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88)
2023(5288)
2022(4549)
2021(4377)
2020(3720)
2019(8499)
2018(8494)
2017(15621)
2016(8645)
2015(9453)
2014(8963)
2013(8408)
2012(7903)
2011(6726)
2010(6532)
2009(5639)
2008(5436)
2007(4624)
2006(3896)
2005(3275)
作者
(23350)
(19609)
(18915)
(18397)
(12298)
(9452)
(8943)
(7614)
(7398)
(6852)
(6806)
(6504)
(6181)
(6022)
(5944)
(5925)
(5778)
(5723)
(5716)
(5460)
(4687)
(4678)
(4642)
(4528)
(4404)
(4208)
(4200)
(4146)
(3928)
(3834)
学科
(31676)
经济(31657)
管理(19527)
(16553)
方法(15142)
数学(13492)
数学方法(13126)
(12211)
企业(12211)
地方(8977)
(8485)
(7404)
中国(7324)
(6853)
业经(6620)
农业(6169)
环境(5078)
理论(4983)
(4571)
(4348)
技术(4316)
(4143)
贸易(4140)
地方经济(4130)
教学(4040)
(3996)
财务(3977)
财务管理(3967)
(3914)
产业(3884)
机构
大学(107373)
学院(107164)
管理(39292)
(37444)
经济(36356)
研究(36348)
理学(34019)
理学院(33474)
管理学(32398)
管理学院(32200)
中国(28186)
科学(25890)
(24780)
(18714)
中心(18456)
(18127)
业大(17690)
(17095)
研究所(16780)
(16352)
(16106)
师范(15960)
北京(15209)
农业(14868)
(14242)
财经(13629)
(13346)
师范大学(13105)
技术(12315)
(12293)
基金
项目(79459)
科学(62158)
基金(57302)
研究(56044)
(51184)
国家(50810)
科学基金(43671)
社会(33866)
社会科(32186)
社会科学(32178)
(31216)
基金项目(31203)
自然(30019)
自然科(29341)
自然科学(29336)
自然科学基金(28719)
(26821)
教育(24979)
编号(23159)
资助(23011)
成果(17969)
重点(17949)
(17002)
(16216)
(15996)
科研(15643)
计划(15447)
课题(15198)
创新(15028)
大学(14528)
期刊
(38992)
经济(38992)
研究(27952)
中国(21439)
学报(18690)
科学(16500)
(15678)
(13866)
大学(13774)
学学(12775)
管理(12662)
教育(11323)
农业(10976)
技术(10493)
图书(8817)
资源(7977)
统计(6896)
(6687)
金融(6687)
(6559)
书馆(5919)
图书馆(5919)
(5842)
业经(5824)
情报(5791)
经济研究(5789)
(5772)
(5631)
财经(5622)
问题(5416)
共检索到154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甘甜  秦雅雯  马秀馨  周晓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迅速增加。如何高效细致对城市空间进行管理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有效的城市管理与微观尺度数据的采集分析密不可分,而具体到街道、社区数据的即时获取常成为这方面的难点。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空间视频的精细尺度数据采集方法,使用空间视频采集仪器,获取大量准确的多媒体街景数据,用以记录分析突发事件或长期发生变化的地物。本文以某校园雨后积水数据采集分析为例,介绍了数据收集及后期分析和制图的过程,探讨了该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投入应用的合理性与高效性,从方法与技术层面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可行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姗姗  万庆  贾明元  
近年来城市暴雨出现突发和多发态势,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城市降雨积水监测网的建立,获得分钟尺度的降雨和积水时序监测数据成为可能,实现了城市内涝的实时监控。但目前对监测数据的利用仍显不足,缺乏对其深度分析挖掘,造成监测系统"只监不控"的局面。本文基于城市降雨积水监测网的监测数据,根据积水时间相关性、降雨空间相关性以及降雨积水序列相关性,构建降雨积水的时空自相关移动平均模型(STARMA),对城市暴雨积水点积水过程进行短时预测。STARMA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预测、环境变量预测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特别是在时空过程机理不清楚、多因素时空变量影响的情况下效果较好。本文首次将该模型应用到降水积水过程拟合和积水短时预测上,同时在方法上改进了传统单变量的STARMA模型,建立降雨和积水双变量的STARMA模型模拟降雨积水过程。并以北京市2012年"7.21"事件降雨积水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丰北桥、花乡桥、马家楼桥和六里桥4个积水监测点为例,建立降雨积水的STARMA模型,以5 min为步长作积水5、10、15 min三步预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降雨积水过程中拟合效果较好,模型短时预测精度较高。该项研究能够有效地利用监测数据,提高信息预警和应急指挥能力,为市政防汛或交通等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华兵  王先伟  柳林  
建成环境的高空间异质性与致灾过程的复杂性给城市暴雨内涝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模型代表性不够、计算效率低、基础数据和验证数据匮乏。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高分遥感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则为城市暴雨内涝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论文结合人工智能、高分遥感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从特征、机理、数据与方法4个维度对暴雨内涝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结论包括:(1)暴雨内涝具有短历时性、空间散布性、连锁性和突变性,其热点呈现空间上的动态迁移特征。(2)降雨时空特征和城市化程度决定暴雨内涝灾害的量级,地形条件尤其是微地形则决定发生位置和内涝频率。地形控制作用指数(topographic control index, TCI)对暴雨内涝发生位置具有良好的指示能力。(3)排水管网、高精度地形和不透水面分布是暴雨内涝模拟的关键基础数据;降雨过程的高时空变异性是暴雨内涝近实时预报预警的主要瓶颈,需要充分利用天气雷达观测提高其精准度;互联网众包大数据是获取高空间覆盖度暴雨内涝灾情信息的新途径,但也面临不同类型信息融合、提炼和质量控制的挑战。(4)结合水动力模拟与机器学习可建立兼具物理基础和计算效率的暴雨内涝模拟方法,是实现近实时模拟与快速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陈鍊  陈菲  
针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层次结构,本文综述了不同层次的各种采集电子数据的方法;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找到目前最适合审计工作人员采集审计电子数据的方法,并提出设立IT审计师岗位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庞景安  周志宏  
Web信息资源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而无论从信息检索的角度,还是从信息计量分析的角度,对Web信息数据的计量和采集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本文基于信息计量学研究的目的,在对Web概念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全面地探讨了Web信息数据的计量模式、测度单位,以及采集Web信息数据的各种不同方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任栋  董雪建  曹改改  喻志强  
本研究通过统计业务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利用统计学和物联网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套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统计数据采集工作的技术路线,通过使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包括射频技术、光电技术、二维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电子代码技术等,一方面,使得物联网数据的采集更为准确和便捷;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技术获取海量数据,可以弥补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单一、数据丢失及可得数据维度低数量少等缺陷,这对实现当前统计业务工作的高效、准确、便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倪丽丽  曾坚  张彦平  
针对当前城市内涝频发但灾害防控措施单一而薄弱的问题,通过应用城市内涝规划防控新理论,结合降雨情景模拟技术和实际案例,提出了利用精细模型开展城市内涝规划防控的新思路。不仅探索了对内涝成因、内涝应对现状以及规划防涝效能的甄别、评估技术,验证了精细模型与规划防涝结合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也为城市雨涝系统中源头控制措施、排水措施及防涝措施的高效衔接提供了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撑。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柴苗岭  朱江  陈漪红  姜恩波  
以外文学术开放会议资源为研究对象,对会议网站/数据库、目标资源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开放会议网站的会议内容有限,揭示资源的深度和层次较浅,资源结构相对简单。根据开放会议资源特色,遵从繁简适度的原则,通过对会议资源进行描述而形成的《会议元素名称、释译、描述规范》、《单次会议及会议录元素名称、释译、描述规范》和《会议文献元素名称、释译、描述规范》,可促进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资源的公开性、实用性、组织性,实现开放资源共享和跨仓储的无缝查找,有助于辅助用户有效获取有价值的网络会议资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孟芮  敖天其  黎小东  
[目的]利用地区线性矩法改进我国传统洪水频率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地区线性矩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对四川省进行水文气象一致区的划分,并且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检测获得各个一致区的最优频率分布线型,根据各个一致区的最优频率分布线型估算得到各个站点不同重现期下的暴雨频率设计值。[结果]四川省可划分为4个水文气象一致区,各个水文气象一致区的最优频率分布线型分别为1区为Wakeby分布,2区为广义极值分布(GEV),3和4区均为广义逻辑斯蒂分布(GLO)。研究表明四川省各个地区的降雨分布及其不均,水文气象一致区4区为主要的暴雨区,其次为一致区2区,这与四川省的降雨特点是一致的。[结论]地区线性矩法相比于我国传统的暴雨频率分析方法可以获得更为合理准确的设计值,可以为我国的防洪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范雪薇  刘海隆  
山区降水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监测困难造成资料缺乏,水文预报的误差较大。近年来,TRMM3B43降水数据得到了大量应用,但受其较低空间分辨率的影响,使得应用精度受到限制。论文以2001—2010年TRMM3B43数据为基础,结合提取的7个数字地形因子(经度、纬度、坡度、坡向、海拔、地形开阔度、地形起伏度),构建了天山山区年、季的降水主成分-逐步回归降尺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逐步回归降尺度模型有效地将TRMM3B43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由0.25°×0.25°提高到1 km×1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计龙  殷沈琴  陈铁  
文章首先分析了泛在知识环境下运用动态数据进行高校学科服务分析的意义,并对学科服务分析所需的数据采集进行了需求分析,首次提出基于ERU系统从网络底层对各类电子资源利用的用户信息行为数据统一获取的方法。接着介绍了在数据流上进行原始数据包采集和组包还原设计两个关键实现技术。最后给出了复旦大学图书馆实施案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兴文  王鑫  李跃清  陈栋  
利用1981~2000年四川盆地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20年四川盆地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暴雨按地域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盆西型、盆东型和全盆移动型,近20年里,盆西型暴雨最多,盆东型暴雨最少;四川盆地各种类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东亚主要环流系统之间的配置使得四川盆地的水汽源地和水汽辐合中心明显不同,而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中心相对应,这就决定了各类暴雨的发生地点不同;80年代前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使东亚主要大尺度环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环流的改变使近20年的环流特征更有利于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发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孔锋  刘凡  吕丽莉  方建  方佳毅  史培军  郭建平  
长时间大范围的区域暴雨作为一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人民生产生活的一大威胁,已成为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焦点之一,亟需研究中国长时间序列区域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定义的区域暴雨事件,选取持续天数、影响站点数、最大日降雨量和最大累积降雨量4项指标,统计分析了1961~2010年中国区域暴雨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在空间格局上,1961~2010年中国区域暴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漠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以东的东部沿海季风区,而西北内陆则无区域暴雨发生;在省际分布上,多集中发生在以广东为首的东部沿海省市;在时间序列上,中国区域暴雨存在准10a(6.5a和13a)的周期振荡,以1997年前后年份发生次数较多,年内多集中在5~9月,且4项指标均在6月份达到最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宋静  
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高集中”及土地资源“高消耗”进一步加重极端天气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成为困扰城市的灾害之一。城市内涝的不确定性致使城市传统的物理防护难以为继,亟需提高城市承洪韧性来降低其负效应。因此,文章以暴雨型城市内涝为例,构建城市空间格局要素与城市承洪韧性之间的理论联系,并指出人防能力作为该理论框架的核心环节连接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与城市承洪韧性的提高。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谭伟伟  曾超  沈焕锋  田礼乔  
该文针对卫星降水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问题,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考虑经纬度、DEM、亮温数据、IMERG插值数据等辅助变量,融合2016年7月19日IMERG日分辨率卫星降水数据与气象站点数据资料.该文提出了点面融合方法和站点偏差校正估计两个融合方案,并选择了自适应样条多元回归、随机森林、高斯过程回归三种算法.结果表明,点面融合方法优于站点偏差校正估计方法,且高斯过程回归的融合结果优于其他两种算法.基于高斯过程方法的融合结果呈现合理的变化细节,符合降水的空间分布变化模式.融合结果的空间分辨率从约0.1°(约10 km)提高到1 km,且精度相对于原始的IMERG数据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该研究对高时间分辨率的多源降水数据的融合具有一定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