTs的表达模式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异性。花后29至42天,晋大滞绿1号叶片SUTs表达水平较高。综上,滞绿突变对于大豆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在鼓粒初期和中期等大豆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滞绿品种晋大滞绿1号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更加活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邸少华  谢立勇  郝兴宇  
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生化指标的影响,有助于人们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大豆生理的变化。本研究利用FACE(Free Air CO2Enrichment)系统,在大田条件进行了夏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和SOD、POD活性变化受CO2浓度升高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后,夏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蛋白含量和SOD、POD活性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中黄13在开花期蛋白含量增加44.20%,中黄35在鼓粒期蛋白含量增加49.31%;中黄13在开花期SOD、POD活性分别降低17.35%,27.26%,在结荚期SOD活性下降22.38%,中黄35在鼓粒期SOD、...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婷  韦建辰  徐振彪  徐德冰  王颖  吴林  
[目的]研究半高丛越橘的耐盐性和耐盐范围,为其在盐碱地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2年生半高丛越橘品种’北陆’为材料,研究不同NaCl处理(0(CK),30,60,90,120,150,180和210 mmol/L)对越橘叶片形态、生理生化、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及荧光参数指标的影响,筛选出越橘的耐盐范围,评估其耐盐性。[结果](1)越橘植株在210 mmol/L NaCl处理下38 d失绿;45 d叶片干枯卷曲,枝条开始失绿;62 d枝条已基本失绿,植株接近死亡;且解除胁迫换土栽培后,仍无生命迹象。越橘叶片的叶面积、叶长、叶宽、鲜质量和干质量均在90 mmol/L NaCl处理下达到最大;相对含水量以60 mmol/L NaCl处理最高,且较CK显著增加;比叶重在120 mmol/L NaCl处理下出现最大值,且与CK差异极显著(P90 mmol/L时,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180 mmol/L NaCl处理Fv/Fm、Pn、Tr和Gs均下降,Ci则升高。[结论]越橘品种’北陆’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其耐盐浓度为0~90 mmol/L,210 mmol/L NaCl是该品种耐盐最大临界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菲  尹伟伦  夏新莉  谢乾瑾  
利用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搭载高羊茅干种子,返地后研究了诱变当代种子萌发、外观形态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太空诱变后,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处理植株的高度及叶片宽度显著增加,但分蘖数与叶片数无明显变化。同时筛选出2株具有矮秆、多分蘖、细叶等特点的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表明,突变体叶片单位面积的净光合速率、整株光合能力及蒸腾速率均高于对照,高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可能是导致突变体保持分蘖快速增加的原因之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宝重  张月辰  陶佩君  尹淑丽  邓小鹏  郭程瑾  
通过光周期诱导的方法,对中晚熟红小豆品种冀红4号红小豆不同叶龄叶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叶龄(LF)处理下硝酸还原酶(NR)活性基本高于自然光(CK)处理而低于连续短日照(SD)处理;随着叶龄增大,各处理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光周期诱导可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叶龄表现有所差异,与SD处理交替上升;诱导可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并连续诱导出现累积效应;2LF是光周期诱导可溶性蛋白变化最敏感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起单个叶龄诱导可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连续诱导却可提高;LF处理下类胡萝素总体含量高于另2个处理,而LF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仅在3叶龄前高于CK,随后出现下降趋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灿  徐庆国  李海林  彭波  伍旭东  
以不同浓度的化学诱变剂EMS,NaN3及MNU处理3个不同水稻品种的种子,对水稻秧苗期和齐穗期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经诱变剂处理后水稻的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因品种与诱变浓度而异.诱变处理后水稻的生理抗性降低,表现为叶片中SOD活性下降,MDA含量随诱变剂处理的浓度升高而增加.秧苗期、齐穗期的SOD活性与MDA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即SOD活性高的处理MDA含量相对较低.同时,试验证明诱变后不同的水稻品种在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方面的代谢特性差异较大.与杂交稻恢复系品种相比,诱变处理后常规稻的生理抗性减弱较明显.水稻在生理方面的这些变化情况可能是由于不同品种的遗传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一  张霞  杨文钰  孙歆  苏本营  崔亮  
【目的】研究在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处理下,不同大豆品种植株叶片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为中国南方丘陵和山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对生育期和生育时期总天数不同的3个参试大豆品种桂夏2号、南豆12和C103进行遮阴,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遮阴(CK)、出苗至盛花期遮阴(VER2)、出苗至鼓粒期遮阴(VER5)和盛花期至完熟期遮阴(R2R8),测定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VER2处理下大豆品种叶面积、叶绿素(a+b)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分别比对照高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祁志云  袁亮  柯剑鸿  张亚勤  
利用航空诱变处理糯玉米自交系S147,获得矮秆突变体,并对其株高、叶片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矮秆突变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与对照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且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株高的差异逐渐加大;航空诱变还影响突变体叶片的发育进程,但成株期总叶片数保持不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海涛  汤泽生  陈蜀  王娟  陈德灿  
对航天诱变凤仙花SP 2代若干单株的叶片长度和宽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柯尔莫哥罗夫-斯米尔诺夫检验,计算了样本的列文统计量,并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检验了基本假设的满足条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凤仙花SP 2代植株的叶片存在变异;试验组SP 2代植株的叶片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叶片宽度差异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易玲  彭西红  陈平  杜青  任俊波  杨雪丽  雷鹿  雍太文  杨文钰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玉米大豆的叶片持绿、光合和系统产量特性。【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种植方式(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套作(IM)、大豆套作(IS))和施氮水平(不施氮(NN)、减量施氮(RN:180 kg N·hm~(-2))、常量施氮(CN:240 kg N·hm~(-2)))对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以及其干物质积累和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大豆产量随施氮增加先增后降;RN下,IM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总产量最高,系统生产力指数(SPI)最大。套作下各作物的叶片持绿期更长,光合特性指标均较单作稳定,且在籽粒形成期优于单作;各施氮水平下,套作处理的绿叶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单作,IM的最大绿叶衰减速率出现天数比MM的分别晚7 d、5 d和1 d;IS的则比SS的分别晚7 d、0 d和11 d。相比单作,套作可以显著降低各施氮水平下玉米叶片的平均衰减速率,延长最大衰减速率出现天数,降低绿叶衰减程度。各作物的光合速率表现为套作高于单作,减量施氮高于常量施氮。玉米R2期,IM的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p)比MM的高12.7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低21.30%;NPQ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RN比NN降低了17.11%。套作SPAD值波动幅度弱于单作,且呈稳定上升趋势;玉米R2期,IM比MM高34.52%,大豆R2和R6期,IS分别比SS高10.39%、29.48%;RN的SPAD值最高,玉米R2期,IMRN处理比IMNN处理高17.46%,MMRN处理比MMNN处理高35.02%;大豆R6期,ISRN处理比ISNN和ISCN处理分别高7.71%、6.67%,SSRN处理比SSCN处理高10.03%。【结论】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套作显著延长了叶片的持绿期;花后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光合机构功能、叶绿素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比单作稳定,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强,充分发挥了玉米的生产潜力并增加了大豆产量,使得套作系统总产量显著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