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61)
- 2023(17924)
- 2022(15016)
- 2021(13700)
- 2020(11003)
- 2019(24855)
- 2018(24205)
- 2017(45135)
- 2016(24867)
- 2015(27529)
- 2014(27398)
- 2013(26641)
- 2012(24906)
- 2011(22931)
- 2010(23400)
- 2009(21680)
- 2008(21374)
- 2007(19158)
- 2006(17359)
- 2005(16108)
- 学科
- 济(115274)
- 经济(115130)
- 管理(70779)
- 业(64309)
- 企(50758)
- 企业(50758)
- 方法(37311)
- 中国(34621)
- 数学(31938)
- 数学方法(31580)
- 地方(30190)
- 农(29861)
- 业经(25965)
- 财(24685)
- 学(23831)
- 制(23470)
- 农业(20376)
- 贸(19043)
- 贸易(19029)
- 环境(18372)
- 银(18363)
- 易(18349)
- 银行(18306)
- 融(18237)
- 金融(18232)
- 行(17668)
- 理论(17096)
- 地方经济(16997)
- 体(16925)
- 发(16454)
- 机构
- 学院(362133)
- 大学(360562)
- 济(151866)
- 经济(148551)
- 研究(133202)
- 管理(129829)
- 理学(110538)
- 理学院(109093)
- 管理学(107162)
- 管理学院(106502)
- 中国(98761)
- 科学(81826)
- 京(77663)
- 财(70014)
- 所(68589)
- 农(65459)
- 研究所(61974)
- 中心(58591)
- 江(57020)
- 业大(54762)
- 财经(54485)
- 农业(51160)
- 范(50167)
- 师范(49575)
- 经(49263)
- 北京(49221)
- 院(48343)
- 经济学(47305)
- 州(45186)
- 经济学院(42164)
- 基金
- 项目(238646)
- 科学(187768)
- 基金(171972)
- 研究(171814)
- 家(151908)
- 国家(150636)
- 科学基金(127931)
- 社会(111248)
- 社会科(105344)
- 社会科学(105319)
- 省(95139)
- 基金项目(90954)
- 自然(81822)
- 划(80260)
- 自然科(79957)
- 自然科学(79929)
- 教育(79389)
- 自然科学基金(78473)
- 资助(68673)
- 编号(67777)
- 发(56180)
- 成果(55478)
- 重点(55084)
- 部(51620)
- 创(50355)
- 课题(49739)
- 创新(47188)
- 国家社会(46379)
- 制(45669)
- 科研(44646)
- 期刊
- 济(181919)
- 经济(181919)
- 研究(113541)
- 中国(82102)
- 农(61264)
- 学报(60880)
- 科学(55471)
- 财(52726)
- 管理(50441)
- 大学(45842)
- 教育(44341)
- 学学(43414)
- 农业(41164)
- 融(35320)
- 金融(35320)
- 技术(31385)
- 经济研究(29471)
- 业经(29015)
- 财经(27950)
- 问题(24358)
- 经(24240)
- 业(21150)
- 贸(18189)
- 版(17845)
- 技术经济(17828)
- 科技(17409)
- 世界(16813)
- 现代(16575)
- 商业(16443)
- 国际(16350)
共检索到565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晨 李川惠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阶段的重点任务,其关键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文章首先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梳理了当前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三大落差"问题;其次,在剖析空间经济网络内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影响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政府构建空间经济网络,保障其经济效应有效发挥的培育路径,为破解城市群协同的"三大落差"问题以及探索中国城市群发展模式提供启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浩 王业强
通过城市群及三峡区域相关概念和内涵的梳理,对三峡城市群培育建设特殊性的说明,对三峡地区社会经济追赶发展、主体功能生态补偿中跨省协同发展需求的分析,提出三峡城市群的培育要关注三峡区域地貌单元、地理区位、地缘文化、社会经济、生态功能、开发开放、政策支撑的同质性和差异性,三峡城市群的发展提升要借"三峡"的招牌和文化区认同、南北交通贯通和地貌单元一致、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的政策,联合重庆、河南、湖南等周边省市,建设豫湘鄂渝4省市跨省协同、互动发展的大型城市群或生态经济合作区,打造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各有分区分工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上跨省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娜
发展城市群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经济流通效率,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结构性问题的主要路径。本文引入城市经济结构分布的三维模型,并在中心分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赋权法计算了我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经济结构中心值,并采用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对区域流通发展水平和城市群中心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群经济结构的中心水平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阶梯式下降,而流通产业发展对城市中心水平的促进则呈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反阶梯式下降。协调内陆城市群的流通产业发展,能够极大推动经济中心的均衡分布,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走向均衡、全面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虞虎 陈田 陆林 王开泳 朱冬芳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方方 李香桃
基于2009、2012、2016和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间高铁往来班次数据,运用中心性分析及凝聚子群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高铁网络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并使用QAP分析法对影响高铁网络建设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经过2009-2018年近十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铁网络关联程度显著提高,网络密度大幅上升,关联网络中点入度均值、点出度均值和中心度均值均逐年上升;子群构成相对稳定,只有少数城市在子群中发生了位置变化,每类子群内部城市间通过高铁而形成的联系强且紧密,高铁全面开通缩短了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了区域经济结构;地理相邻、地理距离、收入差距、经济距离对于高铁网络建设均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方方 杨焕焕 刘猛
文章采用1453家上市公司母子企业关系为基础建立经济联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中心性和结构洞指标来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具体战略定位。结果表明:湾区城市网络间的联系强弱与城市间公司分布的密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香港、深圳、广州是湾区的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协调作用;其他城市间的联系相对较弱,需要明确发展定位,形成错位发展。
关键词:
空间经济结构 城市定位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张振宇
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及科技创新水平在中国当前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但是,诸多问题阻碍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产业同构严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统一繁荣发展。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号召,从而达到提高该地区综合能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梅 赵曦
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城市群空间网络水平的提升对其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普遍存在,但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差异。其中,网络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强化城市间网络联系,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网络空间结构 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鲍伶俐
空间经济学利用非现实系统假设能否得出有效的现实结论学术界存在争议。指出空间经济学所揭示的聚集生成机制作为一种自组织机制,超越了非现实系统假设与模型等理论形式,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实机制,其生成论的范式指明了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现实机制 生成论 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颜姜慧
经济区划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管治的重要战略工具,应与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已呈现出区域城市化、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且借助现代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城市间、城市群间空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战略思路,将我国国民经济区划分为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与泛渤海等"三大泛经济区",拓展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政策应着力于解决外部性与协调问题。
关键词:
经济区划 空间结构 城市群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空间格局 长三角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小玉 邱信丰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位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了赣深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承接长三角数字产业转移示范区、赣湘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为江西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但是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协同规划缺乏、协同层次偏低、协同结构失衡、产业数字化滞后、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弱和数据要素共建共享不畅等问题。这需从强化规划引领、提高协同层次、优化协同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和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共用等方面加以破解。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江泉 张国庆 谢艳华
企业竞争优势论表明,企业成长的力度与高度取决于其它动态竞争能力,协同能力是关键的竞争力,而协同建立在双方或多方的网络关系基础之上,无处不在的客观网络关系决定了成长中的中小微企业必须从网络视角不断创新协同机制、提升网络协同能力。运用企业成长论、网络论、协同论,从中小微企业"天生弱势"及其成长的网络化客观事实两个基本特性出发,通过理论推演,建构以协同网络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的网络圈层结构模型,揭示企业网络化协同发展这一内核,剖析基于协同能力以整合资源与机会的企业成长机理,提出基于协同网络JMS模型的网络赋能新观点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博雅 肖金成 马燕坤
区域合作是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市群各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群在形成过程中,城市的集聚和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城市之间的合作进展显著,但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区利益难以协调、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为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与城市间加强合作,应坚持市场主导作用,发挥上级政府引导调控作用;构建产业协作平台,推动产业转移对接;探索多元合作方式,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公共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完善合作规划,构建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区域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