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28)
2023(14015)
2022(12450)
2021(11680)
2020(9686)
2019(21822)
2018(21650)
2017(41942)
2016(22857)
2015(25177)
2014(24853)
2013(24344)
2012(22112)
2011(19905)
2010(19778)
2009(18160)
2008(17134)
2007(14648)
2006(12583)
2005(10812)
作者
(65079)
(54177)
(53629)
(51155)
(34323)
(26078)
(24413)
(21251)
(20448)
(19098)
(18578)
(18251)
(17050)
(16853)
(16797)
(16616)
(16380)
(16012)
(15508)
(15297)
(13527)
(13065)
(12925)
(12314)
(12080)
(12021)
(11948)
(11752)
(10839)
(10769)
学科
(88718)
经济(88626)
管理(62561)
(57381)
(47494)
企业(47494)
方法(39274)
数学(34047)
数学方法(33616)
(22830)
(22656)
中国(22114)
(21098)
地方(20864)
业经(18815)
农业(15425)
理论(14630)
(14582)
(14487)
贸易(14480)
环境(14422)
(14256)
(13970)
(13666)
财务(13599)
财务管理(13578)
技术(13272)
企业财务(12873)
(12218)
(12120)
机构
大学(313005)
学院(312476)
管理(122755)
(116611)
经济(113802)
理学(107078)
理学院(105738)
研究(105610)
管理学(103706)
管理学院(103146)
中国(75977)
科学(69789)
(67099)
(53268)
(52870)
(52337)
业大(49725)
研究所(49112)
中心(47643)
(44770)
(43432)
师范(43000)
财经(42872)
农业(41863)
北京(41664)
(39422)
(39017)
(36776)
师范大学(34873)
经济学(34284)
基金
项目(224005)
科学(176081)
基金(162199)
研究(160669)
(143053)
国家(141921)
科学基金(121472)
社会(100017)
社会科(94730)
社会科学(94707)
(88175)
基金项目(87045)
自然(81132)
自然科(79237)
自然科学(79217)
自然科学基金(77752)
(75241)
教育(73335)
资助(65835)
编号(65834)
成果(52096)
重点(50526)
(48228)
(48010)
(46424)
课题(45093)
创新(43335)
科研(43263)
计划(41578)
大学(40961)
期刊
(124697)
经济(124697)
研究(87713)
中国(58402)
学报(53116)
科学(49229)
(47606)
管理(42551)
大学(38851)
(38249)
学学(36626)
教育(35161)
农业(33658)
技术(25347)
(22377)
金融(22377)
业经(21650)
经济研究(19957)
财经(19576)
图书(17444)
(16996)
(16629)
问题(16284)
资源(16086)
科技(15998)
(15006)
理论(14451)
现代(13920)
技术经济(13750)
业大(13659)
共检索到440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明杰  余斌  何永娇  卓蓉蓉  胡书玲  
[目的]探索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规程。[方法]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度,运用三维魔方分类方法划定土地利用多功能分区。[结果]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水平差异显著,适宜生态服务、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流域国土面积的93.38%、70.17%和69.31%,其中适宜城镇发展用地环洱海集聚分布、适宜农业生产用地在流域中北部连片分布、适宜生态服务用地围绕流域环状分布;将洱海流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三大空间占比分别为7.69%、24.33%和67.99%;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功能分区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吻合度高达71.96%,其中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吻合度分别为63.84%、59.43%和92.62%。[结论]土地利用多功能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符合洱海流域实际,能够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为洱海流域国土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薛继斌  徐保根  李湛  赵建强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试点村建设用地适宜性状况。研究方法:基于可拓工程的优度评价法。研究结果:通过优度评价法,计算得出各评价单元的综合优度分值。根据优度值域,结合分值分布的频率直方图,将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暂时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5个层次。新增建设用地区中75.46%处于高度适宜,其余24.54%处于中等适宜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区的选择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研究结论: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更微观,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优度评价法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显示了较好的区分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浩  孙丽慧  吕文魁  舒昶  张惠远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10—2015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转移,其中城镇扩张明显,而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洱海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为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10年的656.03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09.40亿元,增长率为8.14%。(3)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建设工程、城镇扩张和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其中对生态系统及其价值变化的正向影响(54.01%)大于负面影响(45.99%)。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浩  孙丽慧  吕文魁  舒昶  张惠远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10—2015年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生态用地向非生态用地转移,其中城镇扩张明显,而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洱海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为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10年的656.03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709.40亿元,增长率为8.14%。(3)洱海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价值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建设工程、城镇扩张和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其中对生态系统及其价值变化的正向影响(54.01%)大于负面影响(45.99%)。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启焰  何挺  
改革开放以来,"规划"取代"计划"成为政府管理的有效工具,各种规划也如雨后春笋涌现,如城市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这些规划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空间性规划概念不清、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为此,国务院颁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从源头分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祚继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变革,明晰国土空间规划的观念、体系、任务、方法和实施要求,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规划要着力强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在规划体系建设中处理好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把重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作为新时代规划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空间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性方法和前沿性方法研究,创新规划实施的行政、法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产物,既要继承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在内的原有空间规划的优点,也要注意克服其不足,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在规划观念、规划体系、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构性变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健  
90年代以来 ,苏南的集镇规划达到高潮。大型集镇 ,作为苏南一种较为普遍的集镇类型 ,其规划的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相对复杂 ,客观上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该文选取苏、锡、常地区的 6个集镇规划样本 ,从集镇性质、规模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路网设计和交通规划、公共用地布局以及功能布局与集镇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等方面对苏南大型集镇的空间规划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最后 ,就规划实践中的若干共性问题和新的尝试展开讨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超  许月卿  孙丕苓  刘佳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命题,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概念内涵、识别与分类、评价研究等方面的梳理,明晰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研究现状。目前,学者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内涵特征的认识基本一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框架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方法较单一,应用研究相对薄弱;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受自然、社会经济及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未来,应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内容框架,完善分类体系,深化评价研究并加强应用研究,从而为开展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安  许月卿  郝晋珉  孙丕苓  刘超  郑伟然  
研究目的: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可为协调土地科学、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其概念和分类体系尚未达成共识,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统一,基于行政单元的中宏观尺度研究较多,微观单元落地化研究较少,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成果应用不足。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理论体系研究,构建多分类、多层次、多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已有的特定功能研究成果,加强微观尺度研究,并拓展评价研究成果应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安  许月卿  郝晋珉  孙丕苓  刘超  郑伟然  
研究目的: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可为协调土地科学、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其概念和分类体系尚未达成共识,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统一,基于行政单元的中宏观尺度研究较多,微观单元落地化研究较少,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成果应用不足。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理论体系研究,构建多分类、多层次、多尺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已有的特定功能研究成果,加强微观尺度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郝庆  单菁菁  邓玲  
研究目的:基于"以人为本"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和实现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相匹配的现实需求,研究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并选择西藏自治区开展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传统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简化、指标集成方法缺乏科学逻辑、数据精度不高、评价结果与规划编制缺乏有机衔接等问题;(2)改进形成了新的评价方法,选取了海拔、坡度、温度等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影响因子间的内在逻辑确定了指标集成方法;(3)案例研究验证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证实了因地制宜选择特色指标和阈值、采用高质量数据的必要性。研究结论:科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有助于识别人地矛盾、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当被纳入"双评价"体系。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改进和完善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娅  谭秋  王丽双  张帆  
[目的]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本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潘浩之   施睿   蔡子攀   黄贤金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基于多源空间大数据“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源。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宏观层面分析统计数据,将碳排放总量分配到城市不同区域,进而自下而上地从居民建筑、产业活动和交通等排放活动出发,计算出具体地块的碳排放。研究旨在为南京的生态空间、紧凑用地、绿色行为、结构优化、产业新城等方面提供国土空间规划支持,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泓江   闫凤英   尹文超  
双碳目标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碳中和建设、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新阶段的战略重点。然而,目前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减排目标和低碳规划技术手段的融合,导致国土空间规划控碳的行动路径仍不清晰。为此,针对县级城市,从土地利用视角切入,构建了一套融合“方法—机制”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控碳体系。一方面,开发基于低碳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控碳方法体系,通过对土地利用碳效应的“核算分析—预测评估—干预调整”,为低碳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编管结合”的控碳机制,将减碳目标与低碳技术系统统筹在以空间规划为载体的编制框架内,并为空间规划引领碳中和建设提供公共政策保障和智慧管理平台。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进行方法应用与机制探索,证明了县级空间规划控碳体系的有效性,可推广到其他县级城市的碳中和实践中。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天君  周华  韩敏  
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进而对区域碳储量带来影响。文章以快速城镇化地区贵阳市为例,利用FLUS模型分别进行自然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两种情景模拟,探究各情景下碳储量能力。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规划将实施至2035年,在平衡发展和保护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相比2020年,耕地保持稳定,林地面积增长32.6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相比自然发展情景可减少1.16个百分点。(2)在同一阶段,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0.24×106t,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情景碳储量增加6.37×106t,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实施在增强碳汇上作用显著,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区域碳汇能力提升,支撑国家“双碳”政策落地。(3)模型研究法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中,应考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空间异质性,分区域模拟提升研究准确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