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38)
- 2023(13941)
- 2022(11156)
- 2021(10076)
- 2020(8027)
- 2019(17590)
- 2018(17033)
- 2017(33000)
- 2016(17756)
- 2015(19166)
- 2014(18737)
- 2013(17941)
- 2012(15913)
- 2011(14381)
- 2010(14269)
- 2009(13120)
- 2008(12555)
- 2007(10925)
- 2006(9550)
- 2005(8657)
- 学科
- 济(74379)
- 经济(74303)
- 管理(46985)
- 业(42867)
- 企(33814)
- 企业(33814)
- 方法(27434)
- 数学(23951)
- 数学方法(23687)
- 中国(23256)
- 农(19510)
- 地方(19234)
- 业经(16517)
- 学(16383)
- 财(16175)
- 制(13120)
- 农业(12827)
- 环境(12042)
- 融(11926)
- 金融(11924)
- 贸(11883)
- 贸易(11876)
- 易(11407)
- 银(11393)
- 银行(11375)
- 行(10959)
- 发(10612)
- 理论(10566)
- 地方经济(10214)
- 务(10070)
- 机构
- 学院(244983)
- 大学(242871)
- 济(99759)
- 经济(97530)
- 管理(89925)
- 研究(87044)
- 理学(77702)
- 理学院(76665)
- 管理学(75160)
- 管理学院(74702)
- 中国(65157)
- 科学(54386)
- 京(51003)
- 财(45762)
- 所(43359)
- 农(40198)
- 中心(39979)
- 研究所(39550)
- 财经(37268)
- 江(36580)
- 业大(35495)
- 经(34080)
- 范(34021)
- 师范(33659)
- 院(32692)
- 经济学(32123)
- 农业(31742)
- 北京(31008)
- 州(29530)
- 经济学院(29015)
- 基金
- 项目(172760)
- 科学(138701)
- 基金(128362)
- 研究(123071)
- 家(113741)
- 国家(112929)
- 科学基金(97478)
- 社会(81391)
- 社会科(77406)
- 社会科学(77390)
- 基金项目(68273)
- 省(66826)
- 自然(63598)
- 自然科(62224)
- 自然科学(62209)
- 自然科学基金(61078)
- 划(57323)
- 教育(55716)
- 资助(50130)
- 编号(48032)
- 重点(40029)
- 发(38661)
- 部(37534)
- 成果(37278)
- 创(36087)
- 国家社会(34963)
- 创新(33893)
- 课题(33641)
- 科研(33274)
- 教育部(32051)
共检索到356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新蕾 孟祥文 王丹丹
研究目的:探索城市群工业用地市场发育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为实现工业用地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的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以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溢价率表征市场化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在全国及五大城市群层面均呈上升态势,但增长幅度在城市群间有较大差异,珠三角城市群增长幅度最大,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小;(2)泰尔指数在研究期内阶段性特征明显,工业用地市场发育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其差异受到城市群内以及城市群间差异的双重影响;(3)全国及五大城市群层面均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说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在缩小,但各城市群空间收敛进程并不一致,这与城市群间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等各方面存在关联性。研究结论:应在充分考虑各城市群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性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化工业用地政策,通过加强城市群协调合作来推进工业用地市场的空间联动性建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少博 高波 石有为
基于2008—2019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方面能够通过融资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促进在位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从而提升就业水平,另一方面又会通过提升地价增加新企业的进入成本从而降低就业水平,并且短期内负向效应占据主导地位;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讨论发现,不同于短期内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对城市就业水平产生的负向冲击,长期内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利于东部地区城市和规模较大城市的总体就业水平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骏 贺清云 朱政
工业用地的演变在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城市群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取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建立各类工业用地分布图以表达1990—2015年各类工业用地的演变情况,采用16 524个正六边形单元格组成的格网系统对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空间分析,以四维山丘图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宏观情况进行直观表达,并以产业园区扩张、各类工业用地演变的动态曲线来描述各产业园区、各类工业业态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程度,归纳了1990—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经历了零散发展—外迁集聚—连片包围的过程;都市区内园区数量过多,存在同质竞争;工业用地扩张以开拓新区为主,对现有工业用地的转型提升不足。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饶映雪 冷春梅
建设用地市场化进程中,区域生产要素发展格局不断演化。本文基于中国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工业用地市场化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水平。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越高,区域创新能力越强,且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最小。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以及生态环境效应传导并促进区域创新水平。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持续深入实施工业用地市场化制度,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并且实行区域的差异化政策,进一步提高中西部的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以实现工业用地市场化与区域创新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政 贺清云 屈湘颖
通过离心模型与贡献度测算,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工业用地演变历程及其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9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工业用地总增幅达300%,经历了启动、加速、高峰三个增长阶段。其占建成区增量的比重达到41.08%,是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力量。(2)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南昌都市圈对工业用地的集聚作用不断加强,在2019年已集中了整个城市群55.96%的工业用地,而其他城市工业用地增长相对滞后,导致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用地布局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3)城市规模与工业用地对城市扩张的贡献度成强正相关,说明工业用地增长是促进城市规模提升的主要因素。(4)三大城市圈中工业用地分布过度集中,且靠近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生态区。如果保持现有增速,很可能因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而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崔新蕾 李蒙
资源型地区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济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当地丰裕的自然资源,但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使资源型地区呈现较低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基于2007—2016年面板数据,建立系统GMM模型,对资源型地区进行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型地区的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较低水平。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对资源型地区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有负向影响,即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越高反而抑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东部和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程度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成熟型和成长型城市同样具有负向影响,但衰退型城市具有正向影响。资源型地区应建立良好的政策制度,实现有效的市场体系;加强环境治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采取因地制宜发展措施,实现工业用地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家明 冯连勇 李波 林承耀
文章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经典TOPSIS模型改进为PFHWD-TOPSIS模型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对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分布动态演进及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各省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地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差异的σ收敛特征并不显著,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追赶效应”;GDP、科技发展水平、城镇化率、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开放水平对全国及三大地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传明 王卉彤 魏晓敏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传明 王卉彤 魏晓敏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互联网金融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研究创新:揭示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经验检验。研究价值:对于缩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城市群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区域差异 基尼系数 收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新 叶艳妹
在总结我国目前工业用地协议出让诸多弊端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工业用地出让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并通过浙江、广东等地工业用地市场化的实例分析从区域竞争和用地效益的角度阐述了工业用地市场化的科学性、高效性,同时也对工业用地市场化出让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说明。
关键词:
工业用地 协议出让 实例分析 市场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新蕾 白莹莹 马艳茹
研究目的:探索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9年发生的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机制模型检验其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及传导渠道。研究结果:(1)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2)撤县设区对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财政竞争和工业集聚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但引资竞争弱化了两者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3)撤县设区对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城市及中小城市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促进效应显著;其增加了商服和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加剧了不同用途土地出让价格扭曲。研究结论:合理运用撤县设区政策工具对推动工业用地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区域与城市规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推进撤县设区政策,逐步深化地区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楼立明 向琰 潘有成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工业用地涉及的新增供应、弹性出让、土地续期、存量供应、供后监管、二级市场、综合整治等全链条市场化配置方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用地 市场化配置 土地二级市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思齐 彭建超 吴群
研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收敛特征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全域性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科学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的基础上,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框架测度了中国大陆各省级行政区2000—2015年间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了β收敛分析和俱乐部收敛分析,并考察了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和稳态形成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β收敛和σ收敛,收敛速度为0.143,且地区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2)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和对外开放水平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稳态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3)基于Moran散点图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将各省级行政区划分为HH组、LL组和LH组这3个区域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在各区域组内均存在着俱乐部收敛,收敛速度分别为0.289、0.149和0.196,均快于中国大陆整体的收敛速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