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06)
- 2023(20638)
- 2022(17595)
- 2021(16177)
- 2020(13520)
- 2019(30754)
- 2018(30352)
- 2017(58800)
- 2016(31631)
- 2015(35378)
- 2014(34720)
- 2013(34284)
- 2012(31133)
- 2011(27818)
- 2010(27779)
- 2009(25914)
- 2008(25270)
- 2007(22469)
- 2006(19765)
- 2005(16939)
- 学科
- 济(134914)
- 经济(134770)
- 业(111525)
- 管理(97720)
- 企(92227)
- 企业(92227)
- 方法(62082)
- 农(52503)
- 数学(51881)
- 数学方法(51283)
- 业经(38867)
- 财(37352)
- 农业(34843)
- 中国(32640)
- 地方(26324)
- 务(25589)
- 财务(25515)
- 财务管理(25473)
- 制(24327)
- 企业财务(24152)
- 学(23590)
- 技术(23490)
- 贸(23338)
- 贸易(23326)
- 理论(23212)
- 易(22615)
- 和(21120)
- 策(19740)
- 划(19608)
- 环境(19089)
- 机构
- 学院(450978)
- 大学(442807)
- 济(185100)
- 管理(182155)
- 经济(181443)
- 理学(158423)
- 理学院(156832)
- 管理学(154163)
- 管理学院(153345)
- 研究(141168)
- 中国(107673)
- 京(91759)
- 科学(86031)
- 财(83726)
- 农(81084)
- 业大(68769)
- 所(68615)
- 财经(67804)
- 江(66387)
- 中心(65957)
- 农业(62392)
- 研究所(62241)
- 经(61791)
- 范(56700)
- 北京(56489)
- 师范(56212)
- 经济学(55937)
- 州(53152)
- 院(50999)
- 经济学院(50884)
- 基金
- 项目(308310)
- 科学(244681)
- 研究(227343)
- 基金(225000)
- 家(194413)
- 国家(192700)
- 科学基金(168278)
- 社会(146040)
- 社会科(138384)
- 社会科学(138352)
- 省(121929)
- 基金项目(119468)
- 自然(108446)
- 自然科(106014)
- 自然科学(105992)
- 教育(104485)
- 自然科学基金(104122)
- 划(100309)
- 编号(93265)
- 资助(92040)
- 成果(73378)
- 重点(68219)
- 部(67941)
- 发(66178)
- 创(65367)
- 课题(62992)
- 创新(60567)
- 国家社会(60423)
- 教育部(58834)
- 科研(58343)
- 期刊
- 济(203976)
- 经济(203976)
- 研究(126741)
- 中国(79984)
- 农(79415)
- 管理(67612)
- 学报(66836)
- 财(65533)
- 科学(63216)
- 农业(54113)
- 大学(52207)
- 学学(49859)
- 教育(44670)
- 技术(41208)
- 业经(39457)
- 融(38812)
- 金融(38812)
- 财经(32859)
- 经济研究(31358)
- 经(28286)
- 业(27612)
- 问题(27424)
- 技术经济(23312)
- 版(21975)
- 商业(21303)
- 统计(21192)
- 现代(21127)
- 科技(20899)
- 策(19933)
- 理论(19860)
共检索到647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哲晰 穆月英
以小规模农户地理集聚生产为表现形式、以专业村为基本构成单元的主产地连片发展模式,是中国农业产业格局的重要特征。本研究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的设施蔬菜优势主产区的蔬菜专业村级调研数据,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支撑,利用空间Durbin模型、两部制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空间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的视角考察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形成的马歇尔外部性显著提高本地农民收入;周边专业村的产业集聚与地理距离共同作用对本地农民收入产生空间溢出,并具有地理距离递减性特征;产业集聚程度不同的专业村对彼此溢出关系的反应具有空间非对称性,容易形成专业村发展的"极化效应";另外,产业集聚、技术指导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民收入 空间溢出 空间异质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海平 龚新蜀 黄宝连
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论已较成熟,但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还较为鲜见,甚至有些学者认为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不可能的。本文试图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势,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表明农业产业集群在成本、技术创新、人才、就业、制度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关键词:
专业化分工 农业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亿武 郭红东
基于"淘宝村"兴起的现实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电子商务以一种外生技术进步的角色对专业村行业市场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产生影响。在"准完全竞争市场"等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的引进使专业村的整体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但其提升幅度受到电子商务技术进步率、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三方面有关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互联网普及程度、电商平台建设力度、物流产业发展状况、消费者网购偏好、产品类型、产品特色程度、品牌信用度、替代品行业的电商化程度、追加要素的成本等。如果进一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孟子恒 朱海燕 刘学忠
[目的]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苹果产业对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研究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各生产要素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我国7大主产区的苹果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支撑,基于7大产区2001~2018年的面板数据,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主产区的苹果产业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主产区的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1)区位熵对苹果产值的弹性为0.396,表明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2)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投入对苹果产值的弹性最大,达到0.827,体现了苹果产业的高投入特点;(3)技术溢出对苹果产值的弹性最小,为0.336,表明技术对苹果生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4)劳动力对苹果产值的弹性为负值,表明随着产业的发展,果农逐渐用资本等要素替代劳动力。[结论]苹果产业集聚增加了集聚地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促进了集聚地种植业生产结构的升级和苹果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广,推动了集聚地苹果产业的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静梅 溥欢欢
在烤烟实行"双控"后,蔬菜产业继而成为通海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文以产业集群为视角,分析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对通海蔬菜产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通海的蔬菜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蔬菜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通海蔬菜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得益于生产要素高度集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并且集群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和新技术引进,带动了投资以及出口创汇。不过,通海县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集群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因此,促进通海蔬菜产业集群进一步发...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经济增长 蔬菜产业 通海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艳荣
笔者从农业产业集聚的视角,探索了集聚区网络结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砀山县酥梨产业集聚区300家农户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结构性检验,验证了这三个因素对农业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研究表明,网络结构密集会促进区域内知识溢出和集聚成员的吸收能力加强,吸收能力的增强有利于知识的溢出,而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正相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宏伟 穆月英
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近年来在地域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利用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的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户收入的影响,探讨其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其中农户使用劳务服务、农机服务和技术服务分别仅有53.79%、39.90%和37.12%。受教育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服务信息渠道数量越多将会提升农户使用生产性服务的概率,年龄越大、风险厌恶、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则有抑制作用;种植规模越大、有本地蔬菜品牌的农户,使用劳务、农机或技术服务的增收效果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使用技术服务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年龄越大不利于劳务服务使用农户的收入提高。研究表明,农户使用农机服务带来的收入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技术服务和劳务服务。因此,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拓展农户生产性服务信息获取渠道和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品牌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银西阳 贾小娟 李冬梅
[目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海燕 朱梦瑶 马峥 李霖 唐衡
[目的]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集聚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园区集聚效应进行评价,找出制约园区集聚效应发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8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从要素集聚、产业链集聚、功能集聚以及带动集聚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产业园集聚效应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产业园集聚效应的障碍因素。[结果](1)从产业园集聚效应来看,各园区要素集聚方面发展相对协调、产业链集聚上存在差距、功能集聚差距较大、带动效果上呈现两极分化。(2)对集聚效应产生最显著的制约因素是产业链集聚效应,其次为功能集聚和带动集聚,要素集聚对其发展的障碍程度不高。(3)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较低对产业园产业链集聚效应的影响最大,产业园总产值不高以及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不足对产业园功能集聚效应影响较大,园区内合作社数量不足影响产业园带动集聚效应的发挥。[结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集聚发展体系以及以绿色发展、科技应用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强园区多功能建设,提升产业园本土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的关键所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史焱文 李二玲 李小建
创新是当前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内容,掌握集群创新状况对指导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地调研的数据,利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规模已接近最优状态,综合创新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主要原因是集群在科研技术投入、创新资源利用配置等方面不足造成的。进一步Tobit回归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企业知识技术吸收扩散能力、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发展的外向性与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企业规模对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根据集群创新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骆永民 樊丽明
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本省份和邻省份的农民收入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省份之间随着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纯收入的边际作用逐渐下降并呈现出收敛特征,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边际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并最终收敛。不同省份之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边际作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特征并最终发散。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俊杰 李建平
【目的】通过定量方法准确评估农业综合开发对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农业综合开发对蔬菜产业的项目干预效应入手,以县级为单位,将当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内容包括蔬菜产业的县级单位划分为干预组,其他为控制组。采用可以有效解决样品选择偏差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通过引入协变量、平衡检验、匹配等步骤,在控制组中找到与干预组成员单位特征相似的成员,构建反事实研究框架。【结果】结果得出,项目干预组比控制组区域的蔬菜播种面积占比高出13个百分点,说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对蔬菜播种面积的扩大有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俊杰 李建平
【目的】通过定量方法准确评估农业综合开发对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农业综合开发对蔬菜产业的项目干预效应入手,以县级为单位,将当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内容包括蔬菜产业的县级单位划分为干预组,其他为控制组。采用可以有效解决样品选择偏差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通过引入协变量、平衡检验、匹配等步骤,在控制组中找到与干预组成员单位特征相似的成员,构建反事实研究框架。【结果】结果得出,项目干预组比控制组区域的蔬菜播种面积占比高出1~3个百分点,说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对蔬菜播种面积的扩大有促进作用,利于蔬菜产业壮大。通过协变量影响力分析得出,地区的蔬菜生产优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侧面证明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扶持方向紧跟区域优势的政策宗旨。【结论】可见,通过有方向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扶持特定产业对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结构优化是有效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峰 杨国强 王学真
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作为案例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构成及其对农业区域结构、粮经比例、农业技术结构以及农产品质量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的作用。分析发现农业产业集群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是显著的,这为各地政府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集群 蔬菜产业集群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徐大佑 孙浩翔
有效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是我国推动农村社会发展与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农业产业化中,农民增收和龙头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龙头企业的入驻对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带动农民增收的效应大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深入研究并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对于进一步强化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农民增收 贵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