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11)
2023(13554)
2022(12039)
2021(11477)
2020(9467)
2019(21623)
2018(21477)
2017(41435)
2016(22312)
2015(24914)
2014(24377)
2013(23670)
2012(21597)
2011(19204)
2010(18860)
2009(17186)
2008(16033)
2007(13567)
2006(11638)
2005(9660)
作者
(60715)
(50472)
(49973)
(47556)
(32019)
(24256)
(22744)
(19776)
(19177)
(17737)
(17334)
(16766)
(15894)
(15586)
(15554)
(15225)
(15070)
(14912)
(14367)
(14360)
(12368)
(11995)
(11987)
(11583)
(11254)
(11145)
(11110)
(11016)
(10073)
(10008)
学科
(82552)
经济(82448)
管理(62381)
(57271)
(47510)
企业(47510)
方法(37316)
数学(31991)
数学方法(31607)
(23650)
中国(21176)
地方(20774)
(20200)
业经(19245)
(18535)
农业(15917)
(15379)
贸易(15367)
(14842)
理论(14636)
环境(14063)
(13883)
(13651)
(13131)
技术(13118)
财务(13066)
财务管理(13044)
企业财务(12244)
(11911)
教育(11399)
机构
学院(299522)
大学(298873)
管理(121079)
(112358)
经济(109726)
理学(106129)
理学院(104890)
管理学(103018)
管理学院(102485)
研究(96357)
中国(69631)
(62854)
科学(62063)
(49994)
(46782)
(45831)
业大(45330)
中心(44275)
研究所(43029)
(42077)
师范(41745)
(41738)
财经(41110)
北京(38928)
(37363)
(35877)
农业(35803)
(34850)
师范大学(33979)
经济学(32510)
基金
项目(215890)
科学(170154)
研究(159298)
基金(155951)
(135452)
国家(134314)
科学基金(116257)
社会(99151)
社会科(93746)
社会科学(93726)
基金项目(84703)
(84503)
自然(76651)
自然科(74814)
自然科学(74797)
自然科学基金(73411)
教育(73016)
(71435)
编号(66766)
资助(62412)
成果(52498)
重点(47931)
(46645)
(45910)
(45164)
课题(44846)
创新(41955)
科研(41046)
项目编号(40799)
大学(40209)
期刊
(120719)
经济(120719)
研究(84834)
中国(52265)
学报(46052)
科学(43512)
管理(41698)
(41254)
(36836)
教育(35742)
大学(34642)
学学(32404)
农业(29081)
技术(25041)
业经(21817)
(21362)
金融(21362)
经济研究(19086)
财经(18503)
图书(17684)
问题(15821)
(15752)
资源(15001)
科技(14993)
(14718)
理论(14192)
现代(13646)
(13632)
(13318)
实践(13271)
共检索到418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秋宇  塔娜  
新城建设是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空间蔓延的重要手段。国内对新城的研究注重新城开发建设与空间绩效,缺乏对新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而时空间行为研究为从微观个体层面透视城市空间提供了重要视角。文章利用2017年对上海市郊区的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居民的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以日常生活设施为核心,借助GIS空间分析对新城空间的设施状况和居民的行为空间进行刻画,推出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的生活空间特征。研究主要发现:新城公共交通建设的不足是限制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因素;工作活动和个人照料活动是新城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新城内的日常生活设施状况会对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产生明显影响;基于百度热力大数据的活动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新城居民活动时间规律。研究还基于新城生活空间的理想模式讨论两个新城发展的不足及营造新城生活空间的具体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塔娜   柴彦威   申悦  
郊区化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生产与生活要素向郊区的加速集聚,郊区生活方式快速发展。作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中美两国展现了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郊区生活方式演进的典型特征,深入研究两国郊区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演进特征,有利于中西方郊区理论的对话和为中国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论文从郊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中美郊区生活空间组织的演变,通过比较中美郊区居民的居住、出行与活动特征变化及其与郊区空间的关系,分析中国和美国郊区生活方式的演进,总结中美郊区生活方式差异性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中美郊区生活方式均体现出三阶段发展的特征,从单中心城市生活方式向郊区生活方式转变。中国郊区生活方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转变多,并逐渐展现出人口组成多样化、居住社区混合、向心通勤、公交出行、中心依赖的特征;而美国郊区生活方式发展较早,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多元郊区生活方式,并逐渐展现出人口组成多样化、居住社区区隔、侧向通勤、机动化出行、生活郊区的特征。比较发现,中美郊区生活方式的共性在于居住多样化和出行机动化,而差异性在于居住融合程度、机动化程度和日常生活郊区化程度,这一差异的形成受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都市区空间组织、交通发展和空间品质差异的影响,是居民行为主观决策与外部客观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红梅  马克星  王克强  
研究目的:探索构建郊野单元规划实施评估方法体系,并对郊野单元规划开展评估。研究方法:以柘林镇为例,构建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模型,从规划编制科学性、执行情况和实施综合成效三个方面综合评估郊野单元规划实施。研究结果:柘林镇郊野单元规划实施评估综合得分90.89分,一级指标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规划编制科学性(96.63)、实施综合成效(88.91)和规划执行情况(86.84),评分均为优。研究结论:郊野单元规划统筹协调郊野地区各类专项规划,推进集建区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对郊区乡镇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但在减量时序性、林地和水面目标落实以及综合成效上仍有提升空间。规划评估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实施,建议将郊野单元规划实施评估发展为年度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减量化推进政绩的考核标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洁  罗翔  
郊区新城开发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和模式,新城居民的社会融合状况,是增强新城吸引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首先从社会空间视角,梳理国内外文献对郊区的新认识;然后辨析郊区新城的社会空间融合概念,并结合我国郊区新城的社会空间特征,构建基于邻里、城市两个空间尺度,兼顾物理空间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的研究框架;最后总结公共政策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林生  鲍鑫培  
随着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急速扩张,建设了许多郊区新城,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郊区新城的创新环境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文章采取主观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市临港新城为典型案例,构建城市郊区新城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结合重点调查等形式,对210家企业进行调查并取得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创新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内部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总体评价结果表明临港新城区域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但由于距离中心市区较远,区域自身创新的市场环境条件较为欠缺,中心城区对郊区新城的辐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不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华  
城市发展阶段与其新城建设具有直接关系。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来看,如果没有中心城区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成熟的社会发展作为支持条件,郊区新城要建设成功是较为困难的。目前上海郊区新城存在人口规模不足、产业关联效应不强与社会发育不成熟等问题,新城未能起到疏散中心城区过于集中的人口与产业的作用。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状况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关。上海的郊区化方式与特征直接影响到新城的人口导入、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上海必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展郊区生活性服务业,从而促进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向多心多核开敞式方向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同林  林建永  
通过对上海王家圩村农民状况的调研发现,传统农业种植面积太小,现有合作社貌合神离难以发挥实质作用,因此传统农业收益存在增长极限,大部分传统农民无法利用土地实现农业增值,大量现有村民已经非农就业。新一代村民,由于非农就业收益大大高于农业,因此基本都出去打工去了,甚至到城镇居住,对种植业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大都市人均很少农田对当前村民来说并无法提供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的功能,对于新一代村民意味着潜在的拆迁利益而不是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出租普遍发生,但村民由于不断提高的国家补贴和随时潜在的土地动迁机会,而不愿就当前土地租金与承包方签订长期合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伊娜  周双海  
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集聚的角度评估了上海7个郊区新城的建设成效。研究发现,上海的郊区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并且已对中心城区,尤其是中心城核心区的人口负载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郊区新城并没有在郊区化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反而是各郊区区县带动了郊区新城的发展。分析了上海郊区新城建设成效显现滞后的原因,指出当前新城发展已从规划布局阶段转移到政策引导和管理阶段,有效的政策推动才能真正使郊区新城快速成长为具有磁性的"增长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克强  高琰  张玮  曹玲燕  刘红梅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国家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大背景下,本文对耕地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进行了研究。本文构建了耕地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框架体系,认为耕地的资产账户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耕地的负债账户包括生态维护费用和生态恢复费用;通过以上海市奉贤区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耕地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框架体系及相应评估方法的运用,并对奉贤区耕地资源的资产负债进行了核算,进一步验证所构建的耕地资产负债核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揭示了核算结果所传达的信息对政策的决策者具有的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克强  高琰  张玮  曹玲燕  刘红梅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国家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大背景下,本文对耕地资源资产负债核算进行了研究。本文构建了耕地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框架体系,认为耕地的资产账户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耕地的负债账户包括生态维护费用和生态恢复费用;通过以上海市奉贤区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耕地资源资产负债核算框架体系及相应评估方法的运用,并对奉贤区耕地资源的资产负债进行了核算,进一步验证所构建的耕地资产负债核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揭示了核算结果所传达的信息对政策的决策者具有的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越  叶高斌  姚士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各大城市的空间扩展十分迅速,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令人瞩目。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也面临着空间扩展与城市不断向外蔓延的新问题。其发展动力与起因也是由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巨变和经济高速增长及其结构的转变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变化是通过城市郊区化即许多工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促进城市空间的迅速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大中城市的边缘地区开发区、新城建设(包括大学城)数以百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人口城镇化率虚高、土地城镇化冒进、水土资源过度消耗。本文主要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开发区、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扩展的相互关系、特大城市空间扩展问题,探索其动力机制、变化的因素以及今后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学术讨论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元  赵敏  姚鑫  郭智娟  何毅  张立平  林文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汤芷萍  
目前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已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瓶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当参照城镇国有建设用地的改革模式,以提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尊重土地资源要素的市场价值规律,激发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经济属性,并尊重土地不可移动的自然属性,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一体化资金,实现城乡结构平衡组团式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